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復盤京東11.11:拼低價的姿勢,徹底變了

2024-11-14心靈

回頭看剛剛送走的第十六個雙11,一切似乎波瀾不驚。

沒有群星雲集的晚會,沒有悚人聽聞的戰報披露,也沒有了前兩年鋪天蓋地的全網最低價。

這個電商狂歡節,好像已經被國人們過成了一個普通日子。

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變化之中,更能看到機會。

縱觀幾大平台,它們在這次看似平淡的雙11中都有可圈可點的地方,其中京東公布的「收獲」更是超出很多人的預期。

當增長困難已成共識時,今年京東11.11購物使用者數同比增長超20%,超30000個中小商家成交額同比增長超2倍;大放異彩的不只有3C業務,服裝業務裏的羽絨服、沖鋒衣、保暖內衣的成交額也同比增長翻倍;在激戰依然正酣的下沈市場,全國超過90%的縣域農村地區都有消費者選擇京東進行以舊換新。

圖源:視覺中國

從這屆京東11.11身上,足以見微知著——是時候忘卻舊日榮光,奔赴新戰場了。

唯一的問題是: 該以什麽樣的姿態和準備前往?

天天都是雙11,消費者早就「變心」了

要回答上述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雙11的變化和消費者的變化。

比起最初雙11的「百米沖刺」,如今的雙11更像是「馬拉松長跑」,今年更是被稱為「史上最長的一屆雙11」。

從1天變成1個月的原因在於,雙11的核心賣點「低價」早已隨著各平台的百億補貼以及火爆的直播帶貨融入日常。

換言之,天天都可以是雙11。

看慣了低價的人們,消費心理隨之變化, 低價不再是吸引他們的最強賣點。

相對應地,京東等平台也不再執著於爭奪「全網最低價」的話語權了,而是琢磨起了新的消費趨勢。

其一是理性消費:真便宜、真省心,才值得註意。

今年有個句式在網上大行其道:「不是大牌買不起,而是XX更有性價比。」

這種對「更實惠」的追求,在今年京東11.11的家電業務上,有非常直觀的回應。

這屆雙11,不只是平台的年度狂歡,也疊加了政府發力。只要買冰箱、洗衣機、電視等八類家電產品,就有15%~20%的折扣,最高2000元的國家補貼。這引得很多人都在想怎麽更好地把自己的需求和國補結合起來,網上不乏求攻略、分享攻略的貼文。

對於這樣明顯的需求趨勢,京東給出了諸多解法。

比如,在App首頁推出「政府補貼」專區,點選進入該專區,不僅有詳細教程,還列出熱賣排行榜、精選大牌、超級爆款等細分指引,滿足不同需求;更誘人的是,平台雙11優惠疊加國補。有媒體報道,有人配合國補+京東降價+優惠券,只花了兩千出頭,就買到了原價3800 帶雙面洗、消毒烘幹的洗碗機。

另外,大規模更換家電的趨勢,必然會催生回收舊家電的需求。這一點,也被京東考慮在內。

在這次國補的基礎上,京東額外投入65億元加碼以舊換新,還伴隨著「三免」承諾——免費上門、免費拆卸、免費搬運,以及「四不限」——不限購買渠道、不限使用年限、不限品牌、不限品相。

在理性消費的趨勢下,只有想盡辦法實作真便宜和真省心,才可能吸引使用者註意力,使其動心。

其二是情緒消費:真好、真有用,才值得出手。

京東數據顯示,在這個雙11期間,包括省電空調、掃地機器人、烘幹機、零水壓智能馬桶、功能沙發等在內的519個家電家居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200%。

一方面,這是源於家電品類和功能更加細分,刺激人們的換代需求。

過去的家電擁有基礎功能就足夠了,但現在的人們遠遠不滿足於此。

前陣子小米雙區洗衣機、頂部出風的空調上市,不少人就在感慨「雷軍真聽勸」,紛紛捧場。盧偉冰在直播間裏透露,這兩款產品的實際銷量分別是目標銷量的3.5倍和4.5倍。

另一方面,則離不開京東深厚的家電服務能力所構築的口碑。

家電配送難度不小,既要快,也要穩,否則不規範的服務很可能損傷產品內部相對脆弱的電子配件。而倉儲、物流配送這些方面,無疑是京東的優勢。在原有優勢基礎上,它還首創了「送、裝、拆、收」一體的最後一公裏服務,直接把行業服務標準提升一大截。

雙11變了,消費者變了,過去爆炸式的數據和場面或許一去不復返了,但不代表一切就真的歸於平淡了。

能隨機應變,就依舊能於無聲處聽驚雷。

不卷低價,卷什麽?

不難看出,低價或者說便宜仍然很重要,但一味地卷低價已經不構成最核心的競爭力了。

為什麽現在不能再一味地卷低價了?

除了上述變化,還在於越來越多人深受低價內卷的危害。本月初,有篇關於浙江諸暨襪子工廠的報道,非常生動地描寫了一味卷低價的後果。

首先,消費者的選擇受限。成本更高同時質素更好的純棉襪子,如今幾乎不見蹤跡;其次,商家被迫內卷。為了節約成本,連空調都舍不得開;最後,行業陷入停滯甚至是降級。面對比價,產品質素、研發、原創設計、服務水平集體讓位。有的工廠原本客製了價值200萬的包材,用來沖刺「品牌夢」,如今只能躺著吃灰。

這樣的局面,顯然不是消費者和商家樂牌於見到的。

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在漸漸地撥亂反正,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態度。上個月,北京永輝超市「學習胖東來」自主調改的首家門店恢復營業,頓時人氣爆棚。人們自然不是對永輝本身多麽感興趣,而是沖著胖東來的名頭。

所以如今的新趨勢是: 在合理的低價基礎上,品質和體驗成為了勝負點。

這次京東11.11也很好驗證了這一趨勢。

雙11期間,京東在縣域農村以及在服飾品類上的突出表現,就是個典型例子。在過去,這些算不上京東極具優勢的領域,如今增長迅猛。此前還有報道稱:女性使用者的同比增速,自京東成立21年來第一次遠超男性使用者,目前京東大時尚的女性群體占比接近一半。

轉變不是在雙11這一個月裏完成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京東11.11,觀察轉變的幾個核心動力。

面向商家,做的是引導升級,引導他們從低價內卷回歸到產品競爭。

在此之前,需要盡可能減少商家的後顧之憂,例如流量焦慮、營運成本壓力。為此,京東透過「廠貨百億補貼」、直播補貼、廣告金獎勵等方式,直接為商家帶來千億級的新增流量。至於降低營運成本,則有降低履約費用、使用AI技術等有效方式。

接下來才是引導。例如透過數次升級的「春曉計劃」以及專業采銷的指導,助力商家提升營運效率和銷售快速增長;保護商家的原創設計版權,讓商家重拾研發的信心,不用擔心被不良商家輕易抄走。

品質提升後的好處,十分直觀地體現在了退貨率上——即便是在退貨率奇高的服裝領域,京東的退貨率也是幾大平台裏最低的。

面向使用者,做的是更便利、直擊需求的創新產品和服務。

這方面,從京東官方發出的報道之中就可見一二,像是京東超市推出的不同品牌商品組合銷售的套裝,京東服務+聯合京東汽車推出工程師帶充電樁上門、送裝一體服務,首次推出的「長輩專屬客服互動陪伴直播間」,等等。

最後是面向平台自己,強化保障水平,提升全鏈條的服務能力。

這屆雙11,京東推出了超百項行業首創和獨有服務,涵蓋了商品選購、物流配送、售後服務等多個環節。

提出這些的前提是平台自己必須有兜底的能力。

例如在物流配送方面,京東211限時達服務已覆蓋全國數百個核心城市,背後離不開過去十幾年的投入。

還有為了提升商品品質和價格優勢,近些年京東對采銷愈發重視。在今年雙11的釋出會上,京東還宣布未來三年要招募至少1萬名采銷。

種種變化說明, 低價依然重要,但「又便宜又好」更重要。

京東「三無」直播間,搶了頂流主播的風頭

比起上面,京東11.11揭開的更顯眼的變化是: 「信任」消費的陣地開始轉移。

最明顯的例子是,專業帶貨主播的直播間風光不再,投訴量逐年上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近5年直播帶貨投訴舉報量增幅高達47.1倍。

即便是大主播也難以幸免。從槽頭肉做的預制菜,到「假香港」月餅,再到「真木薯」粉條,翻車事故層出不窮。10月14日的「京東11.11又便宜又好」釋出會上,幾位年輕的京東采銷還以rap的形式,對此進行了全方位吐槽。

過去人們相信這些主播們能帶來品質和優惠,現在卻在內心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反倒是京東的采銷直播間,這兩年異軍突起。 618期間,訂單破百萬、成交額同比提升7倍。雙11期間,訂單量則同比增長3.8倍。

說起來,其撒手鐧和最初大主播搞定使用者的方法可以說是並無二致:信任。

但深究之下會發現, 二者取得信任的方式大相徑庭。

大主播自恃大流量,令商家拿出「全網最低價」的誠意,並取得使用者信任,以此套路跨界賣各種產品,再憑借爛熟於心的表演和直播間話術,挑動粉絲情緒。

然而這些主播和粉絲之間的信任,變得越來越脆弱。

一方面,他們不可能對各類產品全部深入把關,同時又不精於其他服務環節,因此商品質素、退貨率、售後服務水平都算不上出色。

另一方面,一些他們直播間的常客,特別是倚仗大主播而崛起的所謂國貨品牌,常常被詬病「重行銷輕研發」,而吐槽背後,是人們對其產品創新和使用體驗的不滿,這種不滿最終也會破壞信任,畢竟將它們說得天花亂墜的正是這些主播們。

與這類主播相反,京東采銷直播間走的是另一條路。

最明顯的區別是,京東采銷采用的是「無傭金、無坑位費、無套路」三無直播模式,不慷商家之慨,也不鉆直播帶貨的空子。

但又該怎麽保證低價和品質呢?

按京東官方的說法, 采銷做低價,是「拼命從供應鏈裏擠水分」。

換句話說,不是靠以次充好、缺斤少兩換來的低價,而是和品牌、商家一起在研發、采購、交易、履約、售後等供應鏈全流程降本增效,把省下來的錢讓利給消費者。

正是為了做到這一點,京東把采銷工作視作重中之重。

據媒體報道,在選拔和培訓中,京東明確提出了對采銷主播的三大要求: 熟悉產品、熟悉行業、熟悉使用者。

比起其他主播,這些采銷主播專心深耕垂直品類、細分賽道。他們中有人手撕過上萬片紙尿褲,上手就能知道紙尿褲的好壞;有人試睡過上千款床墊,對每款床墊的材質、工藝、生產成本都倒背如流;有人拿到一件羽絨服,只需要看一眼,再上手摸一下,就能知道羽絨成分含量多少羽絨品質如何……

他們知曉產品的多個維度的資訊,這樣一來,確保使用者買對產品和購買體驗;他們對行業的整個鏈條也有很深入的理解,這樣一來,有利於對品質產品尋根溯源以及尋找到更具性價比的材料、生產方式等。

不論是大品牌還是無名工廠,只要有心有能力做好產品,這些采銷都可以助它們一臂之力。反過來,也是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好的選擇。

比起流量轟炸,強化供應鏈管理和商品采購能力,才能做出健康、可持續的低價和體驗。

這樣的路,雖然或許沒法重現大主播巔峰時那樣誇張的業績,但就像現在不復爆炸式數據和場面的雙11一樣,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其實是靜水流深。

未來必將還有新變化新趨勢,具體的應對必須與時俱進。

唯有商家的信心和使用者的信任,是不變的撒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