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金九銀十!金融機構開啟人才爭奪戰,大模型專才成「新寵兒」

2024-09-22心靈

界面新聞記者 | 何柳穎

界面新聞編輯 | 江怡曼

金九銀十,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始了新一輪招聘,大模型人才正成為新的「標配」。

界面新聞記者查詢發現,中國工商銀行軟件開發中心上海研發部正在招聘大模型方向的數據工程專家,招商銀行總行資訊科技部正在招聘基礎大模型研發方向、大模型套用研究方向的人才,螞蟻集團新釋出的招聘職位中,大模型方向的演算法專家赫然在列……

過去兩年,大模型發展迅猛,不僅給金融科技帶來了新的延伸,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著金融新業態。面臨技術的新一輪「洗禮」,國內機構紛紛下場布局大模型。

螞蟻集團去年釋出了智能業務助手「支小助」,目前「支小助」已經升級到2.0版本,並落地銷售、理賠、財務寫作,行銷創意等多個場景;招聯2023年11月釋出消費金融行業首個130億參數大模型「招聯智鹿」,今年7月升級推出「招聯智鹿二代」……

從全球競爭來看,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在大模型方面已奪得先機。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釋出的全球金融機構大模型領域專利創新排行榜,在全球金融機構大模型專利創新領域,中國申請量達1909件,占比超75%。從專利申請量看,有12家國內金融機構進入全球TOP20,其中螞蟻集團、平安集團、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馬上消費金融、微眾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位居全球TOP10。

要繼續馳騁於這個新的競技場,人才配備成為了關鍵。

金融機構紛紛加入「搶人」大戰

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市場情緒瞬間點燃。靈敏的金融機構迅速反應過來,開始加入這場AI爭奪戰,並對大模型人才熱情敞開懷抱。

從2023年初起,我們就成立了工作專班投入大模型研究 ,包括人才招聘,目前我們對於大模型人才是持續招聘的狀態。」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眾邦銀行資訊總監李耀如是說。

其他金融機構也紛紛加入「搶人」大戰, 蘇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蘇商銀行已在智能客服、智能行銷、智能風控、智能研發、智能辦公等多個領域探索加強AI大模型套用,並啟動了專項人才招聘計劃,目前招聘計劃實施較為順利。」

除上述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外,平安銀行也在尋求大模型演算法資深工程師等高端人才,崗位要求相當嚴苛。要求「C9院校,碩士及以上學歷,博士更優」「有6年工作經驗,3年以上人工智能領域相關技術研究、開發經驗」「對國內外主流大模型以及開源技術有深入了解」「有相關大模型開源專案、有人工智能頂會論文發表者優先」。

上述蘇商銀行相關負責人指出,大模型在國內發展時間較短,人才需求增長迅速。今年以來,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AI大模型的場景套用和生態建設。

該負責人稱,基於行業特點,目前金融行業對數據科學家、機器學習工程師、自然語言處理(NLP)專家、大模型(如GPT類模型)研究與套用人才、AI策略和架構師、數據工程師等人才需求較大。

界面新聞記者觀察到,目前各金融機構更青睞有經驗人士。在招商銀行校園招聘欄目上以「大模型」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暫無具體招聘崗位,資訊科技崗目前集中在數據開發、Java開發、前端開發等。社會招聘欄目上,則有基礎大模型研發方向以及大模型套用研發方向的智能科學研發崗在列,同時還有聚焦互聯網軟件及大模型的行業研究崗。

以大模型套用研發方向的智能科學研發崗為例,崗位要求主要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NLP演算法基礎等技能門檻,崗位職責對於金融領域則有更多著墨,包括實作金融領域下遊任務場景(chatbot、風控、輔助文案等)的落地套用;負責金融領域大模型微調與提示詞工程等。

李耀表示,目前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對於大模型的投入主要在套用層面,也就是能在金融領域落地的大模型套用,這對人才資質有了更高要求。 「多數情況下,我們更青睞的是電腦專業相關並且有一段時間金融行業經驗積累的人才。」

復合型人才短缺

由於金融業本身的特殊性,適配的大模型人才顯得尤其稀缺。

蘇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長黃進強調:「大模型的人才非常難得,既要懂業務,同時還要懂大模型的技術,還要有工程化交付的能力,這些都要求極強的學習能力。」

大模型的職業門檻本身就相對較高,根據智聯招聘聯合北大國發院釋出的報告, 2024年上半年,大模型、自動駕駛相關崗位招聘需求增加,自然語言處理崗位量翻倍。 自然語言處理崗位中,要求碩博學歷的占比為35.8%,比去年同期提高5.5個百分點;深度學習崗位中,要求碩博學歷的占比為45.5%。

金融機構的對應職位要求更是嚴苛 比如上述 平安銀行 的招聘需求,對於學歷、專案經驗、學術具有要求。

由螞蟻集團、上海財經大學和國家金融科技測評中心聯合釋出的【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套用技術與安全白皮書】指出,金融業務與大模型的深度結合對人才提出了許多要求。

從基礎理論角度來看,將金融業務與大模型相結合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包括金融學基礎、電腦、軟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學科能力。面向金融業務的大模型人才需要既能夠理解和運用各類前沿技術工具和方法,也能夠利用金融領域知識將技術與具體業務緊密結合,為金融機構提供創新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從工程套用角度,則需要具備紮實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大模型相關技術叠代迅速,代表新的研究範式,承襲過去的技術,但更需要新的訓練框架、方法和互動方式。其本質上是工程問題,實踐能力助力技術落地賦能業務增效,創新能力則對在金融大模型領域保持有利競爭至關重要。

李耀強調,金融需要的大模型人才既要懂金融,也要懂技術,但目前這類復合型人才在市場上並沒有那麽充裕。

招聯資訊總監王耀南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對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而言,目前演算法、架構和套用工程三個方向的大模型人才較為稀缺,尤其是有經驗的人才,包括演算法負責模型的預訓練、數據處理和微調推斷最佳化等,架構負責模型的技術架構設計。

「而套用工程人才側重於將大模型技術套用於實際的金融產品中,該崗位需要具備復合型能力,同時兼備業務能力和大模型技術,是最為稀缺的。」王耀南進一步指出。

人才難覓,金融機構深感當前高階的人才招聘難度較大。

此外,部份金融機構正嘗試與高校共同打造人才儲備池 今年3月,螞蟻集團與上海財經大學簽署校企合作協定,雙方將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科技的高端人才培養、科研 攻關 等方面深層次合作,全面提升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水平。

王耀南也向界面新聞記者分享道,2021年底,招聯與中山大學聯合成立「中山大學-招聯數碼金融聯合研究中心」,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機器學習和反欺詐等數碼金融科技領域關鍵技術,開展科學研究及產學研合作。

2024年8月,招聯釋出「招聯智鹿二代」大模型,該模型是基於llama3研發的80億參數大模型,在消費金融行業的中文對話領域實作了效能、效率等方面的大幅躍升。「中山大學-招聯數碼金融聯合研究中心」於2024年展開了訂單式專項碩士培養計劃,探索以「產教融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

加劇失業焦慮?

在裁員風波頻出的當下,大模型的逐漸普及讓行業焦慮更添一重。大模型人才的引進會對數據、編程等相關崗位帶來威脅嗎?大模型發展的背後是否蘊藏著裁員風險?

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曾對此作出相關表述,他強調,中國金融業套用大模型不是替代人,主要定位是賦能人,依靠大模型的巨大的泛化能力,幫助員工提升效能、提升效率。「要用機器替代人,這不是我們的定位,也不符合我們的國情。」

在李耀看來, 一定的崗位替代會有,在大模型進場後,一些中低端工作會出現「洗牌式」的變化,但也不用過多焦慮。 因為 大模型的完全進場需要一個過程,目前這方面的套用還不成 ,人力也並不充裕。

王耀南對此持類似看法,他認為 大模型技術的引進 還不會對數據、編程等相關崗位帶來威脅。 當前大模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在實際的產品化落地過程中,需要鋪墊很多細致的數據工程和系統工程,可以說,有多少人工,才能有多少智能。

受訪專家均指出, 大模型等AI工具對於各行各業帶來的挑戰都一樣存在,作為業內人士,應該做的就是學會駕馭新事物。

員工應該有意識地主動學習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模型、利用AI提升自己的技能,而不是守著原來的技能。」李耀稱。

「大模型套用將最佳化部份單純重復型操作類工作崗位,但技術的快速發展本身就是技術工作者要面對的老問題,比如前端工程師,每隔幾年便會面臨技術升級換代的挑戰。大模型時代,對於願意適應變化、學習新技能的員工來說,這將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新時期。」王耀南 表示。

值得指出的是,各大金融機構正加大力度對現有員工進行大模型培訓。

「在外部人才難尋的背景下,招聯目前主要透過內部培養機制來提升員工能力,例如透過參與行業會議、加強同業交流、學術報告研讀等方式,了解最新的大模型技術和趨勢。」王耀南介紹。

李耀提及,為幫助內部員工適應AI的發展,眾邦銀行會組織AI競賽類活動,激勵員工在工作中更多地嘗試使用AI。培訓方面,也會透過外部機構對員工進行定期的AI、大模型培訓。

上述蘇商銀行相關負責人也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基於垂直領域套用場景, 蘇商銀行 針對 金融知識圖譜、信貸和風控、信貸業務全流程、內部管理全流程等領域,定期舉辦培訓和分享討論會,積極學習同業經驗和最新的前沿技術。

一場 圍繞大模型的行業競爭正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