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公布,在剛剛收取的紅外監測相機數據中,首次提取到人工搭建「大熊貓產仔巢穴」裏的成年野生大熊貓影像,這是大熊貓小族群保護方面取得的新突破。
近日收取的紅外監測相機數據顯示,今年6月一只野生大熊貓進入到人工搭建的「大熊貓產仔巢穴」。(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供圖) 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專家介紹,大熊貓保護總體形勢向好,當前面臨難題之一是野生大熊貓分割為若幹族群,族群之間難以往來,基因得不到交流,有的小族群面臨退化風險。如大熊貓九頂山小族群,其棲息地主要位於德陽,野外繁育所依賴的樹洞、石洞等庇護所在汶川大地震央損毀嚴重,已威脅到族群繁衍。去年以來,保護者們開始有計劃地搭建大熊貓野外產仔巢穴。
在管理分局所轄的綿竹、什邡適宜地點,保護者就地使用樹幹、竹枝、苔蘚等構築巢穴,放入紅外監測相機,用泥土塗抹遮蓋人類氣味,挖出小水潭供大熊貓取水。
10個人工巢穴分布在海拔1700米至3000米的區域,最險峻的需要從另一座山靠溜索下滑才能抵達。每年全部收取一次數據,需跋涉7天。近期才取回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有一只野生大熊貓前來「驗房」。
「這處‘房源’在海拔1700米的山脊緩坡,周邊竹林茂盛食物充足。」大熊貓國家公園綿竹管理總站副站長林麗紅說,「雖然它停留時間不長,但驗證了我們原真性保護措施、保護的方向是正確的。」
畫面上的野生大熊貓為成年個體,體格健壯。「從監測結果來看,大熊貓對人工巢穴沒有不適反應,是否會進一步選擇此處繁育產仔,還需持續監測、評估大熊貓對人工巢穴的利用情況。」大熊貓國家公園德陽管理分局副局長趙衛紅說,這增強了大熊貓小族群保護工作的信心,下一步將研究更適宜的方案,提高大熊貓小族群生存復壯的能力。(記者謝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