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翔,「2024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家100大賽」金獎獲得者,就讀於深圳愛文學校。袁浩翔從七歲開始在小燕畫院接觸並開啟藝術學習,至今已近十年。他的愛好很多元:喜歡看書,每月大約能讀八本書;喜歡跑步,日均能跑40分鐘;也喜歡更具挑戰性的競技運動,比如高爾夫球、潛水、滑板。他認為藝術和運動類似,也是變化且多元的。在藝術學習上,他更傾向於立體表達,在純藝術學習以外,樂於做建築設計,創作藝術裝置。
袁浩翔
Q:祝賀你奪得2024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家100大賽金獎,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成就,請和讀者朋友分享一下你的創作思路和靈感來源。
袁浩翔: 今年的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家100大賽,我的參賽作品主題叫【平衡】。這個主題一方面來自我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我自認為平衡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十分可取的生活藝術。另一方面,我剛好在讀一些超現實主義方面的書,讀到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各·拉康。他有一位好朋友,來自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當我讀完這兩人,發現他們表面非常意趣相投,但是在對「自我遺失」的核心理論的看法中完全就是「敵人」。
達利認為,知識與習慣共同維系在理性生活裏,人們按現實體制來構建自我。他有一句名言——「我跟瘋子的區別在於我沒有瘋」,意即人們在「構建自我」時,遺失了自我。拉康則認為,人的自我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並非是一個靜態的實體,開始意圖自我構建時就已走向自我滅亡。晚期,拉康更是提出「自我已經死亡」的觀點。我就想從這種對比反思中創作一幅「平衡」的作品,探討人們對自我追求的一種可能性。
我就聯想到具象的教堂,再想到宗教。我決定把教堂作為一個核心元素,去找與之相關的詞匯,比如無意識、象征性之類。從抽象的心理意象,呈現為具體的元素,再去匹配材料,並且賦予材料個人化的質感,逐步形成一個作品的雛形。接著,開始起稿,結構、色彩、細節,一點點雕琢。
作品呈現與制作部份,都在小燕畫院完成,因為藝術裝置不適合搬來搬去。構思環節,要讀大量有關的文學作品,要搜集一些生活體驗,就會在家裏進行。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離開社會生活,作品就會失去生命的質感。我希望創作的每一個作品,都有一些自己的生活感悟。
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參賽作品是一個立體的藝術裝置。藝術裝置往往伴隨著一些未知數,比如材料選擇和購買。有時,小眾材料價格不菲,超出學生的承受力。有時買不到想要的材料,又要大費周章,甚至經常要自己動手做材料。這次參賽作品高達2.25米,耗材多、所需材料的種類也多,我在選材、制作上花了很多精力。
總之,我可能就坐在書房、院子、陽台的某個角落,去找尋藝術感悟。這些思考和我的廣泛閱讀有很大的關系。我小時候寒暑假基本不去外面旅行,因為很喜歡安靜地做一些東西,整個假期泡在畫院。幾乎和畫院所有老師,都成了好朋友。
九年級時,我的中文科目在三十多個評分項裏全部都是滿分。九年級畢業後,進入高中,我開始真正決定要走藝術這個路子。我在深圳愛文學校的同年級裏,可能也是唯一走藝術路線的學生。也許對文學的熱愛、對閱讀的情有獨鐘、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思考,這些為我的藝術作品增添了一些別樣的意涵。
袁浩翔展示參賽作品【平衡】
Q:藝術作品還需考慮觀眾視角,比如視覺沖擊力、藝術形式、創新性等,你能從觀眾視角解讀一下【平衡】這副作品嗎?
袁浩翔: 從觀眾角度,我希望整個作品呈現出一種直覺上的沖動。披風、鬥篷、黑衣騎士,這些元素給觀眾第一印象很直觀。第一印象是視覺層面,還沒到思維層面,從視覺到直覺是一種主觀感受。藝術跟直覺密切聯系,用直覺去切入一件藝術作品,往往是創作者所追求的。紅黑色調、破碎結痂、空無神秘的一個形態,展現出超脫世俗社會的姿態。
同時,它又是被重構的,經歷混沌以後,回到原生態。風蝕、網狀、倒懸、石英砂,這些元素帶著扭曲,帶著古老生命力的回歸。這些都試圖圍繞著達利與拉康的理論,去和觀眾交流對自我真實性的看法。當人們討論我們年輕一代的反叛時,我作為年輕的藝術學習者或者說藝術家,正在對死亡、反叛力求平衡,新生的力量正在對此做出全新的闡釋。
Q:你作為圓桌對話嘉賓,參加2024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與創新論壇,有沒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間?
袁浩翔: 在2024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與創新論壇上,我以嘉賓身份分享了一些創作靈感和思路,以及一些我成長路上親身經歷的故事。我還參與談論了熱點話題:AI會替代人類嗎?我覺得AI會代替大部份的工商業,人們應該重視精神世界的發展。
參加藝術大賽以後,我有一個深刻的思考:相較於發掘藝術,大賽給我們帶來的啟迪和機遇更重要。福布斯中國和小燕畫院為我們提供這麽好的平台,為我們創造表達藝術的機會,連結優秀的前輩和同齡人,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這非常有意義。我希望我們對藝術有更多的挖掘,一直聚焦於作品。
我在深圳長大,我的老家在西安。這兩座城市對我的藝術熏陶截然相反。每次回到西安,傳統文化、非遺、匠人精神、手藝與傳承、對作品打磨的恒心,都是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而在深圳,所有人都覺得發展很快。當我們談論藝術時,不止是藝術領域,還有藝術史、藝術趨勢、藝術商業,它開放的環境正在訓練著我們的藝術思維。
當藝術過於娛樂化,可能會忽略,甚至遺失一些精華的東西。我會學著觀察他人,盡量不被大眾輿論的洪流裹挾,讓自己冷靜下來,專註於藝術的學習。在深圳,我們學會利用它的創新、開放、發達的商業思維去提升自己。
袁浩翔作為嘉賓參與圓桌對話
Q:可以看出經過本次參賽,你對藝術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請給正在學藝術的學弟學妹們,提一點學習的建議。
袁浩翔: 藝術學習,是一場長跑。我也還在不斷探索,沒有很多高見。對於低齡同學,我覺得除了練好基本功,一天天堅持,還要多看、多比較、多思考。看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如何看一場藝術展?我的看法是,首先要了解這場藝術展的主題,了解這些參展作品,它們誕生於什麽樣的時代背景。在沒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前,不要輕易作出決定。讓一位歐洲古典貴族去看當代藝術,這肯定不行。藝術有時代價值,而不是純粹物質意義的價值。
當代藝術家很多,我們不可能了解所有藝術,那就幹脆以一個新鮮的視角去看展,這也是一種看展的心態和方式。不過,做藝術的人和看藝術的人,鑒賞藝術的立場和角度不一樣。做藝術者,關註藝術表現形態、材料形式、色彩結構;看藝術者,不僅僅是評價藝術,也是一種審美、知識的積累,關註藝術家看世界的角度。對於學習藝術者來說,看一些自己未必了解或者擅長的東西,往往可能會帶來一種跨界的設想,產生新的連結。所以,不設限去看一場藝術展,也是一個有趣的選擇。
聲明:品牌之聲相關資訊來自於被采訪物件,非福布斯編輯內容。
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