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安祿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為何安史之亂卻還是打了八年呢?

2021-11-14心靈

因為輿論都掌握在世家門閥手裏,人家不會告訴你,安史之亂最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當時的階層固化。當時關隴貴族壟斷朝堂,一家獨大,而寒門庶族的士人上升的通道被阻斷,無奈只能遠走河朔邊塞,慫恿安祿山和史思明造反,打破政治上的階層固化。安史和這些寒門庶族是相互利用的關系。

歷史學家很早就註意到,安祿山、史思明這樣唐廷眼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區卻深孚人望,「俗謂祿山、思明為二聖」,因而所謂安史之亂,根本不是什麽偶然,而是背後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為其支撐。

原因很簡單,大唐起自關隴貴族,在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期,雖然實行科舉,大力扶持庶族,但作為新興的政治力量,寒門庶族在中央還是缺乏力量,世家門閥在中央具有絕對的話語權。

科舉的興起,使得新興的士族階層有了進入朝堂的機會,但當時的科舉非常黑,很多寒門子弟要在長安蹉跎很多年,因為要行卷,就像杜甫說的「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如果有些人還不理解,就可以看看李白和王維兩人的真實經歷。李白和王維年紀相當,但境遇截然不同,就是因為他們門第不同。

現在人們對李白的經歷,多是出於想象,但歷史上真實的李白一輩子非常苦逼。李白作為商人子弟出身,是不許做官的,而李白一輩子想做官,想洗白自己的身份,卻一次一次失望。因為窮困,遭到同居的劉姓女的嫌棄,然後離婚。晚年更慘,被流放,只能依靠自己的妻子宗氏,窮困潦倒。

而王維出身卻是河東王氏。河東王氏又出自太原王氏,而太原王氏是七宗五姓之一。十五歲,王維進京應試,因詩、畫、音樂,匯聚一身的天賦,很快成為王公貴族的寵兒。(要了解這二位的,後面有個連結,大家自己去看)

即使是如此,針對這些新興的士族階層。門閥世家還出了很多限制手段,企圖將這些底層來的競爭者壓制在萌芽當中。

第一、遏制科舉:既然不能廢除科舉,那麽就控制科舉選拔。

首先是在源頭上,雖然科舉讓讀書人可以當官,但是你要參加科舉要由地方給你推舉,只有得到舉薦的人才有資格獲得參加科舉的資格,而世家又把持地方和官場,所以除非才華橫溢,否則大部份庶族在選拔階段就被扼殺了。

再者就算你被推舉參加科舉考試,進入考場填寫試卷,對不起:你也競爭不過世家門閥。不像後來宋明的科舉要隱瞞考生身份資訊(糊卷),唐朝的時候科舉閱卷是考生資料是公開的,有心的考官可以在參加考試前就能查閱考生是否出自世家或者庶族,自家家庭條件等。

文官的途徑走不通,那麽走武途呢?唐朝是沒有以文制武的,武勛也是一條陽光大道,你可能文官路太難,實在呆不下去了,覺得自己也特許以選擇武途,那麽你會更慘。因為武勛的話,由勛官入仕,不同的地位,前途大不相同。

由於勛官入仕的過程中官僚子弟占取優勢,畢竟勛官上番獲得散官後,文散官需要通曉時務才能參與銓選,官員家庭可以提供相對來說更加優越的教育機會和官場人脈,而普通百姓卻無法獲得這些訓練和機遇,因此勛官入仕人數就比官僚子弟要少。除此之外,直接軍功入仕者的出身情況也差不多,即使立殊功與跳蕩功,也要根據出身劃分四等分別授官,那麽貴族官子弟自然仍比普通百姓占優勢。

第二、分化瓦解:政治聯姻,散養門客

世家門閥除了對庶族在仕途上采取強硬的政治手段外,還采取的是分化和收編的策略:一方面對這些新進的科舉士子采取的的是聯姻,很多庶族子弟都是出身貧寒,一朝鯉魚躍龍門,但勢單力微的他們想要在仕途上走得更遠,都要投靠世家大族,以牟取更高的政治地位,而雙方之間合作最佳的途徑無疑是聯姻,世家門閥拉攏庶族可以收為己用,再則也可以打擊競爭對手。著名的「上門女婿」包括唐朝劍南節度使韋臯等。

另一方面,一些沒能當上上門女婿的庶族怎麽辦?沒關系,就算當不了女婿,當門客也是待遇不錯的,唐代講究師徒和幕僚關系,神探狄仁傑中的曾泰和狄仁傑。當年杜甫也曾經是唐朝權相房琯的門客,為了救房琯而斷送了自己的仕途,寫下了著名的【杜甫疏救房琯辨】。【舊唐書】記載「琯好賓客,喜談論,用兵素非所長,而天子采其虛聲,冀成實效」

當然了,讓世家收編的庶族群體,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庶族和底層讀書人都是報國無路,一時間長安、洛陽等地也聚集了很多如同盲流的庶族,他們或在城內高談闊論企圖引起這些世家門閥註意,或郁郁不得誌客死異鄉。

唐玄宗開元和天寶年間,隨著邊鎮的擴大,這些前途渺茫的庶族都紛紛前往河西和河北地區求前途,這些求前途的文人,很多都充入了地方的中下級官吏中或者邊鎮將領的謀士客卿,例如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王昌齡等就經常出入河西和幽州做邊將幕僚。

對於把控中樞的門閥世家來說,巴不得他們離長安越來越遠。由於唐朝一直實行的是「關中本位思想」,這些地方和邊鎮缺乏官吏和知識分子,邊鎮也樂於接受他們,充實自己文官隊伍的建設,例如在河北這些庶族人多學習縱橫之術,指點江山,深得安祿山等人的信任。在安祿山的陣營之中高尚、張通儒等人皆是寒門子弟。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嚴莊。嚴莊作為安祿山的心腹謀臣,是策動安史起兵關鍵人物之一,安祿山稱帝後,嚴莊任中書侍郎,後夥同其子安慶緒謀殺安祿山,安慶緒繼位後,更以嚴莊為禦史大夫、馮翊王以為酬庸,「事無大小皆取決焉」,故權傾一時,後見安史勢頹,復降唐,為司農卿。

之前已有不少學者指出,安史亂軍具有鮮明的胡化色彩,多利用佛教、祆教等方式團聚部眾,進行政治動員。但這種動員方式往往需要以某種特定的宗教信仰為依托,其涵括的物件不免有限,特別是如祆教這樣帶有鮮明胡族色彩的宗教,對於漢人社會的輻射力畢竟相當有限,因此只能被運用於團聚叛軍的核心力量,甚至在起兵過程中過度凸顯這種胡神夷教的特質,反而會激起漢族士人的夷夏正統之辨。

因此,安史政權在利用祆、佛等宗教凝聚內部的同時,亦必須尋找一適當的方法,爭取以尊奉儒學為基本文化底色的漢族吏民的支持,構造其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內外兩面,這就是嚴莊等寒門庶族的作用了。

因為兩唐書嚴莊沒有傳,現在只能從嚴莊的父親嚴復的墓誌可以得知,利用傳統的五德終始的學說,以五星會聚的天象變化作為易代革命的先兆,宣揚金土相代之說,是安史政權爭取人心、籠絡推重儒家正統之辨的士大夫階層,建構正統觀念與王朝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甚至安祿山之所以選擇「燕」為國號,也很可能與墓誌中提到的「尾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的讖語有關。

所以可見安史之亂,在階層的鬥爭上,更多的是中央的世家門閥官僚隊伍與來自底層氏族讀書人之間的戰鬥。後來安史之亂中洛陽和關中先後被叛軍占領,以及大唐軍隊前期不斷的失利,隴右世家門閥也在這場叛亂中受到重創。

而另一邊庶族隊伍恰恰相反,他們來自底層,人數較多,在這場大叛亂中乘勢而起,或效力與安史政權、或在河西、河東、劍南和淮南等地謀生,在戰爭中庶族隊伍快速崛起,無論是在唐朝陣營,亦或是叛軍陣營中,都有這些庶族的身影。最終他們在安史之亂後正式進入中樞和這些隴右門閥分庭抗禮。

唐代宗的時候宰相有十二人。【唐會要】記載「宰相十二人。雍王適。苗晉卿。裴遵慶。元載。李輔國。劉晏。李峴。王縉。杜鴻漸。裴冕。楊綰。常袞。」除了後來成為皇帝(唐德宗)的「李適」,十一人中出身門閥世家的有4人,出身庶族寒門的2人,進士出身的6人,由此可見從唐代宗開始,門閥勢力逐漸消退。

由此可見,安史之亂更像是皇帝身邊門閥勢力和新興的庶族勢力之間的鬥爭。新興的庶族勢力想要攫取更多的政治資本,而腐朽的關隴貴族在安史之亂這場博弈中,逐漸走向消亡,而且隨著李唐皇權的旁落,關隴貴族所代表的的門閥世家,不得不結束歷史舞台。

其實安祿山造反一年就死了,安史之亂卻打了八年,也可以看出,當時安祿山本人作為叛亂者,其作用並沒有有些人想象那麽大,真正推動這場叛亂的,是廣大的阻擋在中樞權力之外的寒門庶族的士子。

當然,安史之亂後,關隴世家消退了,關東的世家卻又崛起了,後來雙方漸漸合流,同時利用科舉選撥打壓底層寒門,形成新的世家壟斷政治,這種壟斷一直持續到唐末,最後在黃巢的屠刀之下徹底煙消雲散,黃巢自己就是落第的秀才,他也屬於寒門士子,他完成了對大唐門閥的最後一擊,千年世家轟然倒塌。而真正解決這種矛盾的是宋明清科舉的興起,寒門子弟有了新的上升之路,不過後來因為科舉的固化,又出現新的科舉世家,也就是所謂的義門,成為新的門閥。

本文貼文引自雨田觀史海等。

補充----------------------------

看了一些評論,為避免歧義,還是補充一下,作為回復。寒門庶族不得誌,是推動安史之亂的急先鋒,但在此背後,應該還有一個黑手,就是山東世家門閥。

安史之亂以前,寒門做宰相的絕無僅有。除了初唐靠著隋末大亂爬上去的那一批。

到唐玄宗時期,真正占據朝堂的是關隴貴族,唐初時期為了穩固皇室地位,李世民踐行了「關中本位政策」。「關中本位政策」是陳寅恪所提出,最早關中本位政策的目的就是融合關隴地區的胡、漢民族,借以對抗北齊(渤海高氏)、江左蕭氏。【新唐書】記載:帝(李世民)語山東及關中人,意有同異。很明顯,李世民受關中本位政策的影響,對山東士族仍舊有歧視。所以在唐初的大臣裏面很少能找到五姓七望的人,原因就是李世民踐行「關中本位政策」重用功勛之臣、天策府成員。

所以安史之亂除了寒門士子的因素,背後也有山東世家門閥在背後的推動,關隴世家不僅打壓寒門,更和李唐皇室一起限制山東世家。相比關隴貴族占據中樞,山東世家何嘗沒有怨氣?

安史之亂過後,「關中本位政策」蕩然無存,朝廷的用人制度也更加傾向於科舉制。而五姓七望家族憑借著顯赫的家學、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後透過科舉制重新回到巔峰。安史之亂前,宰相出自五姓七望的很少,但是安史之亂過後,僅滎陽鄭氏一個家族就出了十幾個宰相。清河崔氏在安史之亂前只出了兩位宰相,而在安史之亂過後陸續出了八個宰相。趙郡李氏出了十七個宰相、隴西李氏出了十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五個宰相、範陽盧氏出了一百多名進士,這些大部份是安史之亂後的事。

所以我後面也說了,安史之亂後,殘存的關隴世家與山東門閥世家河流,繼續利用科舉,打壓寒門。但相比安史之亂前,寒門士族的上升通道多少多了一些。

所以,說白了,就是關隴貴族吃相太難看,一家吃獨食,動了眾怒,然後山東世家、寒門士子和處於底層的胡人聯手發動了叛亂。最後山東世家門閥吃肉,寒門士子喝湯,而胡人,要麽被殺了,要麽徹底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