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名言:「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
01
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所有人,其實都是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是在生活中特別在意別人看法的人,以下的內容一定對你有用,你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徹底理解所有人際關系中的痛苦到底是什麽。
用【父子倆騎驢】這個小故事來理解分析更為貼切。
一天,父子倆騎驢去趕集,路遇鄉人,鄉人說:「這頭毛驢太可憐了,父子倆同時騎一頭驢,驢多累啊!」
父親聽到後,覺得很不好意思,就從驢背上下來,讓兒子一人騎驢,自己則牽著驢走。
走了一段路之後,又遇到鄉人,鄉人說:「這兒子太不孝順了,竟然自己騎驢,讓父親牽著驢走。」
兒子聽到後,瞬間臉漲得通紅,連忙又從驢背上下來。就這樣,父子倆誰也沒有再騎驢,就一直牽著驢趕路。
又走了一段路之後,父子倆又遇到一群人對著他們指指點點,說:「這父子倆是不是傻呀!有驢不騎,非要走路。」
在生活中我們在見到一個人的時候,一般都會下意識地去作出一些評判。
這時候的評判有好也有壞,也會根據每個人的感受,認知的不同作出自己的定義。
但這些評判與定義就是真實的對方嗎?
其實並不是,很多時候你都不了解對方,甚至都不認識對方,就有可能作出一些偏頗的評判,而這些被定義的標簽是誰的,其實就是你自己的。
因為你這是在向外投射,而投射的內容有好也有壞。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去投射「壞」,因為「壞」是很多人內心不願意去承受的部份。
於是為了不想要這些壞,這些不好的品質停留在自己的身上,就會用投射的方式,將自己身上的心理行為特征轉移到他人的身上,這樣自己就不用去承受這些不好的品質了。
但這些評判其實都是你自己的信念系統,是你潛意識裏的所思所想,只是你把這些信念仍在了別人身上。
就像三毛經典的一句話:「你對我的百般註解,並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遺的你。」
所以,面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在不同人的嘴裏也都會說出不同的結論。
有的人看到了善良,有的人看到了陰謀,有的人看到坦蕩,也有的人看到了自卑,但這些評論都不會改變這個人的本身,也不會定義這個人的人生。
相反,我們卻看到了不同的人敘述出的自己的想法,而這恰恰反映的其實是自己的內心。
簡單來說就是,你是善良的,你內心投射出來的也就是善良的。而你的內心是邪惡的,那麽你在關系中投射出來的也是邪惡的。
就如曾奇峰老師說的:「你內心是怎樣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的」。
02
你和自己的關系,映照了你和他人的關系。
因為自我關系,是一切關系的基礎。
就像上述說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是好壞參半的,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但由於我們會排斥自己身上不好的品質,不肯接納它們,就會導致於自我的關系越來越分裂。
於是就會使用投射的心理機制,將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心理行為轉移到別人的身上,而這時候你眼中的世界也就會是只追逐完美的,不喜歡身上有好壞參半的自己。
因此,你和世界的關系,你和他人的關系也就會是糟糕的。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眼中的別人都是充滿惡意的,很少散發出善意就要警醒了,這其實是你與自己的關系的不和諧,是自己在追逐一個完美的自我。
譬如,你覺得誰誰誰最近胖了,但對方也並沒有覺得自己胖,也沒有胖,那這就不是對方胖了。
而是你在意「胖」的概念,擔心自己胖,映入你眼裏世界就是對方胖了,這樣你自己就不用去承受胖了這件事。
因此,我們要認識到這是自己在使用投射的心理。
而當我們能夠接受自己是好壞參半且完整的時,也就是與自我的關系建立了良好的基礎。於是此刻的你再去看世界,看他人時,也就不會出現惡意,而是會投射出更多的善意。
因為你已經接納了有好有壞且完整的自己,也就不會再把內心的壞丟給外界,你與世界和他人的關系也會變得和諧且多彩。
03
情願是完整的,也不要是完美的
很多人都會對自己有著一種完美的期待,會喜歡自身「好我」的部份,那些引以為傲的優點,會下意識去排斥「壞我」的部份,那些不被外界認可與接納的部份。
但事實上,沒有人會活的如此完美,一點點缺點都沒有,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點,而也正是這些不足的存在,讓自己活的更加真實且完整。
其實,也正因為你有著不足,你會去想要改變,修正,而在這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你也會更具創造力,人生也活的富養生命力。
但如果你真的是完美的,什麽都好沒有一絲絲的缺點,那這樣的人生也將會是永遠地原地踏步,因為你沒有任何需要去改變,修正的了。
而這樣的人生也會在自我滿足中失去原始的生命活力。
所以,心理學家榮格說:「我情願是完整的,也不情願是完美的,完整才有創造力」。
因此,我們要接納自己是一個完整的自己,只有完整才真實,才不會向外投射惡意,你和世界的關系才會愈發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