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相聲藝術從「撂地擺攤」走入藝術殿堂,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演出場所從茶社變為劇場甚至是體育館,欣賞方式從面對面拓展為聽廣播、看電視,今天人們更可以透過網絡直播、短影片欣賞相聲。隨著傳播媒介的發展、演出場地的多樣化、觀眾審美的提升,相聲藝術無疑也需要不斷改革創新。
傳統相聲涉及的曲種多,但往往表演手段較為簡單,模式化痕跡較重,關註的都是相聲的「說」以及各種說唱技藝。新的時代背景下,相聲演員不僅要能「說」相聲,更要能「演」相聲。這裏強調的表演,是指刻畫人物、表演故事的過程。將相聲表演放到整個表演藝術潮流中,比較鑒別,才能深刻認識相聲表演特性,從而借鑒融合各家所長,使相聲表演藝術不斷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相聲界對舊相聲進行了凈化語言、提升格調的革新整理。圖為侯寶林和郭全寶演出新相聲。圖片由中國曲協提供相聲表演和戲曲表演的區別在於「在說法中現身」與「現身說法」
戲曲由曲藝演變而來,並行展為完善的表演體系,包括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唯美的程式性表演,完備的角色行當,豐富的唱腔體系,繽紛的表演流派等。包含相聲在內的曲藝表演又反過來受益於戲曲表演,尤其是其體驗和表現相結合的手法。
以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自認為功夫下得最深的一部戲【宇宙鋒】為例。他曾談到自己扮演趙艷榮這個角色時的體會:「我們在台上扮演劇中人,已經是假裝的。這個劇中人又在戲裏假裝一個瘋子。我們要處處顧到她是假瘋,不是真瘋。那就全靠在她的神情上來表現了。」為了準確描摹角色的喜怒哀樂,展現她內心復雜而矛盾的心情,梅蘭芳采取的辦法就是「首先要忘記了自己是個演員,再跟劇中人融化成一體」。他在內心體驗的基礎上找到外部動作,形成體驗和表現、人物意識和自我意識、寫實和寫意的完美結合。這一過程可以說是戲曲表演的精髓,也是相聲表演借鑒和學習的本源。
但是,曲藝表演和戲曲表演還是有很大不同,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與戲曲更側重「現身說法」相比,曲藝更側重「在說法中現身」。當然,傳統相聲表演中不乏類似戲曲「以身演事」、進入人物的表演,比如【扒馬褂】【找堂會】;但相聲表演不僅跳進人物,更跳出人物與觀眾交流。一般來說,戲曲是一人一腳(色)來表現人物;而相聲則是一人多腳(色),不斷轉換。戲曲主要以動作展示事件,是模仿化表演;相聲演員用語言引導敘事,以模擬性表演進入人物。因此,相聲表演可以靈活地轉換,結合體驗與表現,化入化出,既進入人物也與觀眾交流,具有觀演一體互動的特點。
在講述故事、描摹環境、抒發情感等方面,相聲表演與戲曲表演也有所區別:戲曲是完整段落,相聲是短小片段;戲曲多層次表現人物,相聲漫畫化刻畫人物;戲曲運用程式性動作進入人物和情境,相聲運用程式造成喜劇效果;戲曲表達詩意,形成藝術化、經典化表演,相聲則順應時代,廣接地氣,是一種融入老百姓生活的鮮活表演,體現了民間的智慧和幽默。
總之,「在說法中現身」的特點,使相聲在人物和觀眾之間穿針引線,在人物刻畫和評述之間轉換,因此假定性更強,更要有奇思妙想,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獲得快樂的享受。
姜昆、李文華表演相聲【如此照相】,透過跳入跳出攝影師、拍照的大娘、新婚夫婦等不同角色,諷刺形式主義。圖片由中國曲協提供相聲表演既進入人物體驗,也作為自我與觀眾交流
與韻誦類、敘唱類相比,相聲更重視「說」。尤其是對口相聲更重視「對話」,你有來言,我有去語,講究交流、判斷和適應,節奏、尺寸和筋勁。從這一點上來看,相聲表演與話劇表演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與中國戲曲不同,西方的現代戲劇強調寫實性表演,並且各執一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強調演員和角色合一,甚至成為角色,生活在舞台上;布萊希特的間離派強調演員意識與角色之間的不同一,演員在表演角色的同時應意識到自身並和角色保持距離。而相聲表演要求演員既要進入人物體驗,同時也作為自我(或敘事人)與觀眾交流,要與自我、人物(以及搭檔)、觀眾建立關系。
相聲演員要認識到體驗是表演的前提,沒有進入人物的體驗,必然與模擬的人物產生隔膜。按照故事人物的邏輯思考和行動,以生活經驗和情感經驗置身於故事人物的生活,才能尋找到適合表現人物的外部動作和形態,才能從「假如我是」逐漸過渡到「我就是」,消滅「演」的感覺。
相聲演員不僅表演人物,也是觀眾的代言人。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相聲表演與布萊希特的間離方法具有相似性。但布萊希特所說的間離並不與觀眾發生交流,是指「演員不刻意細致地寫實,而是采用敘事性表演方式使觀眾思考」,而相聲演員則可以與觀眾交流,表演方式更為靈活,轉換更為迅捷。在相聲表演中,演員與自我、演員與人物、演員與搭檔、演員與觀眾之間的關系不斷轉換,以此來感染觀眾、使觀眾動情,以達到令觀眾在笑過之後產生判斷和反思的效果。
相聲絕不高高在上、好為人師,也不能自輕自賤、自降為奴,而是傾心交談,與觀眾為友,達到幽默的境界。相聲演員如果缺乏體驗,不是真聽真看真感覺,就很難刻畫人物;在體驗後不用心提煉,就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和動作表現,而只能停留於對內在本我的表達。所以體驗、表現、間離對於相聲表演來說,都極為重要,正是在此基礎上與觀眾進行交流,才形成了相聲獨特的詼諧幽默的敘事體表演風格。
相聲【舞台風雷】中,馬季、唐傑忠邊唱、邊敘、邊評,表演了胡部長、老支書、支書閨女等角色。圖片由中國曲協提供相聲表演不追「形似」但求「神似」
透過以上與戲曲、話劇等舞台藝術門類的比較,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相聲的表演特征。其特征可以總結為「半假真」的表演,這種表演不追求絕對的「形似」,而是結合體驗、表現、間離三種方法達到「神似」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跳進跳出,即相聲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跳進跳出人物和情境。與之切近的是戲曲中的醜角,尤其是京劇中的武醜,也能跳出人物、舞台情境和觀眾直接交流,成為一種喜劇性的因素,應了「無醜不成戲」的藝諺。在相聲中,進入人物或者故事時,是對真實的模擬;跳出人物和情境時,則進行敘述或者評論。
二是虛示的模擬性表演。戲劇影視表演要求演員進入角色、情境,將自身盡可能完全地沈浸入角色之中,是一種模仿性扮演。相聲演員在進入人物時,其言語和動作是一種點到為止的虛示模擬,而且多是具有喜劇性的、誇張的模擬表演,是虛實結合、半真半假的。這種表演不要求逼真地再現,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三是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靈活轉換。戲劇演員透過化裝定型,進行「寫實性」的扮演,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以身演事」。相聲表演在模擬故事人物時,以第一人稱進行類別化或漫畫化表現;當跳出人物和情境時,就以第三人稱即演員自我或者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敘事或評價。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可以靈活轉換,根據敘事的需要無縫連線。當然,也有人認為相聲表演具有「第二人稱」,這其實指的是演員和搭檔之間的人稱關系,這個問題不在此文展開。
因此,相聲表演的特色以半假真、虛實轉化最為突出,而相聲表演的本質則可以總結為融合了體驗、表現、間離的「跳進跳出」。在表演的過程中,相聲演員要在作為演員的自我、模擬人物的「我」、敘述與評論的「我」三種身份之間不停切換,透過描摹、敘述、評論的方式,展現精湛技藝,給觀眾帶來愉悅與思考。
(作者:馮 鞏,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主席)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馮鞏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