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弱者欺負更弱者」的心理是怎樣的?

2025-01-13心靈

是【補償控制路線偏離】導致的。

在多數語境下,所謂的 「弱者」 往往呈現出【主體性缺失】的狀態。

主體性,通俗來講,就是個體對自我的掌控感、自主決策的能力以及積極主動去塑造生活的力量。

「弱者」 常常在生活中處於被動、被支配、被貶低的境地,無論是在學業、職場還是社交場景裏,都鮮少有機會展現自身力量,這會造成對自我認同感和力量感的極大壓抑。

「弱者」 為了補償主體性缺失,可能從事(生理或精神的)自殘、自虐,對他人的控制和加害,以及墮入一些非典型性精神狀態(也就是通俗所說的各種人格障礙)以獲得虛假的不健康的「主體性」。

這實際上可以從本質上,解釋非常多的心理學表征問題,不僅僅包含題目這種,也包括一些人格障礙的成因以及社交關系的互害和表演。

這種【補償控制路線偏離】,源於筆者對心理學上的【補償性控制理論】的補充解讀。

【補償性控制理論】由 Aaron C. Kay (杜克大學教授,知名心理學家)等學者提出,該理論強調控制感是人類極為重要的基本需求。當個體感知自身對外部世界及自身生活的掌控力下降,也就是陷入缺乏主體性的困境時,就會本能地尋求各種方式來補償這種缺失的控制感。

只不過,部份 「弱者」 在尋求補償的道路上,可能由於自身認知局限、過往負面經歷累積、缺乏有效引導以及缺乏足夠的資本和心理資源,導致進入【補償控制路線偏離】,他們會:

1,尋求控制、攻擊、指導其他人來獲得補償,包含本題目的情況,也包含一些人菜癮大的家長長輩對孩子的各種不斷管教和微操;

2,自我虐待、傷害、貶低,及尋求第三方的控制、命令和侮辱(通常帶有性意味);

3,透過幻想成癮,來虛構主體性,並與現實無法完全分隔,嚴重的會造成妄想癥;

4,透過誇張的表演、情緒化行為等,吸引他人的關註和凝視;

5,偽造自己的身份、出身、經歷、傳奇化,在社交環境中進行表演,並以此引發他人的嫉妒、羨慕或者仇恨。

正常人應該怎麽辦呢?

在面對控制感匱乏時,采取的健康或者中立措施:

1,重新規劃自己當前的任務,抓主要矛盾,對當前人際關系進行梳理,增加宜人化和鬥爭性。

2,離開當前環境和人際關系,並在新環境中,避免過去的社交失誤。

3,從對社會規則中尋找秩序性、規律性,以獲得自己自由行動的安全區間,避免社交困境。

4,部份人會透過宗教和信仰尋找依托和補償,或透過投射,崇拜偶像、名人來獲得補償。

5,透過文藝作品,幫助進行幻想以獲得虛幻的主體性,但與現實隔離的很清晰。

6,尋求認知極高的人的協助,清洗阻礙主體性的復雜型創傷記憶,重構和叠代情緒回路。

7,在優績主義上獲得指標優勢,以獲得較為廣泛的認可。

以上。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