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每天堅持看書兩小時能否真的提升自己?

2021-03-27心靈

結論:可以,但效率偏低。那怎麽高效提升呢?

第一步:明確知識儲備

首先明確一點:知識是有類別的。

第1種類別:通用型知識

它沒有非常強的專業性,大家都能讀懂,而且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派上用場。

比如:時間管理,知識管理,人際溝通,理財,商務禮儀等。

這種類別的,就是提升你綜合能力的,讀這種類別的書,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

第2種類別:專業型知識

它有比較強的專業性,和你的職業能力掛鉤。

比如,編程類、營運類、產品類的。

這種類別,就是提升你的專業能力的,可能讀得越多,並且能更多地實踐,你的專業能力也就越強。

第3種類別:底層學科

它沒有很強的「工具性」,但是這種知識,是很多知識的源頭,有的甚至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比如:物理學、概率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

這種知識掌握得越多,看待這個世界也就越通透。

如果說,「通用型知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下限,那這種類別的知識,就是一個人的上限。

OK,現在請你對自己這三種類別的知識打分(滿分10分)

比如,你打出來的分數是:

通用型:5分
專業型:6分
底層學習:3分

那就意味著,你可能是一個在某個領域有自己特長,但是通用能力一般,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洞察能力比較弱的人。

這個時候怎麽辦呢?

那就看你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是什麽狀態了。

你想突破自己的專業能力,或者讓自己漲薪,那你就繼續攻讀「專業型知識」,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底板打厚,那就去讀「通用型知識」,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衣食無憂了,純粹想拔高自己的上限,那就去讀「底層學科」。

所以,先對知識有個大致的分類,然後再評估自己在各種知識方面的情況,是提升自己的基礎,否則就是為了看書而看書。

但對於自我提升而言,看書就是透過吸收知識,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產生更多積極影響,那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就要「排優先級」,而「排優先級」的基礎,就是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有所了解,以及對知識的類別也有了解, 否則,你就像沒有作戰地圖,亂打一通,那最終的結果,就是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真正的「質變」。

相反,只有當你知道自己是什麽樣的情況,適合在這種情況下看什麽書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讀書的作用。

那到這裏為止,我們算是解決了「讀什麽書」的問題了,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怎麽讀。

第二步:明確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認知效率」。

如果是「通用型知識」,那最好的閱讀方法,就是「快速通讀」,花最少的時間,先大致通讀一遍,明白這本書裏,大概講什麽內容,有哪些方法是最適合自己的,然後快速記錄下來,能用的就馬上去用,千萬不要在這種書上,花太多時間。

為什麽?

因為,這種類別的書,充其量就是幫你夯實底板的,你精讀這種書,就有點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所以對於這種書,要達到的閱讀目的,其實就兩個:

1、知道它講了什麽
2、知道有哪些方法是可以直接拿來用的

做到這兩點,就OK了。

如果是「專業型知識」,最好的吸收方法是:

第一遍:通讀
第二遍:刻意練習

透過短時間內快速通讀,讓自己知道,這本書大概講什麽,是否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需要,然後就是要靠一點一點慢慢練習。

就像是練武功秘籍一樣,你得一層一層慢慢往上練,如果你連第一層都沒有達到,就去練第二層,那肯定會讓自己「走火入魔」,或者根本就練不上手。

那所謂刻意練習,簡單來說,就是根據你現有的能力瓶頸,找到這本書對應的章節,然後嚴格按照書裏的方法去操作,遇到問題了,就再把這本書拿出來翻一下,如果是順利搞定之後,復盤的時候也再讀一遍這本書,你就會有更清晰的畫面感,也會更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和邏輯。

那當你把整本書,用這種方式磕下來之後,你才算是內化了這本書。

最後,是「底層學科類知識」, 這種書,靠「悟」。

如果是心理學類的書,那你在看的過程中,就要反復去想,生活中的哪些場景,是套用了心理學上的哪個邏輯?

比如,談戀愛、談判以及一些商家的行銷手段(這可能還會結合經濟學)是用了心理學的哪個原理?

到最後,你會發現,很多「專業型知識」都是建立在這種「底層學科」的基礎上的,當你掌握了越來越多底層學科類知識,而且越來越通透了,你對那些很淺顯的書籍,就沒啥興趣了,因為底層學科就已經向你說明了這個世界執行的規律,洞察了底層規律,技巧和方法都只是皮毛而已。

這也是為什麽說,這種類別的書,能幫你提升上限的原因。

OK,稍作總結:

通用型知識,靠看
專業型知識,靠練
底層學科,靠悟

第三步:運用和內化

只有真正懂得運用知識,這個知識才算是被你內化了。

那怎麽運用知識呢?

1、場景法

比如你在地鐵的窗外,看到了一張廣告海報,這個時候,結合黃金圈法則,去思考:

Why:為什麽這張海報引起了我的主意?它是因為擺放的位置,還是因為色彩的搭配足夠好,再或者是其他原因?它用了哪些底層學科的知識?
How:它是怎麽擺放的?是用上了什麽樣的顏色搭配的?如果是我,我要怎麽把它做得更好?
What:這張海報傳遞的資訊,達到的效果,我還能不能用其他形式去代替?

如果有一家沿街餐飲店,生意比其他家好很多,那也去思考:

Why:為什麽它的生意會這麽好?是菜品的質素好,還是服務好,或者是其他原因?
How:它是怎麽做到這些的?有沒有什麽可參考和借鑒的?怎樣讓它更上一層樓?
What:它是一個什麽樣的品牌?服務於哪些人?

不斷去思考,日積月累,你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自然會超過常人。

所以,場景法,就是透過外界的一切資訊,去不斷強化自己的知識,這也是運用知識最直接,最高頻的一種方法。

2、任務法

嘗試著,把書中的某個知識點,轉化成可執行的「常規任務」,讓它徹底融入自己的血液。

比如,之前我看了一本關於復盤的書,於是我就把它加入我的日常,形成了固定時間的復盤任務,無論刮風下雨,我都會去做復盤,哪怕只有一次我沒有復盤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都會很難受,總覺得有什麽事情擱在心裏一樣。

這就是所謂的「習慣的力量」。

當你看到了一個知識點,把它轉化成行動,再高頻地重復它,時間一久,它就成為了你的一部份,這也是內化知識的最好的方式。

3、分享法

把你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或者教會一個人,也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比如,線上下定期舉辦一些知識分享會,站到台上,把你最近學到的東西,用演講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那在分享之前,你自然要把這個主題從上到下,從內到外,摸清了,吃透了你才能講明白,在你分享之後,可能會有人問你問題,和你討論,你還要幫他們解答,還要不斷思考, 這個過程當然就是對知識的進一步強化和訓練。

組團學習的效率,永遠比單槍匹馬高。

如果你實在沒辦法組團,那線上拉個群,也是個很不錯的方式,可以定期把自己「輸入」的知識,分享到群裏,這樣至少可以讓自己有個「輸出」的地方,還多了一個資訊輸入的渠道,那自然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如果你還會寫作,我建議你也可以嘗試著,用文章的方式,把你對一個知識的理解分享出來,這樣不僅能加深你對知識的理解,時間久了,還能幫你建立起個人品牌。

所以,學會分享和討論,用輸出倒逼輸入,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內化和運用知識的方式。

最後,當你自認為,已經熟練運用一個知識了之後,別忘了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再看一遍那本書。

這時的你,可能就會對這本書有新的理解和認知,這就是知識的閉環:輸入——輸出——輸入

所以,每天堅持看書兩個小時,在自我提升上面,肯定多少會有,但如果是真正追求效率地讀書,那就是:

1、明確知識儲備,畫出作戰地圖

2、了解讀書方式,確定作戰戰術

3、掌握內化方法,讓它為你所用

我是貓叔,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