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勇 編輯/趙乾坤)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瀘沽湖景區在四川到雲南的S307省道上,攔截過往車輛,收取門票費70元/人,有網友將經歷釋出網絡,質疑 「景區在省道上收費不合理」,引發全閘道器註後,官方回應稱,此舉「為防遊客逃票,過境收費、先付後退」。
9月9日,四川涼山回應 「瀘沽湖景區圈路收費」稱,目前正在推進S221國道(涼山州S221線段與S307線段順接)瀘沽湖過境改線專案,該專案已拿到批復,明年開工,全部完成預計還需一兩年時間,屆時,若是自駕過境瀘沽湖,從這條路走就不會再收費了。
瀘沽湖「轉山轉海」活動 瀘沽湖景區官網
觀察者網以「景區攔路收費」為關鍵詞搜尋發現,不少地區此前也曾發生過此類現象,一部份為景區附近村民或森林防護人員私自攔截,向過往的自駕旅行者強行收費;一部份則是旅遊景區在道路上設卡收費。2024年8月,一名遊客自駕途經重慶南川區時,被一露營基地工作人員以收取20元清潔費為由攔截,後當地相關部門責令該露營基地停業整頓。2023年8月,有網友在四川阿壩自駕遊遭遇攔路收費500元,6天後,在甘孜州巴塘縣再次遭遇攔路收費200元。2023年5月,一博主發影片稱開車路過雲南迪慶州虎跳峽景區,被工作人員攔截,稱如果不買門票需在半小時內駛出景區內23公裏路段,而該路段屬於省道,且沿途路況復雜。2021年7月,烏蘭布統景區在公路設卡違規向過路車輛收取每人120元的 「押金」,遭監管部門責令退還……此外,還有自駕者遭遇「限時通行,超時收費」 「票中票」 「套娃票」等亂象。
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近年來,在各項政策支持下,中國旅遊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據文化和旅遊部今年8月26日釋出的2024年上半年國內旅遊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出遊27.25億人次,同比增長14.3%;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2.73萬億元,同比增長19.0%。旅遊市場的強勁復蘇,為各地景區、景點帶來繁榮的同時,也考驗著景區經營者的營運能力和屬地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能力。
針對個別景區在省道上攔路收取門票費的行為,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張波對觀察者網說,景區采取過境收費、先付後退的辦法,僅僅是從景區的自身管理角度和經濟利益方面考慮,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區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限制遊客流量,這對於地方經濟和景區管理有一定好處。但張波同時強調,「景區此舉卻忽視了途經此地自駕者的感受,給公眾帶來很多不便。比如對於‘非到此一遊’的人先收費後退款,在執行過程中缺少透明度,增加了管理難度和執行成本。所以景區管理應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更為有效、透明的管理措施,而不是’一刀切’引起民憤。」
烏蘭布統的秋天 烏蘭布統景區微信公眾號
「官方解釋‘防止遊客逃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大數據院研究院院長鐘櫟娜對觀察者網說,「在現實中,的確有少數遊客會為了節省一些門票錢,而試圖繞開景區設定的收費通道。但相關景區在省道上攔路收費實施‘一刀切’的處理方式未必合適,此種行為實質上是在侵占公共交通道路資源,與國家對公共道路的公益性原則相沖突,容易激發公眾強烈反感,進而影響景區和地方政府的聲譽。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合理合法地進行收費,而非簡單透過攔截省道來達成目的,否則就有‘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的意味。」
「景區將省道、縣道等公共道路圈進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收取門票、過路費等侵占公共交通道路的行為涉嫌違法。」 北京市法大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郭淑勤對觀察者網強調, 「除非是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利用貸款、以及國內外經濟組織依法投資等建成的公路,可以依法征收相關費用外,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在公路上非法設卡、收費、罰款和攔截車輛,中國【公路法】第九條對此有明確規定。」
經濟利益與遊客體驗的博弈
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素發展的若幹措施】指出,旅遊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要求各地為旅遊業高質素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盡管在政策層面旅遊業有了發展方向和指引,但個別地方的景區景點等相關旅遊機構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存在與「為旅遊業高質素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相悖的現象。
今年8月31日,陜西寶雞太白山景區釋出公告稱,從2024年9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國慶假日期間除外),面向全國遊客實行免門票(90元)政策。原本是正常的經營策略,對旅遊者來說也是好事,但網絡上的評論卻一片嘲諷。觀察者網發現,該景區在8月21日將景區擺渡車價格從60元/人提高到了90元/人,景區的小心思「昭然若揭」。「原來擺渡車漲價是為免門票做鋪墊」「一套連環招打得遊客瑟瑟發抖」「機關算盡,生生把自己的旺季幹成了淡季」等網絡評論讓太白山景區的形象嚴重受損。
甘肅白銀黃河石林景區內山石景觀 黃河石林景區官網
長期以來,各大景區的擺渡車被遊客飽受詬病。據【中國新聞周刊】2024年7月報道,有遊客參觀甘肅白銀黃河石林景區,進入核心景點飲馬溝大峽谷必須捆綁購買大巴車、觀光車這兩種交通票,每人68元,如果天氣原因觀光車路線不通,遊客需購買168元/人的「門票+交通套票+遊船」的大套票。「買了可以不坐,但也不能退,且不能單買遊船票。」 大多數遊客都抱著「來都來了,別留遺憾」的心態被痛宰一刀。針對此說法,黃河石林景區一工作人員回應觀察者網,稱景區從來沒有捆綁銷售大巴車、觀光車以及船票,景區內交通可以單獨購買。此外,該工作人員表示,由於進入飲馬溝大峽谷的道路兩側時常發生滑坡、落石等地質災害,出於安全考慮,建議遊客乘坐景區擺渡車。該工作人員承認,如果天氣或地質災害等原因觀光車路線不通,遊客只能透過遊船前往飲馬溝大峽谷,不過並非是捆綁銷售。
還有的景區故意拉長景區大門與參觀景點的距離,以便於在接駁交通上收取額外費用,央廣網在今年7月15報道稱,四川牛背山景區檢票口到遊覽景點大概二三十公裏,甘肅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東門停車場到景點距離有4.3公裏……以至於很多遊客戲稱自己遭遇了「擺渡車刺客」。四川牛背山景區一工作人員對觀察者網介紹,目前景區因天氣原因處於閉園狀態,從景區檢票口到核心景觀乾坤嶺需要約三十分鐘的擺渡車程,但從去年9月至今擺渡車一直免費,免費原因,該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正常收費的話是80元/人」。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相關人員在電話中告訴觀察者網,從景區東門停車場到景點必須乘坐景區擺渡車,每人10元……
四川省在今年7月初釋出了【關於加強景區價格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一條表述尤為引人註目,「從嚴核定配套停車場到景區大門交通服務價格,有效遏制景區不合理外移遊客接待中心、配套停車場,增加遊客配套交通費用負擔等行為」。這條規定引發了不少網友共鳴。
鐘櫟娜向觀察者網指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景區把大門設在核心景點的數公裏外,遊客不得不乘坐高價的擺渡車前往。「此類現象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這種安排削弱了遊客的體驗感,尤其是那些更願意步行的遊客,他們會覺得自己被‘強制’消費。其次,高價的擺渡車費用疊加上景區的門票、景點費用,會讓遊客產生不滿,進而影響景區的整體形象。」
從行業影響來看,這種現象短期內可能會為景區帶來更多收入,但長遠來看,會削弱景區的競爭力。鐘櫟娜強調,如今的遊客越來越追求個人化旅遊體驗,過度商業化的服務會使得景區失去其獨特的吸重力。「景區應該設定合理的擺渡車價格,提供更多交通方式選擇(如步行道、單車道等),甚至在部份路段提供免費交通服務,這樣不僅能提高遊客的自主選擇權,也能改善遊客整體旅遊體驗。」
張波同樣認為,高價擺渡車增加了遊客的出行成本,強制使用特定交通方式降低遊客的自由度和便利性,影響整體遊覽體驗。「景區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換乘方式、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改善遊客體驗,增強自身的口碑和品牌效應。」
「套路」遊客最終必將自斷財路
有業內人士告訴觀察者網,景區攔路收費、擺渡車套路等只是旅遊業問題的冰山一角,普遍存在的問題還有景區「套娃式」收費、「圍墻擋景」「虛假宣傳」等。此前有媒體報道,遊客去江西廬山景區,花費160元買了門票後,觀賞瀑布還要再收費35元,有網友評論說「該景區吃相有點難看」 ,原來「票中票」才是「廬山真面目」……引發網絡輿情後,廬山景區內的瀑布取消收費。大門票套小門票,進入景區後遊客還要處處留下「買路錢」令人心情沮喪。
被網友「口誅筆伐」的還有景區的「圍墻擋景」現象。此前媒體報道稱,青海湖環湖建360公裏圍鐵絲網、黃河壺口瀑布(陜西側)沿途公路建圍墻、雲南梅裏雪山飛來寺和金沙江大灣景點國道旁建圍墻……風景區變「封景區」現象引發公眾不滿,好在洶湧的輿論迫使一些「封景區」拆除了圍擋。
和順古鎮的建築風貌 和順古鎮景區官網
此外,2024年8月,雲南省騰沖市和順古鎮景區發公告稱免門票(55元),不少遊客抵達後卻被告知收費。景區方稱遊客需要達到相關條件才能免票,並不是對所有遊客「免票」。而景區營運方,雲南柏聯和順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則表示對遊客免票一事不知情。景區此舉引發遊客質疑其「虛假宣傳」。
和順古鎮景區相關工作人員回應觀察者網稱,免門票事件是一個「烏龍」「誤會」,「我們一直沒有免門票措施,只針對德宏州的遊客進行過門票打八折的優惠。」對於因為「誤會」而造成的遊客不滿和質疑,該工作人員表示自己無權置評。
「從擺渡車到門票,再到各個景點的’票中票’和誤導性宣傳,讓遊客難以全面規劃旅遊預算。尤其是當收費專案缺乏透明度或有隱性收費時,遊客的體驗感會大大下降。」鐘櫟娜說,「景區的‘套娃式’收費是遊客最反感的情形之一,多層次收費方式不僅增加了遊客的經濟負擔,還給人一種被‘套路’了的感覺。而‘套路’遊客,最終必將導致景區自斷財路。」
鐘櫟娜強調,長期來看,過度的「套娃式」收費會導致遊客流失,甚至影響整個地區旅遊業健康發展。「景區管理者應認識到,透明化、合理化的收費是提升遊客信任度和滿意度的關鍵。透過適度簡化收費專案、提高服務品質、增加附加值,而不是透過增加收費專案來獲取短期利益,才可以幫助景區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套娃式」收費是 「門票經濟」的短視思維,不僅不利於景區創收,還會影響景區口碑。張波表示,多種費用疊加的方式,會對景區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遊客感到不透明或過度商業化的情況下,加重遊客旅遊成本,容易讓人產生負面情緒,影響旅遊體驗,同時對景區產生不滿和不信任。「景區應該透過創新營運思路,讓遊客主動進行二次消費,而不是無奈地接受,這才是吸引更多遊客的法寶。」
郭淑勤律師則指出,如果景區沒有對重復收費專案進行明確說明和標示價格,景區「套娃式收費」則於法無據,消費者可以依法依規向相關部門反映、檢舉、控告相關景區的違法違規行為,也可以就侵害自身合法權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郭淑勤向觀察者網強調。
地方發展旅遊經濟要有大眼光、大思維,「在政府監管層面,各地文旅管理和監督機構切實肩負起職責,加強行業監督執法力度,提供舉報渠道,認真、及時處理遊客反饋。」張波說,相關部門要定期對景區和相關服務提供商進行檢查,確保其遵循既定的法律法規。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組織工商、物價、文旅等多部門力量形成合力監管,系統性解決本地旅遊業存在的問題,從而實作本地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也才能「推動旅遊業高質素發展行穩致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