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用中國人的智慧服務全球能源經濟轉型」(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

2024-12-25心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1月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國軒高科總部,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前排左三)陪同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前排左二)參觀新能源電池產品。受訪者供圖
圖為國軒高科的高度自動化電池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圖為國軒高科獨立研發的「金石」全固態電池,其電芯體系迴圈次數可達3000次以上,可以輕松實作電動車全生命周期百萬公裏行駛裏程。本報記者 楊俊峰攝
10月31日至11月5日,斯洛伐克總理羅貝爾特·菲佐應邀存取中國。這是17年來斯洛伐克總理首次對中國進行正式存取。「尋求與中國進一步開展經濟合作的機會。」在向斯洛伐克議會介紹此次訪華行程時,菲佐總理說。
在這次被自己視為「2024年最重要的出訪」行程中,菲佐總理去安徽省合肥市考察了一家生產新能源電池的中國企業。這家企業,名叫國軒高科。
考察一家中國新能源領域的民營企業,為何會成為斯洛伐克總理訪華的行程之一?這家中國企業到底有何魅力,能讓這位歐洲國家的總理關註和點贊?帶著這些問題,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了國軒高科,挖掘斯洛伐克總理點贊背後的故事。
一次考察
「害怕的人就不要進森林」
11月4日,菲佐總理率領的考察團來到合肥,開始了對國軒高科的考察。
國軒高科創立於2006年,總部位於合肥,是中國最早自主研發、生產新能源電池的企業之一,最早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電池企業之一。
「我們公司主營磷酸鐵鋰材料及電芯、三元材料及電芯、動力電池組、儲能電池組及電池管理系統等,產品廣泛套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並為儲能客戶提供綠色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告訴本報記者,「作為一家新能源電池企業,國軒高科擁有全產業鏈制造能力,目前已經構建了從電池原料的礦產開采、材料生產、電池制造、產品套用,再到電池回收利用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
在國軒高科包河總部展廳參觀期間,菲佐總理詳細詢問了電池包成組方式、固態電池的技術優勢等,了解到國軒的固態電池技術可以實作傳統電池翻倍的續航裏程。菲佐總理還在驗證院聽取了有關電池測試驗證的相關介紹。
在總部西街車展現場,菲佐總理參觀了搭載國軒電池的奇瑞、江淮、長安、吉利、零跑、長城、賽力斯等新能源車型。
考察過程中,一個「矮墩墩白胖胖」的身影引起了菲佐總理的註意。
「這個‘大白’是國軒高科自主研發的易佳電智能移動儲能充電車。」李縝向菲佐總理介紹,「它是一款集儲能和充電為一體,可自由行駛、靈活移動,能隨時隨地為新能源車提供快速充電服務的全新產品。通俗地說,可以讓新能源汽車充電實作從‘車找電’到‘電找車’。」
看到菲佐總理對「大白」非常感興趣,李縝現場向他贈送了標準電芯模型及6輛易佳電智能移動充電車。對此,菲佐總理非常驚喜。在知道這款智能移動充電車是歐標產品時,他笑著說:「這是一份中國企業送給斯洛伐克的特殊禮物!現在我們可以討論開展一項新業務了!」
走進菲佐總理參觀過的新站大眾UC工廠動力電池生產車間,本報記者看到,在電池產線上,自動搬運車將剛剛檢測好的重約1.5噸的4塊電池模組轉移到電池包組裝工序,接著工人在流水線上做進一步的配件組裝操作,整個過程流暢自然。
「這些電池包不僅給國內的新能源車制造商供貨,還遠銷海外。」國軒高科戰略營運平台副總裁王永海告訴記者,目前國軒高科在中國、歐洲、非洲、美洲等已初步形成全球布局,從研發、制造、銷售再到電池回收,構建了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去年已逐步在德國、美國、印尼、泰國、印度實作本地化生產。其中最新一代產線自動化率已達到95%。」國軒高科歐非業務總裁蔡毅說。
「在‘萬馬奔騰’新能源動力電池的賽道上,國軒高科為什麽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將產品賣到世界各地,並在海外多國建廠輸出‘安徽制造’,原因無他,就是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李縝說。
以LFP(磷酸鐵鋰)電池為例,LFP(磷酸鐵鋰)電池具有安全、迴圈壽命長、成本低等優點,但能量密度較低阻礙了其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廣泛套用。「在2015年以前,電芯能量密度140Wh/kg被認為是行業的天花板,但我們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打破這個天花板。」李縝說,透過自研電池材料,加大工程研發投入,國軒電池的能量密度到2019年提升到190Wh/kg。之後,國軒高科在LFP基礎上加入錳元素,投入近10年時間研發啟晨 LMFP(磷酸錳鐵鋰)電芯,實作240Wh/kg的質素能量密度,輕松實作18分鐘的快充,並且透過了所有的安全測試。
「堅持自主創新,研發生產品質一流的產品,是國軒新能源電池暢銷世界的重要法寶。」李縝說,「這也獲得了菲佐總理的認可和點贊。」
「他參照了一句斯洛伐克諺語來總結這次考察活動——‘害怕的人就不要進森林’。」李縝說,「這句話表達了斯洛伐克政府在新能源領域勇於開拓、深度布局的決心和加強與中國合作的期待。」
一項投資
「為促進創新與工業化帶來新機會」
菲佐總理為什麽選擇在這個時間來國軒高科考察?
這與斯洛伐克汽車產業正在進行的新能源汽車轉型密切相關。
斯洛伐克是全球主要的汽車制造和出口中心,汽車工業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左右,2022年斯洛伐克汽車出口占出口總額的42%以上。斯洛伐克生產的汽車主要銷往歐洲市場,根據歐盟理事會此前批準的法規,從2035年起歐盟境內將禁止銷售非零碳排放的新燃油車,這意味著全面轉型電動車領域已是必然之勢。
因此,斯洛伐克迫切希望引進先進技術生產電動汽車和新能源電池。
2023年,國軒高科與斯洛伐克電池制造商InoBat公司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計劃在斯洛伐克建設一個位於舒拉尼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超級工廠,於2026年開始生產。專案總投資12.33億歐元,將為當地增加1300個就業崗位。
斯洛伐克經濟部表示,該電池工廠的建設有助於推動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轉型,對斯洛伐克汽車行業的未來發展、國家經濟增長都至關重要。
InoBat公司行政總裁瑪瑞安(Marian Bocek)告訴本報記者,「InoBat在電池開發方面具有一定的經驗,但我們缺乏與業內龍頭企業建立聯系所需的全球影響力和網絡,國軒高科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在斯洛伐克甚至是整個歐洲提高市場覆蓋率、吸引新客戶、迎來全新的商業可能,還將有機會利用中國和歐洲的制造能力。我們之間的合作是歐洲電池行業的新裏程碑,可以為促進創新與工業化帶來全新的機會。」
「我們雙方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盡快在歐洲實作電池的批次生產。有InoBat的協同,我們辦理斯洛伐克專案所需的環評、建築特許、和政府相關的生產特許和資質更加順利,此外幫助國軒高科的電池產品在歐盟法規下合規,InoBat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蔡毅對本報說。
對於國軒高科與InoBat的合作,斯洛伐克從政府到民間都非常重視。
從2023年至今,就斯洛伐克專案推進事宜,斯洛伐克政府、InoBat與國軒高科溝通頻繁。
2024年8月,斯洛伐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薩科娃到訪國軒高科,參觀了公司總部和大眾標準電芯工廠。她表示,斯洛伐克政府將全力支持國軒高科超級電池工廠專案。
2024年10月底,由斯洛伐克政府組織的近100人的當地民眾與媒體代表團,到訪國軒高科總部與工廠,以民間交流的形式對國軒高科這家即將落地斯洛伐克的中國企業做了進一步了解。
代表團當中許多人都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在3天的深入了解後,不少居民改變了當初的反對態度,轉而支持專案的盡快落地。斯洛伐克舒拉尼地區居民伊萬·舍本說:「在現場的參觀讓我們大開眼界,中國新能源工廠既環保又先進!」代表團回國之後,轉變態度,協助本地組織和民眾開展大規模的支持活動。
一份雄心
「在全球,為全球」
「我稍後準備與中東相關企業簽訂一筆電池供應合約。」11月25日,在透過跨洋影片接受記者采訪時,蔡毅正在海外的一家酒店內準備簽約協定。
「我們的產品在歐洲和非洲地區都很受歡迎,當地政府也邀請我們去投資建廠。」蔡毅說,近年來,國軒高科加速全球化布局,已在德國、美國、泰國、越南、印尼等地建立多個生產基地。2024年上半年,國軒高科海外地區營收55.27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達到32.91%。
從2016年國軒高科電池搭載於上汽EV80亮相英國伯明翰車展,到2020年引入大眾集團戰略投資,再到2023年位於德國哥廷根的首條電池產線投產……在走過了產品出海、技術出海和資本出海三個階段之後,國軒高科的海外發展之路已經開啟。
事實上,不只是國軒高科,如今,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國內電池企業密集布局的新陣地。截至目前,寧德時代、遠景動力、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多家中國鋰電產業鏈企業均已公布海外投資建廠計劃。
專家認為,中國電池產業鏈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與自身實力的不斷增強密切相關。與國外企業相比,中國鋰電原材料產業鏈較為完備,成本控制能力更強。
在綠色低碳的大潮中,中國企業抓住了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歷史機遇,率先改換新賽道,形成了國際競爭新優勢。
今天,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優質產能,為世界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中國的綠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也有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實作減碳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作出貢獻。中國企業也受到越來越多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歡迎。
「舒拉尼電池工廠建設專案是InoBat堅持‘在斯洛伐克,為斯洛伐克’原則的生動寫照。」瑪瑞安說,「國軒高科與我們的合作會促進新技術引入、加強創新支持,這無疑會推動行業發展。我相信,建成後的合資工廠將助推斯洛伐克成為歐洲重要的電池制造中心。」
像InoBat一樣,越來越多全球企業正在主動擁抱中國新能源產業,分享發展機遇。
事實證明,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國際市場取得的有利競爭,靠的是「真誠+實幹」:真誠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真誠地深化改革開放,真誠地促進合作共贏;實實在在地抓技術創新,實實在在地抓產品最佳化,實實在在地抓產業升級。
「‘用中國人的智慧服務全球能源經濟轉型’是我們全球化戰略的初心和使命。」李縝說,「未來,國軒高科將在打造全球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完整的海外本土供應鏈,落實市場全球化、制造全球化、研發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管理全球化、產業生態全球化,最終實作‘在全球,為全球’的發展目標。」(本報記者 楊俊峰 徐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24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