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醫藥,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的確,中醫藥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傳統,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距今已有兩千年。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醫藥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及技術方法。
然而,在不斷發展和愈發受重視的同時,中醫藥也一直面臨著有效成分和起效機制尚不明確的質疑。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中醫藥正借力循證醫學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獨特療效,並逐步走向世界。
絡病理論與循證醫學
不可否認的是,中醫藥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它為無數人的健康「保駕護航」,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
然而或是受限於當下科技水平等因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中醫藥都是走傳統醫學的路子,即以個人經驗為主,輔以研究報告等,對病人做出診斷和治療。雖然醫生們也會根據患者的癥狀、服藥後的情況、相關病癥記載等,不斷調整用藥劑量、藥物組方配比等——這一過程類似於超大型臨床試驗,但這些藥物的有效成分是什麽,有效靶點和作用機制又是什麽,都不甚明確。
這和「遵循證據」的循證醫學有著明顯區別。著名臨床流行病學家David Sackett教授將循證醫學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套用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依據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措施」,在實踐中,循證醫學強調將個人臨床經驗與現有的、最好的研究結果相結合,其中,研究結果是核心。
那麽,中醫藥有沒有可能走循證醫學的路子,破解「中醫藥黑匣子」的問題?
答案是肯定的。
實際上,國內對中醫藥做的循證醫學研究開始得很早。早在1995年,以嶺藥業就開始對通絡藥物做循證醫學研究。他們系統構建了絡病理論,提出絡病證治、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三大理論框架,相繼出版【絡病學】【脈絡論】【氣絡論】,並在絡病理論的指導下,搭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將現代科技與中醫藥相結合,研發出14個創新專利中藥,覆蓋多個重大疾病領域。
目前,針對通絡藥物,以嶺藥業已經開展了40余項循證醫學研究,並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以嶺藥業結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心血管事件鏈防治研究,圍繞心血管事件鏈關鍵病種開展的五項循證醫學研究均已完成,2023年6月該專案順利透過驗收,綜合績效評價為「優秀」。
截至2024年9月20日,有四項研究的論文已經先後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根據公開資料,這四項研究分別為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津力達對糖耐量異常合並多代謝紊亂人群的糖尿病預防效果研究、芪藶強心治療射血分數降低的心力衰竭效果研究、參松養心預防持續性房顫導管消融術後房性快速性心律不整效果研究,四項均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對應藥物均對研究目標病癥有顯著效果。
其中,參與者最多的為通心絡對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臨床預後效果的研究,有3797名臨床發病後24小時內就診的STEMI患者接受了隨機治療,其中3777人被納入主要分析,該研究於2023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上。
此外,以嶺藥業還進行了國內首個抗衰老中成藥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八子補腎膠囊對改善神經精神、皮膚毛發、骨骼肌肉、泌尿生殖方面的早衰癥狀和生活質素,改善老年人群肌肉力量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對衰老標誌物端粒酶活性有積極影響,相關研究於2024年6月發表在專業學術期刊【植物醫學】上。
值得一提的是,用循證醫學這一標準來「驗證」中醫藥,不只能提高中醫藥的可信度。循證研究之下的中醫藥相關研究成果出現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也為中醫藥在國際醫學界的傳播和推廣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原副院長楊躍進教授也曾表示,循證醫學為中醫藥的國際化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技場。這種公平競爭不僅有利於推動中醫藥的創新和發展,也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國際學者和醫生參與到中醫藥的研究和實踐中來。
不過,只理論「破圈」還不夠,中醫藥產品出海同樣重要。
作為進軍海外市場的中醫藥代表企業,以嶺藥業的通絡創新藥物已經累計在全球50余個國家和地區獲得註冊批文並上市銷售。與此同時,以嶺藥業在大健康產品領域的出海也已頗有成效,牙膏、護手霜等健康產品已在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獲得上市特許。
從系統構建理論,到借力「循證醫學」,再到將中醫藥產品推向國際市場,中醫藥的故事及其產品正一步步走向海外。
當西醫開始研究中醫藥:從不認可到向世界推介
中醫藥推廣和出海說起來似乎並不難,但真做起來卻是「萬事開頭難,推進更難」。
時間回到1996年,通心絡獲批上市,但要想使更多醫療專家及普通民眾認可接受通心絡,還需要更多科研求證。當時以嶺藥業的一位研究人員找到了楊躍進,希望楊躍進可以考慮圍繞通心絡對心肌梗死療效進行科研求證,面對這一請求,楊躍進回絕了,他覺得「中醫治療腹瀉、感染、胃痛等有效,但治療心肌梗死恐怕很懸」。
關鍵時刻,對方的一句話打動了楊躍進:通心絡膠囊有保護內皮細胞的功能。在楊躍進看來,如果通心絡真的能夠保護內皮細胞,那麽它很可能對微血管也有保護作用,而心肌梗死患者放置支架後心肌無復流——直白地說就是心肌梗死問題沒有被徹底解決,這可能是微血管堵塞導致的,倘若通心絡真的被驗證有保護微血管的作用,那對心肌梗死的治療和預後將意義重大。
當時楊躍進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研究方法:對動物進行冠脈結紮,然後觀察通心絡是否能夠保護微血管通暢。他和其他研究者選用了48只健康大耳白兔,雌雄各半,隨機分成6組,各組灌藥三天後行冠狀動脈結紮2小時,再松解2小時,並分別測定各情況下大耳白兔的相關指標。結果證明,通心絡對缺血晚期再灌註時心肌微血管內皮功能及完整性有明顯保護作用。
隨後,楊躍進又開展了系列基礎與臨床研究,至今已經有25年時間。前文所述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通心絡對STEMI患者臨床預後效果的研究是一項國際標準高質素循證研究,結果顯示,在STEMI患者中,口服通心絡12個月可顯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主要終點MACCEs發生風險,並顯著降低心血管死亡的發生風險。兩年前,楊躍進參加2022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會上他公布了這一研究結果,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註。
在今年舉辦的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上,楊躍進表示:「我曾在很早的時候就表達過這樣的看法,現代醫學雖然在大血管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對微血管的幹預卻十分有限。在這方面,中藥有很大的發展潛力。20年前我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並且一直堅信著這一點。」
在楊躍進牽頭進行通心絡治療冠心病心肌梗死研究的同時,李新立等人開展了芪藶強心膠囊治療心衰的相關探索。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李新立是中國心血管病專家,心力衰竭是他關註的重要課題之一。心力衰竭被稱為21世紀心血管疾病領域未被攻克的兩大堡壘之一,根據2012—2015年中國高血壓調查數據,中國≥35歲的成年人中心衰患病率為1.3%,約有1370萬心衰患者。至今,這一龐大的人群所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心力衰竭的 5 年存活率與惡性腫瘤相當,患者的總體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依然很高。
對於心衰的治療主要分為外科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方面,目前多個國家的指南推薦「新四聯治療」(即ARNI/ACEI/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SGLT-2抑制劑四類藥物聯合使用)。「但這些藥物的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李新立說道。
在幾十年的從醫生涯中,李新立一直深耕現代醫學研究,對於中醫藥完全沒有涉獵。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同行多次提及的芪藶強心膠囊引起了李新立的註意,那時國內已經有專家對芪藶強心開展了基礎研究,結果喜人。受到影響的李新立嘗試為自己的心衰患者使用該藥,也收到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至此,純西醫出身的李新立對中醫藥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隨後,他對芪藶強心進了一系列研究。
2011年,李新立所在的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組長單位,參與了「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評價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患者有效性與安全性的多中心臨床試驗」的循證醫學研究正式開始。
至今回想起來,李新立都對當時的情況記憶猶新。當時他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此外,中藥的特殊氣味也給專家組帶來了困擾,如何讓參與者無法憑借氣味辨識出自己到底是治療組還是對照組,實作完全雙盲。而在專案推進的過程中,這樣的困難還有許多。最終,在專案組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突破重重關卡,專案歷時15個月後,得到了陽性結果。論文於2013年發表在國際三大頂級心血管疾病雜誌之一的【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上。
這不是李新立第一次參與芪藶強心膠囊的相關研究,也不是最後一次。時至今日,李新立對強心膠囊的研究仍在繼續。
專心研究的同時,李新立也在不遺余力地向世界推介中醫藥。在2023年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ESC),李新立代表團隊釋出了他牽頭的「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復合終點事件的評估研究(QUEST研究)」結果。該研究為中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案「脈絡學說營衛理論指導系統幹預心血管事件鏈研究」的子課題,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133個中心入組3119例患者,采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方法,證實了芪藶強心可顯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惡化再住院的復合終點)發生風險22%。今年8月,該研究發表在了國際頂級醫學期刊【自然醫學】,為心衰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和希望。
科研,推廣,李新立沒有停下,他表示,希望後續的工作有更多全國各地的專家參與進來。
楊躍進也依然活躍在中醫藥科研第一線。如今,雖然已經卸任副院長5年,但楊躍進的生活一點也沒有變得更清閑,除了一周一天門診兩天手術,其余時間他都帶著學生主持或參加眾多學術會議,推進中醫藥相關研究。
在中醫藥出海的背後,像楊躍進、李新立這樣的研究者還有很多,心血管疾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心臟病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教授黃從新……在眾多科研人員的努力下,中醫藥逐漸現代化、產業化、走向世界,在循證醫學領域成績斐然。
中醫藥出海的步伐也仍在繼續,9月21日,國際絡病學大會泰國論壇召開。會上,泰國絡病學會正式成立,成為繼美國絡病學會、歐洲中醫絡病學會、加拿大中醫藥絡病學會後成立的又一個國際絡病研究組織,中醫藥出海又邁出重要一步。
2024年9月21日,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海外論壇在泰國曼谷舉行。
文/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