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顯高於體重正常人群,且中國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超過60%的患者合並超重或肥胖。中國人群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即「將軍肚」,也稱「蘋果型身材」,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近40%存在腹型肥胖。
1.
超重或肥胖如何評估
可從體重和體脂兩種不同維度對超重或肥胖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體重指數(BMI)是目前國際上通用肥胖程度評估指標,但 BMI 不能反映身體脂肪分布的情況。可采用腰圍、腰臀比這些間接指標評估腹型肥胖。
體脂率、內臟脂肪面積(VFA)和異位脂肪均可反映體脂情況。VFA是腹型肥胖診斷的金標準,但測量方法相對復雜。
中國人群超重或肥胖的診斷:BMI≥24.0 kg/m2 (體重kg/身高m2)可診斷為超重,BMI≥28.0 kg/m2可診斷為肥胖;腰圍≥85 cm(男性)或80 cm(女性)可診斷為超重,腰圍≥90 cm(男性)或85 cm(女性)可診斷為肥胖。
2.
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管理的好處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減重可帶來諸多好處,如改善代謝紊亂狀態、實作糖尿病緩解、降低糖尿病並行癥風險,並且體重減少越多,好處越大。體重減輕的同時,還需關註體重控制的長期穩定性,以實作持續獲益。
3.
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管理目標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建議至少減重5%以上,以實作血糖、血壓、血脂方面的獲益,更大振幅減重(如 10%、15%)可實作更多獲益。建議結合患者的BMI進行個體化減重目標的設定。
建議大多數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慮以 BMI<24.0 kg/m2作為體重管理的參考目標;部份特殊人群(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適當放寬BMI控制目標。
腰圍、腰臀比、體脂率、VFA 等指標的控制目標尚缺乏明確推薦,可考慮結合診斷標準進行設定。
4.
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管理策略
建議對2型糖尿病患者結合 BMI、是否存在心血管風險因素等情況,進行生活方式調整,使用具有體重獲益的降糖藥物或代謝手術進行體重管理。
生活方式幹預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管理的基礎,應貫穿體重管理全程。
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推薦使用具有強效減重作用的降糖藥物。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實作減重目標後,需進行長期體重管理,以減少體重反彈。
5.
糖尿病患者進行體重管理的註意事項
妊娠糖尿病患者需根據孕前BMI確定孕期體重增加的目標,並定期監測,以保證妊娠期體重的合理增長。
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均需控制並維持理想體重。嚴重超重或肥胖患者應調整生活方式以減少體重的過度增加。
對於低體重患者,應分析體重過低的原因並予以糾正、調整生活方式或降糖藥物,以減少低體重帶來的不良影響。
6.
具體營養措施
合理膳食,要吃早餐。不吃早餐會增強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這導致全身血清中的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同時糞便中排泄的膽固醇減少。此外,不吃早餐還會顯著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面積,並在這些粥樣硬化病變中積累更多的脂質和膠原蛋白。
提倡全餐模式,而不是無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建議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限時飲食。所謂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膳食是指強調高質素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植物蛋白、不飽和脂肪(如植物油)的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而限時飲食是一種將每日進食時間限制在4~12小時不等的間斷性禁食模式。這兩種膳食模式透過對體重、腸道微生物組等等的影響,在熱量限制基礎上有額外的減重效果。研究表明,健康型低碳水化合物膳食、限時飲食幹預是有效的減重策略,為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營養幹預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兩者聯合的減重效果更好。同時還要關註營養均衡,保證每日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以支持整體健康和減重效果。(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糧谷類,如大米、面粉、玉米等;薯類,如紅薯、山藥、紫薯等;大部份水果;醣類,如蔗糖、麥芽糖等;部份豆類)。
7.
科學康復訓練
有氧運動
常見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單車、遊泳、太極拳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消耗多余的脂肪,並提高心肺功能。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有氧運動。運動時心率=170-年齡,並有微出汗。
力量訓練
力量訓練有助於增強肌肉質素並促進代謝率增加,從而減少體脂量和降低血糖。常用的鍛煉方式包括舉啞鈴、掌上壓、仰臥起坐、器械訓練等。建議每周至少進行兩次全身性的力量訓練。
肌肉力量訓練的原則有什麽?
1.大負荷原則
此原則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夠大,阻力應接近或達到甚至略超過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足夠大的負荷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刺激大,能使運動中樞發出更強的訊號,從而調動更多的運動單位參加同步收縮,肌肉表現出更大的肌張力。通常低於最大負荷80%的力量練習對提高最大肌力的作用不明顯。
2.漸增負荷原則
此原則是指力量訓練過程中,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應隨之增加,才能保證最大肌力的持續增長。
3.專門性原則
專門性原則是指所從事的肌肉力量練習應與相應的運動專案相適應。力量訓練的專門性原則包括:
(1)進行力量練習的身體部位的專門性;
(2)練習動作的專門性。即進行負重抗阻練習時,應包含直接用來完成動作的肌肉群,並盡可能地模擬其實際的動作結構及動作的節奏與速度。身體部位的專門性和動作結構的專門性,有利於神經系統的協調調節能力,以及肌肉內一系列適應力生理、生化變化。
4.負荷順序原則
負荷順序原則是指力量練習過程中應考慮前後練習動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總的來說應遵循先練大肌肉,後練小肌肉、前後相鄰運動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則。其生理機制為,大肌肉在訓練時運動中樞的興奮面廣,興奮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時,由於興奮的擴散作用,練習過程對其它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此外,由於大肌肉相對不易疲勞,可延長練習時間,而小肌肉練習很易疲勞,將影響大肌肉練習動作的完成。
5.有效運動量原則
每次力量訓練應有不少於3組接近或達到肌肉疲勞的力量練習,才能肌肉力量逐漸提高。
6.合理訓練間隔原則
合理訓練間隔原則就是尋求兩次訓練課之間的適宜間隔時間,使下次力量訓練在上次訓練出現的超量恢復期內進行,從而使運動訓練效果得以積累。
漸進性抗阻訓練:
漸進性抗阻訓練包括一系列逐漸增加難度的力量練習,如啞鈴彎舉、俯身劃船等,通常每周3-4次,在有氧運動前後進行。此訓練可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長期減脂塑形。
間歇訓練:
間歇訓練涉及快速爆發式運動與短暫休息的交替,如沖刺跑、跳繩等,一般為一次20-30分鐘。這種訓練方式能有效燃燒脂肪並提升心肺功能。開始前評估身體承受度,並調整運動強度及休息時間以適應減重後的身體狀態。
平衡協調訓練:
平衡協調訓練透過單腿站立、太極拳等方式來提高身體穩定性,建議每天進行一定時間。由於體重減輕可能導致步態改變及跌倒風險增加,這類活動有助於改善這些問題。註意選擇適合自己水平且逐步挑戰難度的專案。
柔性訓練:
柔性訓練主要包括瑜伽、普拉提等活動,旨在增強柔韌性和放松身心,建議一周至少三次。這些活動可以幫助減少因長時間坐著導致的僵硬感,並提高生活質素。初次接觸時可能感到不習慣甚至困難,但堅持下去會有很大收獲。
作者簡介
綜合內科
副主任醫師
蘇可
醫學學士,臨床擅長內科常見病、老年科疾病以及安寧療護。
溫馨提示
北京小湯山醫院為醫保A類定點醫院,無需選擇定點醫院
北京小湯山醫院官方微信小程式支持線上預約掛號
來源:北京號
作者:北京小湯山醫院
流程編輯:U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