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人而言,在多數情況下。
作為被仰慕的人,有人表達【我想成為你】,這種一旦出現,疏遠甚至絕交,是一種很好的避險手段。
在心理上,這種避險的啟用,源於被凝視比較的厭惡感,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個人不斷的凝視你,分析你的一舉一動,以及分析你的思路,那怕他是出於善意,也是令人難受的。
而實際上,這類【我想成為你】的後續發展,往往也不會是仰慕者期望的美好結局。
有一些情況是特殊的,比如,花錢了,拜師,這種。
跟著師父學,要成為師父,合理。
其他的話。
東野圭吾老師有本書,叫【惡意】,我不具體的劇透了,其中的主人公,就是想成為自己朋友那樣的人,然後他做了什麽,啟用了什麽樣子的心理狀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另外,在現實中,我們也經常發現,一些近距離生活的人,比如,家庭環境較差的親戚家孩子,去家庭富裕的叔伯家生活,其富裕差異導致的,他/她跟同輩的差距,開始會讓他/她仰慕並希望成為這樣的人,然後在長期相處之後,這種【成為】的難度,會導致對自己努力結果不滿後,誇大其他外部因素,然後慢慢變成對於對方原生家庭條件更好的一種嫉妒甚至痛恨。這種可能一旦出現,即使同輩對他/她非常友好和支持,也會被看成傲慢、自大甚至可恨的。
表達【我想成為你】的這類人,會輕易的肯定他人的優勢(就像題主,短短幾年,傾慕了20多人,傾慕的難度極低),這種輕佻,也會導致他們會非常容易否定別人,會因為一點點的細節或者偶爾的不快,就覺得對方是垃圾。
所以本身就不值得長期的緊密交往。
另外,【我想成為你】還隱藏著,你應該對我關註一些啊,應該給我資源啊,應該教我東西,這種潛台詞。
而這類人又往往拿不出什麽有效的東西交換。
只有三分鐘熱忱和完全靠不住的所謂仰慕。
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