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有情緒不怕,怕自說自話

2024-11-25心靈
最近,一種說法很是能「吸贊」。
「我一天在單位也沒幹啥,怎麽還會覺得很累啊?」「誰說你什麽也沒做?你提供了情緒價值啊!」一些年輕人喜歡在網絡上調侃和分享,自己在單位工作群怎麽回復領導,怎麽對「甲方爸爸」唯唯諾諾。
「嗯嗯嗯嗯」「好好好好」要多說;
「沒問題沒問題,馬上馬上」是標配;
「好的呀好的呀」更討喜。
還有日常交往:微信群朋友圈點幾個贊、敲幾個哈才算最合適?怎麽隨時能克制住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最合適的情緒?這樣的「攻略」在網上也特別受歡迎。
可是這麽「堅持」一段時間,這些人又說會覺得特別疲憊,沒存在感沒成就感, 只能靠下班後瘋狂「刷劇」「吸貓」,或者直接呼呼大睡,才能勉強「充上電」來應對第二天的起床幹活。「躺平」「倦怠」也成了他們的口頭語和習慣性自稱。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未被解決的問題可能會逐漸變得模糊,甚至完全被遺忘,使得雙方在溝通時仿佛在對空氣揮拳,無法準確把握問題的核心。 這種狀況導致溝通效率降低,情緒變得更加糟糕,工作態度也變得敷衍了事。人們甚至創造了一個新詞「精神離職」來形容這種狀態。更糟糕的是,這種惡性迴圈還會導致年輕人的離職率上升,他們可能會在情緒不佳時突然決定離職,這種現象被稱為「秒離」。
其實好好說話,不等同於說好聽的話。 都是成年人了,誰也不用如此費心「慣」著對方。說正常真實的話,說雙方都能聽得懂的話,才是真正有效率的溝通方式。
圖源:官方海報截圖
最近一檔離婚綜藝特別火,線上線下都有很多人在議論。
「這誰誰咋這麽作啊?」
「她怎麽這麽自私,就考慮自己的情緒,把別人的情緒就當空氣。」
「都在自說自話。啥都像就是不像夫妻?」
實際上整個看下來,幾對夫妻間最大的問題,很多都是只感受到自我的情緒,陷在自己的圈子、語境和情緒裏。大家在自說自話,扔出去的情緒得不到回應,最終又反饋回來,變成自己的情緒問題。感情,是需要有效回應跟對話的。
有的時候我們大人說孩子,開頭就是「你咋這樣不省心呢?」「我當年,在你的年紀怎麽怎麽樣。」「你想想我為你付出這麽多,我們為了你巴拉巴拉……」這些也都像是自說自話的情緒炸彈。「當頭而下」劈裏啪啦砸完了,根本就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尋找原因,也沒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效果跟傳說中的「棍棒」教育也沒啥兩樣。
就像兩輛車在路上發生了剮蹭,結果雙方都各執一詞,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在工作崗位上,跟領導、同事以及外部人員溝通時,不談問題、不問因由,而是各說各的,甚至還都是些套話,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激化矛盾。
圖源:【小巷人家】海報截圖
熱播的【小巷人家】,還有以前的【人世間】電視劇都很吸粉。為什麽?因為它能敲擊到你心靈的某個地方,可能是以前街頭巷尾、街坊鄰居生活的畫面,也可能是童年回憶或者學校的生活,一家人在一塊兒把日子越過越好的記憶和共情。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優秀的作品所提供的不僅僅是情緒價值,它們還包含了更深層次的對話和內涵。
有這樣一些情緒,比如紮在網絡裏匿名懟天懟地;在「飯圈」裏,只許自己發泄,不讓別人說話;還有一些「群體攻擊」「網暴」威脅,影響到現實世界……這些情緒不僅無益,還可能跨越法律的界限,導致違法犯罪行為。
情緒不可怕,情緒是交流的起點,情緒也是解決問題的入口,需要敞開了溝通和對話。 我們今天又不是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不要回答」肯定也不是當下的第一選擇。那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先試著從這四個步驟開始:
第一,學會聽。 靜下心,放下身段,聽聽對方怎麽說。
第二,學會問。 問明白因由。要用對方聽得明白的話問,要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問,不要遮遮掩掩,也不能居高臨下。還要從對方的角度,會共情和換位思考,才能真正清楚問什麽。
第三,把交流和溝通的事當成一個任務。 要有目標意識,而且要有方法能完成這個目標,做好、做巧,總結出經驗。
第四,根據問題和目標,找到共同的契合點。 有效溝通,好好對話,促進問題的解決,防止更多問題產生或者進一步惡化。
有溫度、不說教、找癥結、開方子,當然這些方法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沒有這樣的意識和對話,問題就肯定不能很好解決。你,要試試嗎?
來源:北京網友說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