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這個問題拆解成這幾個方面來看
01. 咨詢師和朋友關系的緊密程度通常是考慮是否能做心理咨詢的因素
如果關系比較普通,聯絡不多,那麽,進行心理咨詢的風險相對比較小。但反過來,朋友關系越密切,則為朋友進行心理咨詢的隱患就越大。因為越是密切的朋友關系,在咨詢會談中要設定的界限就越多;自我設限越多,則咨詢效果就越差。
如果這種關系還涉及到「性」,那會造成重大風險。
02. 自我暴露的程度
和朋友交往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和朋友做心理咨詢風險就越高。不僅僅因為心理咨詢中各種因素,和心理動力的幹擾。
甚至咨詢師本人和朋友的關系都會因為心理咨詢的過程被破壞。
第一和第二個因素是從關系來考量。
03. 朋友心理問題的性質。
朋友的心理問題越是和人際關系有關,則給朋友做心理咨詢的風險就越高。而如果朋友的心理問題可以透過一些CBT,SFT方法解決,而且不涉及人際關系,或者說可以不從人際關系取向來解決。那麽對朋友進行心理咨詢的風險就越低。
04. 心理問題的復雜性
如果心理問題不是短期能夠解決,而需要長期深入的心理咨詢,那麽給朋友做心理咨詢的負面風險高。反之,如果心理問題比較簡單,可以透過少數幾次咨詢會談解決,那麽對朋友進行心理咨詢的風險就低。
05. 朋友的人格、認知等
如果朋友的人格中攻擊性比較高,神經質水平比較高,那麽對朋友做心理咨詢的風險就會增加。如果朋友的道德取向比較激進,或者另一面,有反社會行為特征,那麽對朋友做心理咨詢有點自尋死路的感覺。
如果朋友的認知中,對給朋友做心理咨詢心存疑慮,或者有比較多的考量,那最好不要去做心理咨詢。
第三、四、五點從朋友這一方來考察。
06. 咨詢設定
越是嚴格的咨詢設定,越強調標準的心理咨詢實踐,那麽給朋友做心理咨詢的風險就越高。同樣,嚴格的咨詢協定,知情同意等都會限制「給朋友做心理咨詢」這件事。
而另一面,心理咨詢的設定偏低,或者說給朋友做的咨詢中,心理咨詢只占到其中一個部份,其中還有其它方面的設定或咨詢,比如占星,婚姻,子女教育等。那麽給朋友做心理咨詢的風險就比較低。
07. 咨詢方法與技術
越是涉及到情感,情緒,主客體關系,自我分析,精神探索,過往生活追溯的心理咨詢,給朋友做的風險就越高。
而集中當下,偏向認知行為心理學導向的心理咨詢技術,相對來說,做心理咨詢的風險就低。
第六、七點和咨詢師有關系。
08. 現實風險
現實風險有很多要考慮的,比如,咨詢師和朋友之間共有的人際關系圈子,圈子越復雜、牽涉越多則風險越高。咨詢師的工作環境,同事或關聯人員越多,則給朋友做心理咨詢的消極因素越多。
又比如,朋友的問題是否容易找到合適的咨詢師;咨詢師對這類問題的擅長程度;當地線下咨詢的可選擇性等等。
一般來說,我們出於某種社會現實下,當你做的行為和一定的社會規範、習俗有所偏離,自然而然意味著風險的上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收益一定會上升。
09. 咨詢倫理
雖然把咨詢倫理放在最後,但作為倫理手冊中比較敏感的「雙重關系」,本身就會為給朋友做咨詢這件事情帶來負面影響,畢竟倫理手冊在某一方面相當於咨詢師的一個超我,或者「大他者」的聲音,它代表了一種權力。
而對權力的蔑視往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同時,當咨詢師在得知「咨詢倫理」的範疇之後,仍然為朋友做咨詢,其實在潛意識中,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影響在有些時候會是「實質」的。
第八、九點和整體環境有關系。
總的來說, 當咨詢師知道「咨詢倫理」不鼓勵多重關系的情況下,那需要比較仔細、謹慎的評估各種條件 。
我個人的建議:咨詢師可以使用心理學/心理咨詢的技術、知識幫助朋友,這是好事情,這是功德。但是給朋友做心理咨詢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從以上幾點評估下來風險比較高的情況。今天不出事,並不意味著明天不出事,而 一旦出事,有可能斷送職業生涯,要慎重 。
@知乎心理 @知乎情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