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在等待的價值不明確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延遲滿足」?

2024-11-25心靈

你不需要。

「延遲滿足」成立的基礎,就是回報的確定性。

關於「延遲滿足」最經典的實驗,是20世紀60年代末禾特·妙思(Walter Mischel)及其同事設計的棉花糖實驗(The Marshmallow Test) [1]

孩子(4~6歲)被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裏,桌子上放著棉花糖,試驗者告知孩子可以立即吃掉桌上的一顆糖,也可以等待一刻鐘左右,額外再獲得一顆糖。

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夠成功等待,獲得額外獎勵。

後續妙思團隊對參與實驗的兒童進行了長期追蹤研究,發現能夠延遲滿足的兒童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出更高的學術成績(如SAT分數更高)、更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較低的行為問題。

這可不得了,一種「能力」可以在學齡前就「預測」孩子未來的成績,「延遲滿足」這個概念火速破圈,成了最熱門的心理學名詞之一,一些家長也開始刻意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以期孩子未來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然而,這個實驗還有個威力加強版 [2]

在這個威力加強版的棉花糖實驗中,研究者先給孩子安排了一個任務,孩子們可以選擇用桌子上的舊畫筆來畫畫,或是等研究者一段時間後,再給他們帶來一套新畫筆。

這些畫筆被放置在一套難以開啟的容器中,即使孩子想開啟也不那麽容易,同時也會刻意引導孩子們新畫筆有多麽好,引起孩子們的期待。總之就是盡可能減少孩子們立馬拿起畫筆就用的傾向。

這些孩子會被分成兩組,一組為「可靠組」,這組的孩子們會如約獲得研究者們帶來的新畫筆,而「不可靠組」中,研究者會找一個理由爽約。

在這個步驟之後,研究者按照標準程式實施了棉花糖實驗。

我想結果不用我講你也能猜到, 在「不可靠」條件下,只有7.1%的兒童表現出延遲滿足;而在「可靠」條件下,則有64.3%的兒童願意等待更多的獎勵。

再講一個以成人為研究物件的實驗 [3]

參與者被要求在進行延遲滿足獎勵選擇前,被要求看著一張面孔圖片閱讀一篇中性態度的短文。

這組面孔如下所示。

不可信(左)|中立(中)|可信(右)

這組面孔分別為不可信(左)、中立(中)和可信(右)。

實驗結果表明, 哪怕只是看到不可信的角色面孔,都會影響參與者選擇延遲滿足的意願。

「延遲滿足」只是一種表象

這些實驗結果表明, 「延遲滿足」僅僅是一種非常表面現象。

在妙思的原始研究中,在對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長期追蹤後,研究者確實發現那些學齡前能夠更長時間延遲滿足的兒童,在青春期時在學術和社會能力、言語流暢性、理性、註意力、計劃性和應對挫折和壓力的能力上的表現更為出色。

但是,解讀心理學現象有個非常容易出現的偏差,叫做相關非因果;在這個追蹤研究中, 當我們對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兒童的早期認知能力、家庭環境的質素等變量進行控制後,「延遲滿足」對於兒童後期成就的影響大大減弱。 [4]

簡單講, 那些出身貧困,生活在物資短缺和不穩定社會環境中的孩子,是很難表現現出「延遲滿足」的;而那些生活富足衣食無憂的孩子,則更可能相信未來的回報一定會到。

「延遲滿足」的解釋框架

關於「延遲滿足」產生機制的解釋,有學者提出了一個「冷/熱系統」的解釋框架,也被稱為「雙系統框架」。該系統將我們的心理過程分為兩個相互作用的系統,即「冷系統(Cool System)」和「熱系統(Hot System)」。 [5]

冷系統是是認知、情感中性、沈思、靈活、整合、連貫、時空、緩慢、情景和策略性的系統,是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的中心,涉及復雜的時空和情景表示以及思考。

熱系統則是情感反應的基礎,包括恐懼和激情,以及沖動和反射性行為,它由先天的釋放刺激控制,即對某些刺激的自動和直接反應。

在面對延遲滿足任務時,如果熱系統占主導地位,個體可能會屈服於誘惑,選擇立即的獎勵;如果冷系統能夠有效地調節熱系統,個體則能夠抑制對即時獎勵的沖動,選擇等待更大的獎勵。

而壓力則會增強熱系統的反應,同時抑制冷系統的功能,使得延遲滿足變得更加困難。

「延遲滿足」的神經心理學基礎

神經心理學的證據進一步支持了這個觀點。

2004年【Scienc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 [6] 表明,大腦中與多巴胺相關的邊緣系統更傾向於即時可獲得獎勵的決策;則是抽象思維、計算能力、執行決策等相關的側前額葉皮層、頂葉皮層等腦區,則與延遲滿足相關。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 即時滿足是我們的出廠設定,是我們作為動物的本能(熱系統);而延遲滿足則需要我們更高級的思維(冷系統)參與其中,是我們身為人的高級內容。

因而, 延遲滿足只是一個人抽象思維能力、計劃決策能力的展現。

直接鍛煉或培養延遲滿足,就像考試時只學會了「三長一短選最短,三短一長選最長」一般,並不能觸及實質。

參考

  1. ^ Mischel, W., Ebbesen, E. B., & Raskoff Zeiss, A. (1972). 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_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_, _21_(2), 204–218. [https://doi.org/10.1037/h0032198](https://doi.org/10.1037/h0032198)
  2. ^ Kidd, C., Palmeri, H., & Aslin, R. 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 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 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_Cognition_, _126_(1), 109–114.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2.08.004](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12.08.004)
  3. ^ Michaelson, L., De La Vega, A., Chatham, C. H., & Munakata, Y. (2013). Delaying gratification depends on social trust. _Frontiers in Psychology_, _4_.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3.00355](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3.00355)
  4. ^ Watts, T. W., Duncan, G. J., & Quan, H. (2018). Revisiting the Marshmallow Test: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Investigating Links Between Earl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Later Outcomes. _Psychological Science_, _29_(7), 1159–1177.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8761661](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8761661)
  5. ^ Metcalfe, J., & Mischel, W. (n.d.). A Hot/Cool-System Analysi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Dynamics of Willpower.
  6. ^ McClure, S. M., Laibson, D. I., Loewenstein, G., & Cohen, J. D. (2004). Separate Neural Systems Value Immediate and Delayed Monetary Rewards. _Science_, _306_(5695), 503–507.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00907](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