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我的心理咨詢師很少正面回答我的問題,這正常嗎?

2021-05-03心靈

因為傳統精神分析有三個原則: 匿名、中立、克制 ,都是為了保證咨詢師分析的 客觀性 ,也為了給來訪者的探索留出空間。咨詢師要當個隱形人,也包括觀點、身份上的隱形,也要盡量少的參與和來訪者的互動。

只不過這些年人們越來越發現這樣做問題挺大的:題主的前兩個問題都和咨詢師的工作方式有關,這是屬於咨詢師需要回答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和適合咨詢師設定好的模式。

這也是精神分析常被詬病的地方,咨詢師經常想創造一個 絕對客觀的神話 ,相信 經典精神分析能適合所有問題 。前者比較能迎合一些咨詢師脆弱的自戀(讓我想起絕無神的:「從此以後的武林,我就是神話」),減少咨詢師的不確定感——實際上咨詢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更像兩個人的二重奏,所有意義都是兩個人共同創造的;後者只是咨詢師的一廂情願,因為實際上經典精神分析的做法只適合一小部份人。

現在已經不管是來訪者還是研究的證據,都表明咨詢師需要更多參與才行。因為人和人的互相影響,除了能註意到的「外顯關系」,更重要的是不太容易註意到的「內隱關系」,簡單的說就是,我說了什麽我是知道的,但是我說話的語氣、時機、表情……反映的內在狀態會怎麽影響人是我不太可能知道的,而且這部份對人的影響往往更大。所以與其想辦法隱藏它,不如好好面對它。以前就有這個問題:弗洛伊德的來訪者特別喜歡說自己被壓抑的性欲,榮格的來訪者特別喜歡講夢,每個咨詢師在意什麽,ta的來訪者就喜歡講什麽。

第三個問題可能會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東西,題主覺得自己有些害怕咨詢師。經典精神分析的做法是鼓勵你聯想(「這會讓你想起什麽?」之類的)並探索過去。這其實無意間會告訴別人一種信念: 你的這些感覺都是幻覺,和別人沒關系 。很多人都會因此覺得自己像個傻子,或者感覺被咨詢師掌控——這些其實都不利於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也不利於一個人理解自己和別人身上發生了什麽。

現在正常點的做法是, 會把這個問題看做是一種邀請,邀請別人參與到自己內心世界來 。要多想辦法理解兩個人之間發生了什麽(咨詢師可能會問「我有哪些表現會讓你害怕?」之類的),有哪些沖突需要解決,又有哪些需要探索,咨詢師又在裏面扮演了怎麽樣的角色……這也是題主的另一個問題,需要和咨詢師的關系,但是又覺得咨詢師把自己撇的太幹凈了。

這也是咨詢師中立原則的體現——不要提前預設一些說不清的問題來自哪裏(所以比昂會說「分析師要學會放下自己的記憶」)。咨詢師要真的進入一段關系也是有挑戰性的,因為要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就不能躲在專業的面具後面。雖然也只有這樣,才能和來訪者的體驗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