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不是一帆風順的,會存在暗礁,表面上的和諧,底下可能有不期而遇的矛盾沖突。
你的咨詢師試圖給你反饋,反饋什麽?反饋她傾聽了你之後,來自於她的感受,她的感受是,你的經歷裏,你的內心是壓抑的,難過的,委屈的。
但是經過她瞬時的口頭表達,就變成了「感覺你不太開朗」,這是一個簡明的標簽式描述,她以為你聽了 她的情感反饋,會得到你的肯定,你當時的確也贊同了她的說法,沒有細想。
回頭從咨詢室出來,再去回味的時候,就發現感覺變了,你認為她的情感反饋是一種評價。
因為「標簽」這個東西,內建有一種價值判斷,你會感覺到被評價了,而你的咨詢師的本意並沒有要評價你。
這就是人與人溝通的暗礁。
插入一個小知識:
溝通是有階層的,一個是內容層次,一個是關系層次。
關系層面的溝通,是我們常說的元溝通,你們在內容層面上的瞬間的意見統一(她說你不開朗,你贊同),到事後你開始糾結這個「評價」,說明你們的關系層面是有矛盾的。
關系層面和內容層面的溝通互相協調,你和咨詢師的溝通才算是完善的,有效的。
你和咨詢師應該是第一次見面咨詢溝通吧?(如你所說,你嘗試學校的咨詢)
第一次的咨詢,通常咨訪關系是沒有建立起來的,是互相在適應的過程,關系沒有建立起來,意味著信任度也比較低,咨詢過程中你產生的反應,是日常人際模式的慣性反應,來不及細忖思,事後就會有負面情緒出來。
你當然是可以把不開心在下一次咨詢的時候,告訴咨詢師,這就是咨訪關系的功能,你的所有細微感受允許在咨詢室中呈現,而不用象在生活中其他關系那樣,需要小心克制不開心。
關系層面的矛盾在於不信任,如果要在內容層面去修通,肯定得回到咨詢關系中去做這件事,否則你把不開心憋在心裏,就會委屈了。
人與人的理解過程是充滿誤解可能的,只要有尋求解開誤解的動力,內心的防禦會慢慢變得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