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書店之路實難。」
桂林漓江邊一條通往伏波山的濱江路,正在翻新整修的人行道路口立了一塊黑板,上面有這句醒目的話。這是宛照書店手寫的告示,提示來訪者,濱江北路67號的書店依然正常營業,並有修路期的折扣優惠。
2023年9月才開業的宛照書店,像是桂林這座小城偏於一隅的精神領地。用書店主理人李淩誌的話說,「像在一座孤島上搖旗」。
常住人口不到500萬的桂林,最知名的書店是2005年開業的刀鋒書店,被評為「廣西最美書店」。90後李淩誌在桂林出生成長,2020年研究生畢業後任職於桂林理工大學。童年和少年時代,陪伴他最多時光的就是刀鋒書店。
喜歡讀書的人,想開一家書店,這是個簡單而純粹的初衷。李淩誌的動機也有接地氣的一面。多年前,他在桂林做「心靈捕手」文學探索工坊,舉辦各種讀書分享會、觀影會,在不同的書店、咖啡館之間尋找合適場地,數十場做下來,多少有些不便。活動持續五年,開書店的夢想也逐漸醞釀起來。
去年,宛照書店在距離刀鋒書店不遠的濱江路開幕,李淩誌以自己的閱讀趣味來選擇書籍,並將整個空間打造為一個完全以書為核心、充滿藝術氛圍的天地。
艾米莉的書桌
這幾年,位於江邊的桂林濱江路成了文藝一條街,濃郁靜謐的樹蔭下,流淌著奔湧的漓江,也籠罩著很多咖啡館與書店。
宛照書店的名字,取自距離書店咫尺之遙的桂林名景「伏波晚棹」之諧音,寓意以書為核心,將閱讀輻射到整座城市。書店的英文名Adventure Books,既有宛照的音譯,也有探索、探尋的寓意。
這家書店面積不算大,卻有諸多有趣的區域劃分。李淩誌找來桂林本土藝術家蘇寧幫忙做室內設計,把這個原本是牙科診所的空間打造成一間文藝氛圍濃郁的書店。
一進門,一張狹窄的木質書桌上,放著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塑像。這是李淩誌為自己最喜歡的女作家還原的舊書桌。桌子和椅子都從歐洲淘來,插著花的花瓶,幾本書,一支筆,象征著這位25歲就杜絕社交、將一生埋首於詩歌創作的女性,在一方天地中寫出1700多首詩的傳奇經歷。
除了詩人書桌,李淩誌還淘了不少中古歐洲櫥櫃、靠背椅、旅行皮箱,奠定書店復古的氣息。從天花板垂吊下來的綠植,則給空間增加靈動的通透感。
書店正中心擺放著推薦書目,都是李淩誌手寫的推薦語。一張靠墻的書桌上,擺滿了歷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近期賣得最好的是南韓女作家韓江的書。
制作酒水的吧台、落地窗前售賣香薰的台面、可以喝咖啡的閱讀區,將書店隔為一個又一個豐富的展示區。
對李淩誌來說,最重要的自然是影音區,這個有著幾級台階的小房間,可供十多人進行講座、舉辦小型觀影會。
書店開業後,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客人。轉譯家楊家盛來訪之後,將自己轉譯的作品【瓦爾登湖】贈予書店。【百家講壇】丁萬明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在書店駐足,都為宛照的書籍選品而意外,這裏除了歷史、文學、電影、戲劇、繪本,還有文藝批評跟文學理論這種小眾而專業領域的書籍。
「所有書的選擇,都是我的個人喜好。我是一個老桂林人,之前桂林已經有了刀鋒書店、眾目書店,但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的閱讀圈往大眾裏面擴散,讓一些更好的書被看到。」李淩誌說,最初書店只有不到兩千冊,現在已增加到四千冊,店內的藝術陳設空間也逐漸收縮,變成純粹以書為中心。
對他來說,每個人的閱讀經驗應該彼此分享,當書籍被開啟,思想就開始流動,每個人基於自身經驗和感受生發出的思考,值得匯聚到一起交流。這也是他多年做讀書分享會的目的。
書店開業這一年多,每個月都會舉辦數場讀書分享會、作者見面會或是觀影會,這些散落在日常裏的聚會,像是一束束光,照亮桂林這座本不文藝的小城,聚起一場場精神盛宴。
缺乏中生出豐裕
夏季的宛照,與冬季的宛照,是兩副面孔。
旅行旺季,書店門前都是來往的遊客,哪怕進來的人不買書,流量尚可。但到了冬季,尤其是近期的封路期,行人寥寥。即便如此,書店依然做著努力,用小黑板為來客指路,依然持續策劃活動。
李淩誌籌備開書店那年,還不滿30歲。當年選擇讀會計專業、做會計工作,就是因為職業能給他提供經濟支撐和生活自由,讓他有時間讀書、看電影。
為了開書店,他將畢業後的積蓄全拿出來,貸了款,理想主義地想去完成心願。
「我做過最壞打算,如果半年內達不到一個基準線,可能會調整方向,賣書賣不好就改成咖啡店。」他笑著說,開了書店才知道,桂林並沒有多少看書的人。每天坐在店門口,他會聽到路人擡頭議論,讀到「宛照書店」四個字,就望而卻步,連走進來看一眼也不願意。
艾米莉·狄金森寫過一句詩:缺乏中生出豐裕。宛照書店,就像是在缺乏文化積澱的桂林生長出的一片豐裕之地。
所幸,書店開業至今收獲諸多關註,即便還沒盈利,卻也在可控範圍內。他沒有改變自己的選品方向,也始終以薪金去養活書店。
「書不應該僅僅被當作商品,應該進入活動,互相交流,書面知識才能串聯起來,成為每個人的智慧,並且固定下來。」李淩誌說,他透過活動聚集起桂林本地文藝而純粹的一群年輕閱讀者,「我們相信線下相遇的可能性。我選書的用心,大家感受到了,活動也能保持書店的活力,比書單推薦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這些人裏,有普通讀者,有桂林當地的大學老師,也有原本守在書齋裏很少參與社交的書迷。在天氣晴好的傍晚,這些人都會聚到書店,聊到天色漸黑,索性就一起吃宵夜,繼續聊文學聊藝術。
逐漸地,宛照成了一家被眾人簇擁起來的書店。有人免費給書店當起店員;有人知道李淩誌有日常工作要忙,每周一次來幫忙開店;有人擔心書店經營狀況,哪怕在網上看到想買的書,也委托書店幫他進貨,只從書店下單。
遠道而來的讀者Bokyin,常常在不同的城市尋找書店,探尋城市的靈魂,因而偶遇了宛照。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居然看到了南韓哲學家韓炳哲的一套書,以及如此之多的文史哲書籍,出於支持,買下一本【精神政治學】。
Bokyin感嘆,宛照有一種公共性,能讓所有人融入其中,「我在這裏遇到了很多具體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鮮活,且在意他人的感受。宛照的開放性讓大家參與進來,去想象著書店的容量」。
在書店因修路而客流量稀疏的冬日,李淩誌依然忙碌。他用書籍做成墻上的一棵聖誕樹,挑選女性主義文學書籍制作【好東西】盲盒,邀請書店老顧客、00後藥廠詩人分享【不安之書】,邀請大家平安夜來書店交換禮物,也繼續做著第17場「老衲的哲學課」。
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詩,仿佛是宛照書店的某種對照,「我棲居於無限可能/一座比散文更美的房子……訪客完美無比/來這賴恩居/伸展我狹小的雙手/把樂園匯聚」。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