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專門針對手機癮及厭學情緒的心理咨詢工作難開展嗎?

2021-01-08心靈

好問題。基於一點點的咨詢經驗,我認為這是個 非常值得做但開展起來比較有難度 的咨詢工作。

青少年對新技術和社交非常敏感,花時間在手機和電腦上非常多,由此常常會引發過度依賴網絡或電子產品的問題。除了遊戲,掌握錢財的年輕人也很容易陷入強迫性網購(compulsive shopping)問題。

現在ICD-11也將上網成癮行為列入精神問題之一了:

https://www.who.int/news-room/q-a-detail/addictive-behaviours-gaming-disorder

電子產品/網絡依賴可能會造成精力不足,註意力不集中,面對面社交減少和身體健康問題。精力不足或註意力不集中可能會帶來學習能力下降的後果,由此影響學習狀態和成績。手機/電子產品成癮會影響青少年個人,還會對其家庭關系造成潛在威脅。青少年心智發育過程中會逐漸產生自己的觀點,會希望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心聲被聽到。而家長若對電子產品過度管控,很有可能會造成青少年的抵觸及誤解,並由此減少與父母的溝通,形成惡性迴圈;老師幹預同理。在家長或學校幹預不便的情況下,心理咨詢或心理幹預將是比較有效的緩解矛盾並解決問題的手段。心理咨詢師可以透過一對一的探討,與孩子討論是否可以將時間均勻分配,或者無法減少相應時間的原因。也可以透過團體輔導,讓相似問題的青少年可以相互支持,並透過團體提高社交能力,獲取更多社交技巧。然而此工作非常不容易,每一個潛在的挑戰都有可能讓心理支持工作無法開展。

接下來我會從幾個角度說明開展針對手機成癮及厭學的難度在哪。

  1. 此專案或類似專案的來訪者可能很少是自願尋求幫助

在一般心理咨詢工作中,自願原則是一般咨詢師秉持的原則,即來訪者有權停止咨詢,不管是什麽理由。自願原則常常被視為良性的咨詢關系的重要基石。但此專案也許不然。手機成癮/厭學的青少年常常是因為成癮可以幫助自己逃避一些東西,且有效,才一直繼續成癮行為,因此很難會認為自己急需幫助。此種專案若成立,大部份來訪者很有可能是需要透過家長報名,或者學校轉介,而來訪者自己的態度是未知的。這種情況就對咨詢關系的建立形成了挑戰。富有經驗的咨詢師會懂得在最初的幾次見面中給孩子留出充分的空間,慢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並讓孩子懂得改進行為的必要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有經驗的咨詢師就一定會成功,還需要時間及耐心,且對咨詢師的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

2. 針對性看似很強,但實際上很廣,甚至是好幾個治療方向

看上去手機/電子產品成癮和厭學情緒是一體的,實則不然。有些孩子依賴手機/電子產品,但並不厭學;有些孩子依賴並導致了厭學;有些孩子是因為厭學才轉向了手機/電子產品。這三個方向會導致完全不同的治療方向,甚至涉及到了不同的針對性。第一種可能涉及到時間管理,第二種涉及到行為矯正,第三種便是單純的厭學心理的探討,很有可能會關聯到孩子的成長背景。為了發現孩子到底是哪一種問題,也需要花費時間和耐心來一點點建立咨詢關系。孩子能否一直堅持治療到發現真正的問題的時候,也是一個問題。

3. 非常需要家長的支持;如果開展在學校內部,也會非常需要老師的支持

上面提到孩子能否一直堅持治療,這就關系到家長或學校能否提供相應的支持了。假如選擇權完全在孩子身上,可能孩子就會很容易失去耐心或無法樹立信任選擇終止治療,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鼓勵孩子繼續堅持。這其實對家長如何表達堅持治療的態度也提出了一個挑戰。家長不能表現出強迫,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必須要溫柔,但很堅定地表示治療需要繼續。家長在孩子狀態不好的情況下能否做到這樣,也是一個未知數。在學校內部開展專案也是同理,老師的鼓勵會成為孩子堅持治療的力量,但並不是每一個班主任/老師都能做到如此。假如無法獲得家長/老師的支持,心理治療將很難繼續下去,咨詢師也會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幾個挑戰都非常嚴峻且會對咨詢的成功與否產生巨大影響,因此開展針對手機/電子產品成癮和厭學的心理支持工作是充滿了挑戰的。但雖然是這樣,我還是想保持樂觀,畢竟這麽大的必要性擺在那裏還是有做的價值的。如果有可能討論一下緩解這些挑戰的可能性我很樂意私信/評論討論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