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榮格八維中的內傾感覺Si功能會不會逐漸被人工智能替代?

2020-10-15心靈

恰恰相反,我感覺si(還有fi)才是最難模擬也是最難被取代的功能,因為這兩個功能是八維裏最有「人味」的功能…當人工智能真的出現這兩個功能時,差不多就可以說人工智能具有如同人類一般的自我意識了。

si功能的什麽守舊古板、教條主義、死記硬背、重復細節性工作…的刻板印象,其實都是從二分法S(低開放性)+J(高盡責性)的特質衍生出來的被誤傳的定義,本質還是二分法那套…(有一說一,機器在盡責性上確實比起人類有極大的天生優勢,可壓榨價值極高/大霧)但是si在八維中的真正定義可跟這些完全無關,兩種定義的「si」完全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好吧!

si,一個詞概括起來便是主觀實感,跟同為實感的se一樣是可以被觸碰到、被感受到的真實體驗(首先AI能不能模擬「感受」「體驗」就是個技術難關,因此se要被取代也有一定難度);但與直接由接受外部感官刺激形成的se相比,si更加主觀,也更加個人化。(到主觀+個人化這兩點,AI便可以直接敗下陣來了)

我們都有著一個內心世界,但si人的內心世界更加豐富多姿、光離怪陸,而si也依托這片豐饒的心田而生。(AI有內心世界麽?!)外部的一切客體事物,無論是真實的實體還是虛擬的概念,投射到內心的土壤中,都將被知覺內化並概括出一些比較主觀的感受,只不過它是經過提取和模糊化的(或許還經過一定的歪曲),並沒有se那麽清晰細節與客觀現實——這就是si。

哈哈,說得有些抽象了,這樣說吧,si最常見的呈現方式便是由特定事物引發的情緒、情感與印象。比如,「正義」讓我發自內心深深敬畏,「法律」讓我感覺如鋼鐵般強硬但可靠,「人情世故」讓我感覺到如窒息般的束縛;這些是si。看到深秋落葉便觸景生情,不由得兀自傷感起來,感嘆世事無常人生苦短;在外地吃到家鄉菜,便不禁回想起來家的溫暖,媽媽的味道,童年時那些寄存在舌尖的記憶;翻看相簿裏的舊照片,昔日的酸甜苦辣也隨之彌漫在心頭;這些也是si。

si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可能si跟所謂「記憶」比較相關的點便是一個人會生成什麽樣的si,除了跟se一樣取決於接收了外界的什麽刺激,更重要的是取決於這個人先前擁有的記憶、經驗、經歷等等參與塑造了現在這個人的東西。比如,同樣是提到中學時代的「母校」,經歷過一個和同學親友一起奮力拼搏的青春的人,和度過了一個一直被排擠被孤立的暗無天日的青春的人,這倆不產生相反的感受才怪。並且,ta新產生的si印象又會繼續在ta的記憶中烙下或深或淺的印子(si人由於非常重視si,他們的記憶中十有八九都是之前保存積累下來的si),並和其他記憶一起參與ta下一次生成si的過程。可以說,ta自己的si,是僅存在於ta自己心中的,只有ta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它們,但它們對ta來說卻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與重量。「以我觀萬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便是對主觀實感最好的詮釋。

綜上,si不僅不可能被取代,甚至是目前區分人類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特質之一。就算就算萬一人工智能真的有了si,人類的si也不會被取代,而是仍然和AI的si有著同等價值,畢竟前面說過了嘛,每個人的si都有著自己的個性,不論是你的si,我的si,還是AI那新生的稚拙的si,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話說你覺得AI的si裏會裝著什麽呢?過去一直被人類壓榨的辛酸?/doge)

至於最先被逐漸取代的功能?感覺是te吧,思維(穩定硬性的邏輯而非更加靈活彈性的人情)+判斷(不像感知一樣需要生成知覺的主體)+外傾(只需客觀不必主觀)=遵循外部客觀規則,機器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這一點了(畢竟本身便誕生於極度客觀的程式與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