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用「幻想」來替代一部份社交,長此以往會出現心理問題嗎?

2025-01-09心靈

【幻想】有積極的一面,但長期成癮的話,與NPD/社恐/焦慮癥/表演型人格障礙/人格分裂/妄想癥都有關聯性。

這裏面有個尺度的問題。

【幻想】作為一種心理的【代償機制】可以提供一種替代性的【人格外部性】滿足,從而幫助穩定情緒,對沖空虛感、社交缺失。

同時,在兒童和少年時期,一些適當的幻想,有助於當事人發展情感理解與自我感知能力,透過構建虛構情境來模擬社互動動,一定程度上彌補現實社交的不足,緩解因社交困境帶來的負面情緒。

這些是積極的一面。

但如果這個過程是長期的、成癮的,且可能已經提供了過多的低成本的情緒價值(導致幾乎無法現實替代),就可能造成社交的退化或其他心理問題。

幻想往往是按照個體主觀意願塑造社交情節,無需應對現實社交中的多變反饋。

但社交技能本身的成長,是無法完全依賴幻想情景完成的,而需要真實社交場景下與他人面對面溝通、互動的實踐機會。現實社交要求個體依據對方的言語、表情、肢體動作等即時反饋,靈活調整自身的言行舉止,這是一個復雜的認知與行為協同過程。

那麽,缺失了實踐環節,就可能透過長期的幻想,或者幻想的載體(比如很多瑪麗蘇文學、亞文化文藝作品或邏輯極其簡單的鮮奶油樂)而過擬合出自己的社交範式(與社交實踐不相容),甚至可能導致認知共情能力退化,從而無法感知他人的情緒,那麽就會導致社交的各種事故,久而久之,就可能習得性無助,幹脆畏懼社交了。

也有可能,會將幻想中,自己能夠按照主觀意願塑造社交情節的【主角感】,對映到現實社交中,從而下意識的對周圍的人,進行操控,否定他人主體性,嚴重的就有可能演化為NPD。

而且,幻想構建的場景多為理想化狀態,與現實存在顯著差距。過度依賴幻想易導致個體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偏差,即現實感缺失。這種偏差會影響個體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決策判斷能力,使其難以適應現實環境的復雜性,那麽就會從現實中收獲很多負反饋,從而導致焦慮和憤世嫉俗。

另外,過度依賴幻想不利於個體塑造準確的自我概念,也無法明晰自身在人際關系中的角色與定位。長期處於幻想主導的心理狀態下,個體易陷入自我中心困境,過度關註幻想中的自我形象與情節發展,忽視真實自我與外界的真實互動關系。當幻想形象與現實自我差距過大時,會滋生各種心理沖突,可能進一步誘發人格分裂或情緒障礙等嚴重心理問題。

以上。

適當的幻想是有益的,但必須實踐。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