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12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新地標裏看未來】的報道。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專案,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套用示範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近期,新華社安徽分社繼一季度【開年「看見」】、二季度【春天裏的「預」見】系列經濟形勢一線報道,經濟形勢觀察視角從時間延伸至空間,6路記者分赴安徽科創新地標蹲點調研,感受一批前沿技術加速從點及面拓展套用的最新態勢,以及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最新脈動。
在「中華數島」觀算力巨變
歲末年初,位於安徽省蕪湖市江北新區大龍灣片區的「中華數島」智算中心專案建設基地,中國聯通長三角(蕪湖)智算中心等多個專案正在加緊施工建設。
冒著「熱」氣的不僅是眼前的建設專案,還有看不見的「熱」數據。
10毫秒,覆蓋華東!2024年6月,華為雲華東(蕪湖)數據中心在「中華數島」開服,標誌著「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正式上線。
規劃面積約4600畝,匯聚華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科曙光等一批領軍企業的「中華數島」,是「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的核心區,也是中國智算基礎設施發展的「新地標」之一。
蕪湖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方堅告訴記者,作為蕪湖集群的重大專案之一,華為雲華東(蕪湖)數據中心服務將覆蓋華東區域及華中周邊區域,到2027年,蕪湖集群智算規模將達到45000P;未來5年,蕪湖集群機架數、上架率等指標將力爭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數據中心及關聯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算力是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的基石。隨著算力需求的增長,智能算力正在成為中國算力競爭的主賽道。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釋出的【智算基礎設施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當前,中國智能算力主要分布於和林格爾、貴陽、蕪湖等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AI超一線城市,用於支撐通用基礎大模型訓練及高並行推理套用。
作為「東數西算」布局的長三角兩大節點之一,「中華數島」的算力「熱度」與「速度」同步攀升。
「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在‘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上線之前,東部乃至更廣的地區要傳輸數據到上海並沒有‘高速路’,只能走‘普通公路’。如今,隨著蕪湖集群等新一代算力基礎設施的搭建,數據傳輸有了通暢的‘高速路’,為長三角乃至華東與日俱增的‘熱數據’處理需求提供了堅實支撐。」方堅說。
如今,「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已簽約產業鏈上下遊重點專案41個,總投資超3000億元,在建機架超10萬架。
數碼經濟的底座是算力。在「東數西算」的大格局下,如何更進一步實作算力市場的供需高效匹配?「中華數島」正在加快探索。
進入12月以來,一批又一批各省市的同行密集前來,調研長三角樞紐蕪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務平台(安徽省算力統籌排程平台)。
作為全國首批算力排程平台專案之一,這一平台集通算、智算、超算、量算「四合一」,已接入安徽省內27個數據中心、算力中心,上線1000多款算力產品,獲得超過2000萬元交易額。2024年8月,「長三角樞紐蕪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務平台 提供一站式算力服務」被國家數據局評選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套用優秀案例集】。
蕪湖市大數據建設投資營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算力排程旨在根據即時需求和供應情況,透過市場化運作,讓算力供需雙方在平台上快速適配,實作對算力資源的有效利用,解決算力資源不平衡問題。
「未來‘人工智能+’會帶來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我們不僅要一步一個台階地落實好‘東數西算’任務,提升智算能力、探索算力排程,還要在綠色算力、算力產業鏈等方面繼續探索,讓‘中華數島’更好地服務未來產業發展,打造國內領先的‘智算之城’。」方堅說。
10月31日拍攝的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大訊飛AI總部園區。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在訊飛小鎮見未來智能
冬日午後,合肥西郊的訊飛小鎮裏,暖陽透過落地窗映出一排排電腦前的人影綽綽。科大訊飛讀寫科技產品總監郭曉天和同事們正忙著技術叠代與產品升級:嘗試在辦公本產品上裝載端側大模型,以實作斷網情況下的語音轉寫、轉譯、說話人分離等功能。
從新技術到新產品的過程,並不簡單。2019年訊飛首款智能辦公本上市之初,由於是首次將語音辨識、手寫辨識等各項人工智能技術整合於一款辦公產品,又要適應會議環境的遠場復雜聲音環境、大屏篇章級手寫場景等挑戰,辨識準確率和反應速度都難以達到實驗室的高標準。透過與上遊供應商聯合攻關研發,訊飛不斷最佳化麥克風、芯片、電子墨水屏等硬件效能與軟件演算法,如今產品的中文普通話語音辨識率可達98%,大幅提升響應速度、電池續航能力和使用者使用體驗。
訊飛智能辦公本的成長見證著近年來人工智能行業技術加速叠代,以及人們對於智能產品使用習慣的養成。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2024年11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近期許多消費者購置了具備AI功能的電子產品。其中,AI學習機成交額同比增長超10倍,AI電腦、AI手機、AI鍵盤、AI滑鼠、AI音箱等產品的成交額均實作翻倍增長。
「2024年是AI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從智能汽車中的語音助手到網絡直播間的數碼人主播,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各行各業,持續構建智慧生活新圖景。這也預示著未來將為各套用場景提供更加高效、智能的解決方案。」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歐陽日輝說。
訊飛小鎮便是在2024年9月正式啟用,這裏是科大訊飛AI總部園區,也是科大矽谷的關鍵組成,致力於打造引領人工智能時代的智慧園區。
「您好,我正在聽您說。」走進訊飛小鎮接待大廳,入口處的AI虛擬人即刻上線,為受訪者提供引導和咨詢服務。不遠處的智能化報銷機器前,兩三位職工正根據語音指令將票據掃描、投遞,約兩分鐘即可完成一次自助報銷流程。
在科技感拉滿的園區內,AI技術套用場景比比皆是:智慧班車系統能夠即時顯示車輛執行軌跡、自動計算班車到達站點時間;手機端可即時檢視園區2000+車位的剩余數量並自動提醒通行車道的擁堵和違停情況;智能會議室實作聯動所有器材自動開關、會議內容多語種即時轉寫;AI助手進行日程安排、自助提醒;環境智控根據設定的空間策略,聯動照明、空調進行自動調節開關;食堂各視窗的螢幕即時更新著今日菜品和剩余數量……
據科大訊飛智慧城市園區業務專案負責人龔瑞春介紹,訊飛小鎮從「便捷出行、高效辦公、全域安全、節能降耗」四大方面進行深入設計,落地27個場景:有基於對班車路線、乘客上座率分析,不斷最佳化班車路線;也有基於對內部停車余量狀況分析,聯動指揮停車管理等。未來智能的關鍵是,依托大數據積累與「小鎮大腦」的分析,在「自我學習」中不斷提升服務效能,變得「更聰明」。
人工智能套用場景正加速拓展。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繼年初政府工作報告後,再次強調「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消費者研究與零售監測公司尼爾森IQ釋出報告【通往2025:中國消費者展望】指出,預測到2025年,新科技、人工智能等將成為推動中國新消費模式的關鍵力量。
在「誇父」裝置尋未來能源
在合肥未來大科學城聚變堆園區11號廠房內,背景是巨幅的「誇父逐日」壁畫,高20米、重約295噸的1/8真空室及總體安裝實驗平台上,多名科研人員正有條不紊地工作……這是記者12月17日在「誇父」大科學裝置建設現場看到的火熱場景。
「誇父」的學名叫「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是為下一代「人造太陽」,即未來聚變實驗堆和工程堆研制核心部件和關鍵子系統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誇父’裝置啟動建設以來,邊建設、邊科研、邊產出,到目前已完成81個關鍵裏程碑建設任務,主體工程進度完成83%。」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團委書記葉華龍介紹,到2025年底「誇父」將全部完成建設。
太陽,普照萬物,它的巨大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而「人造太陽」是要在地球上實作可控的核聚變反應。
「理論上,1升海水就可以提取約0.03克的氘,後者和氚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約300升汽油。」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說,地球海水中的氘資源可用幾百億年,未來有了「人造太陽」,人類就像擁有了一座原料不竭且無汙染的發電廠,實作「能源自由」,讓地球水清天藍。
但是,聚變能源的開發套用極其復雜,要造出真正有實用價值的「人造太陽」,需跨越從實驗裝置到實驗堆、工程示範堆、商業電站的多個階段。
經過幾代科研工作者接力奮鬥,中國如今已建成「東方超環(EAST)」等一批「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多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中國自主研發的EAST裝置,擁有核心技術200多項、專利近2000項,匯聚「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大電流」尖端技術於一爐。
大科學裝置要實作其終極科研目標,往往要花費數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但在「登頂」過程中產生的階段性科研成果,可以不斷催生新套用技術、孵化創新產品,這個過程被形象地稱作「沿途下蛋」。
正在「誇父」裝置現場工作的青年科學家陳曉嬌介紹,比如基於「誇父」裝置上的「超大電流」技術,可以轉化用於光伏、風電及儲能等多領域套用。近期,她所在的科研團隊研發出新型智能微網控制系統,可有效解決當下新能源的接入及消納問題。
「無論是工業園、企業還是一家一戶,使用智能微網控制系統,都可以實作自給自足的‘用電自由’。」陳曉嬌說,目前全世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不斷提高,「誇父」衍生出的這項新技術套用前景廣闊。
「人造太陽」研究的突破,代表著國家科技實力的系統性提升。站在世界核聚變能源研究前沿的中國,正不斷培育出充滿生機的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
聚變研究產生的技術不僅用於能源,還可以套用於生命健康、集成電路、空天動力等多個領域。
在距離「誇父」裝置不遠處的合肥中科離子醫學技術裝備有限公司,科研人員基於研制「人造太陽」過程中發展出的超導、射頻、控制系統等技術,近期自主研發出國產質子治療系統。這種國際前沿的新型抗癌醫療器材,可以對人體腫瘤進行精確高效治療。國產質子治療系統目前已完成安裝偵錯,計劃2025年上半年啟動臨床實驗,盡快進入臨床套用。
在量子大街探未來通訊
戴上一款外觀平常的藍芽耳機,和往常一樣,在即時通訊軟件裏輸入一段訊息,只需敲擊兩下回車鍵,你剛寫下的文字就變成一段旁人無法看懂的加密訊息,真實的訊息內容只有通訊雙方可知。
這像不像諜戰大片中的場景?
其實,在量子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加持下,這款神奇的量子安全耳機已經走進市場,來到普通使用者身邊。在不久前於安徽合肥舉辦的2024量子科技和產業大會上,這款名為「國盾密語」的量子安全耳機成為會場上咨詢度最高的明星產品之一。
就像矽谷之於科技創業者、百老匯之於戲劇人,要想對量子通訊產業的發展和套用一探究竟,有個你不得不去的地方。在安徽省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蜀山腳下筆直延伸的雲飛路被人們稱為「量子大街」,數十家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雲集道路兩側。從小巧的量子安全耳機、量子安全SIM卡,到全球規模最大、使用者最多、套用最全的量子保密通訊都會網路,這些開啟未來安全通訊新時代的產品,都誕生於此。
2009年,「量子大街」幾乎還是一片「荒地」,遇上勇闖量子資訊「無人區」的科研團隊。那一年,發源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入駐雲飛路,成為中國最早探索量子資訊科技產業化的企業之一。
此後,瞄準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產業的企業不斷進駐,逐漸形成中國量子產業頭部企業集群,並初步形成涵蓋量子通訊、量子測量、量子計算、量子關鍵元器件的產業鏈條。這條街,成為量子科技落地、開花、結出累累碩果的地方。
走進合肥量子都會網路執行指揮中心,大屏上的金鑰持有量、金鑰消耗量、站點健康度等數據即時跳動更新。8個核心網站點、159個接入網站點輻射的光波,織起一張覆蓋合肥的量子金鑰分發網絡。這張由中電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量子都會網路,既能為政務數據提供量子加密傳輸服務,還能為金融、能源、醫療等行業提供接入服務,目前已作為安徽省唯一案例入選國家數據局首批數碼中國建設典型案例,面向全國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量子都會網路建設模式。
「把量子技術與個人資訊保安相結合,市場需求巨大。」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研發總監唐世彪說,在萬物互聯的大數據時代,量子通訊產業大有可為。
如今,量子保密通訊正從實驗室的「硬科技」成為覆蓋千行百業、千家萬戶的套用。
在金融領域,安徽省財政廳聯合安徽國盾量子雲等單位,打造了運用量子技術進行數據資產加密的創新專案,保障財政惠民惠農「一卡通」系統安全,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水平。
在應急通訊保障上,中電信量子的量子加密對講套用於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杭州亞運會等多項重大活動,實作現場交通、車隊、人員等統一排程和指揮,並確保通訊數據安全、可信。
在基層治理方面,中國電信在河北成功為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發展局落地量子雲印章產品,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和量子通訊技術,確保印章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
漫步在這條繁忙的「量子大街」上,不僅能感受到量子科技的時代律動,更仿佛看見未來資訊世界的雛形。從實驗室裏的量子纏結,到產業的套用升級和技術叠代,都在這片土地上交匯碰撞。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每一次支付、每一通電話,都將在量子技術的無聲守護下安全傳遞。
在城市中央公園看未來交通
12月17日,合肥市駱崗公園,剛剛落地「滿月」的城市空中交通樞紐港裏,一架8軸16旋翼的電動垂直起降器(eVTOL)在螺旋槳的加速轉動中騰空而起,進行商業化營運前的演示飛行。人們關於空中交通的暢想正在這裏付諸實踐。
這座城市空中交通樞紐港,整體造型螺旋升起,頗具未來感和科技感,內設有購票大廳、安檢區、候機區、乘機區、智慧指揮排程中心、充電維護區等,可同時存放10架eVTOL。
「我們積極參與合肥市eVTOL起降設施的建設,計劃建設更多不同規模的起降點。」億航智能副總裁、華東區域總經理李曉娜說,未來人們可以像乘坐公共交通一樣,「打飛的」觀光或通勤。
合肥市駱崗公園由原駱崗機場改建而來,占地面積12.7平方公裏,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園之一。如今,這裏正成為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的「超級實驗場」,也可以從中窺見未來交通的多元化和智能化趨勢。
站在駱崗公園內仰望,時速可達60公裏的「無人機外賣員」輕盈穿梭於天空之中。市民只需在小程式上提前下單,就可以在索降點迎來從天而降的奶茶、蛋糕和炸雞。截至目前,這些「無人機外賣員」已經及時送達5000余單外賣。「除了無人機外賣,我們還和醫院合作運送血液、標本等醫療物資。」迅蟻科技合肥送吧總經理孫宣楠說。
低空飛行器正加速套用於政務服務、社會民生、城市治理等領域。數據顯示,目前合肥市已開通70多條航線,包括公安交警巡查、城市地理資訊數據采集、河流排汙監察等多工類別。
除了競逐天空,持續升級的智能網聯無人駕駛車輛也代表著未來交通的全新方向。高精定位、自動避障、即時響應……4輛搭載多種雷達和網絡攝影機的無人駕駛觀光巴士在駱崗公園已安全執行一年。公園內的跑道上,更「聰明」的第三代無人駕駛觀光巴士正在試驗階段,可以實作移動目標的行為預測等新功能,帶來更加智能舒適的乘車體驗。
「2023年9月以來,我們在駱崗公園分批投放了14輛L4級智能網聯自動駕駛車輛,包括觀光巴士、清潔車和售賣車。」安徽中科星馳自動駕駛技術有限公司行銷長李永睿介紹,公司同時還在開拓城市微公交、港口物流、礦山運輸等更多自動駕駛套用場景。
合肥市駱崗公園只是一個觀察視窗。放眼全國,從空中到地面,未來交通體系正在加速構建,2024年以來,安徽、湖南、四川、海南等地加快空域改革由點及面探索,推動更多套用場景開放。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10月17日表示,全國50多個城市已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範,開放測試道路3.2萬公裏,完成約1萬公裏道路智能化改造。
「空中的士」、無人快遞小車、無人駕駛出租車……未來出行圖景正加速從科幻小說走進現實。
在深空探測實驗室瞻太空經濟
深空,有怎樣的未知?中國人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沿著合肥市望江西路往西,就到了中安創谷科技園二期「空天資訊工業園」。12月18日,深空探測實驗室合肥總部科研辦公區正式揭牌啟用,嫦娥六號、天都星、天問一號等系列航天領域「大國重器」模型在展廳內依次排開,中國人逐夢航天、叩問蒼穹的步伐,在這裏具象化。
深空探測實驗室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是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國家航天強國戰略需求,圍繞深空探測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實作科學、技術、工程融合發展的新型科技研發機構。
在這裏,太空經濟從科幻逐漸走向現實。據深空探測實驗室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胡朝斌介紹,實驗室以國家重大工程任務為牽引,梳理出深空互聯網、深空遙感、商業可重復火箭、全球洲際運輸服務、載人月球旅遊、深空能源利用、深空核心器件與先進材料、深空資源開發、深空智能與特種裝備等十大產業發展方向。
從天氣預報到導航定位,從災害預警到精準農業,由深空探測衍生出的空天資訊工業正在成為全國多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安徽,當地加快深空能源動力、深空智能控制、深空測控通訊等前沿技術工程化、產業化。
安徽九州雲箭航天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火箭發動機研發生產的企業,非常關註實驗室成果的孵化、熟化和工程化、產業化。公司負責人季鳳來說,在產學研加速協作下,圍繞火箭運載、深空資源勘探、深空互聯網、高端儀器、關鍵材料等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正加速湧現。
不僅九州雲箭,中科星圖、航天宏圖、銀河航天等一批商業航天代表企業紛紛落戶安徽,已逐步形成涵蓋衛星制造、數據套用、航天器研發到商業航天服務的產業鏈條。不久前釋出的【安徽省推動空天資訊工業高質素發展行動方案】指出,2023年安徽省空天資訊工業規模近7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164家,力爭到2027年達到10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00家左右。
全球範圍內尋夢太空的步伐正在加快:2024年,中國與塞內加爾等國家簽署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協定,深化國際合作;培育發展太空旅遊、太空生物制藥、空間碎片清除等太空經濟新業態逐步顯現……
「試想一下,未來人人都可像岩士唐一樣到月球旅遊!」深空探測實驗室成果轉化中心相關負責同誌說,後續依托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將為載人月球旅遊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
以空天資訊工業等為代表的太空經濟正進入新時代。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公司2024年聯合釋出報告指出,到2035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有望達到1.8萬億美元,成為未來十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