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確實不易,尤其是來自性格上的改變。
我所從事的心理咨詢師是一個幫助訪客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職業,當訪客遇到心靈困境時,他們找到我,試圖讓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隨後意識到自己問題的根源,真正的改變才開始。在改變自己的自動化思維模式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阻力。
第一個阻力是習慣帶來的。
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習慣會保護自己,回避一些事情,這種習慣會阻礙真正的探索。心靈的奇妙在於,一個人若是一直「揭露問題、開啟自己」這種習慣也會遇到問題。所以,真正的改變,需要一個前提是「整體感覺還可以」,此時身心比較接納改變,改變也容易發生。
一味痛苦的成長不是好的成長。
一味要求和苛刻自己的成長很大可能成為日後的阻力,有一些甚至帶有「強迫和偏執」特征。
改變常在意識之外。
第二個阻力是意識的阻力。 很多人認為思考能帶來改變,確實,當遇到一些事情時,反思會幫助個人對該事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後也對於此事有新的反應。但更多「直接、快速」的反應模式——「內隱加工系統」會直接決定接受資訊的心理濾鏡是何種顏色。
在意識之外的事物,需要放下意識的努力才能觸及。這就需要放松、無為、隨其所願。很多人失去了這個能力,在長期緊張焦慮生活中,意識思維繃得很緊,無法放松。
克服意識阻力,需要安全感和信任的關系。而安全感本身就是一個工作主題。這也是很多心理咨詢進展緩慢的原因。
在精神動力學訓練中,觸及潛意識的訓練會直接反應一個人的緊張程度。我帶教學員體驗意識——潛意識的互動(前意識區)時,有一部份同學會很快體驗到,但也有一部份同學總是「努力去想」,結果是強化了意識,遠離了潛意識。
他們學習心理技能過程同樣涉及到自己固有思維的整體提升。而這個「結」開啟,就是他們真正能夠療愈自己、放松自己的開始。
第三個阻力是來自於自體感。 對自體感的在意和追求總是深藏於心底。如果一個改變觸動了個人自尊和自信,那這件事大概率是不會有變化的。如果一個人覺得對方冒犯了自己、感覺屈辱並逐漸越來越不自信,也不會聽對方說了什麽並堅信自己的感覺的。
一個習慣了辯論證明自己是聰明的人,不會放下對他人鏡映的渴望放棄表達。一個習慣控制他人滿足自己個人情感的人,不會放下對他人的PUA,除非他已經內心具足。
在生活中,會有各種各樣的「自戀固著」在阻礙改變。
父母有對父母角色的自戀——總覺得是對的且有特權、權威有對於自己地位的自戀——總在意他人對自己的尊敬、一些社會身份有身份的自戀(對他人忽略自己的身份感覺到冒犯)。一個人戴面具久了,就忘記了自己本然的樣子,面具成為自戀的固著來源。
對於有自體感需要的人來說,允許不改變,改變才可能發生。
一個身體虛弱的人,緊緊裹著大衣走在大街上。寒風吹的越大,他就越是裹緊了自己的身體,死死不會脫下大衣。若是溫暖的陽光不斷照來,他感覺到溫暖和熱,自然就脫下了衣服。——不改變背後一定有更重要事情在那裏。
2024.4.13 隨筆、不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