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事沒有。
高峰時期南非艾滋率都突破24%,其他非洲國家緊隨其後。
別人還不是該幹嘛幹嘛。天一黑就開始繼續交叉感染。
愛滋病是個軟刀子,潛伏期長,爆發的時候也就是加個debuff然後並行癥。
真正嚇人的是類似黑死病這種差點滅了歐洲的烈性傳染病。
而且中國也一直在跟鼠疫做抗爭。
以下摘自網絡。
中國古人靠什麽防黑死病
據史料記載,漢代是中國瘟疫頻發的階段,但到了唐代,情況有所好轉,學者於賡哲發現,唐朝首都長安人口多達70—100萬,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可從史料看,卻未有發生瘟疫的記載,整個唐朝,被記錄在案的大瘟疫也只有3次。唐朝人均壽命達50歲以上,排在歷代前列。
當時來華的阿拉伯商人曾說:「中國人比印度人更為健康。在中國,疾病較少,中國人看上去較為健壯,很少看到一個盲人或者獨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個殘廢人,而在印度,這一類的人則是屢見不鮮的。」
據【中國中古時期城市衛生狀況考】的研究成果:傳播鼠疫能力最強的黑鼠主要分布在熱帶和副熱帶,中國家鼠以褐家鼠、黃胸鼠、小家鼠為主,前兩者活動範圍為100—150米,褐家鼠傳播鼠疫能力差,黃胸鼠在北方較少見到,而小家鼠活動範圍只有30—50米,當時長安街道一般為69—147米寬,不利於老鼠活動,這就限制了鼠疫的傳播。
城市如此,農村亦如此。
中國農村一直以小農為主,即農民以戶為單位各自經營,少有大莊園,彼此配合少,而西方農業源於中亞新月地區,缺乏水源,各農戶需聯合建設、維護溝渠,因而多大莊園,強調彼此配合。小農制用土墻分開彼此,居住相對分散,故在抵抗鼠疫方面有一定優勢。與英國貴族死亡率低不同,古代中國發生瘟疫,鄉村中居住的退休官員、富人的死亡率並不低,這體現出小農經濟中相對平均的特點。
明清中國為何多瘟疫
然而,明清時期中國瘟疫數量卻明顯增加,特別是清末,1910年爆發的哈爾濱鼠疫造成6萬多人死亡。
明清瘟疫增加,可能與歷史記載更詳細有關,但也可能與明清城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有關,唐代中國城市多采用坊墻制,長安城內部份成100多個坊,每個坊有高墻,夜間坊門關閉,居民無事不得外出。到了宋代,由於商業發展,坊墻被打破,逐漸向街市制轉化。
街市制初期街道尚寬,但小商小販「侵街」不已,以清代北京為例,前門外原本道路寬闊,但兩邊商販占街經營,初期還只是遊動攤位,繼而蓋房長期經營,道路寬度變得只有原來的一半左右。
傳統城市多是軍事、交通要地,宋代以後,商業城市漸多,其中人口增加較快,致使居住環境、居住條件日漸惡化。
明清時代中國人口增長迅猛,特別是美洲物種(玉米、紅薯、薯仔、南瓜)被引種到中國後,由於這些物種產量大,進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長,康雍乾三代百余年間,中國人口增加了近2倍。
人口增加,而城市基礎設施卻未見改善,據西方外交官記載,清末北京城臭氣四溢,城內到處是幾十年堆成的垃圾山,原來由明溝構成的下水系統也因近百年未清理而淤死,其中不少被人上蓋石板,建成房屋,以補土地不足,致明溝成了暗溝,基本喪失排汙功能。
好在明清時期磚房漸多,抵消了一部份鼠疫隱患。此外,清代防疫體系較嚴密,政府與社會分工明確,也減少了大疫造成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