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何網絡上會有大量的人被帶節奏?

2023-01-15心靈

請閱讀以下資訊:

1、昨天下午,我家丟了1000塊錢。
2、昨天下午至今,我家只來過張三這一個客人。
3、張三來我家做客期間,我曾下樓買菜,期間家中無其他人。
4、張三曾因小偷小摸被司法機關處理。
5、張三最近經濟比較拮據,向我借錢但我沒給。
6、發現家中丟錢後,我曾給張三打過多個電話,一開始他拒接,後來幹脆關機了。

請問——

從以上資訊中,你得出了什麽結論?

恕我直言,如果不是刻意回避,我相信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

張三很有可能偷拿了我家的1000塊錢。

我再補充一點:以上6條內容都是鐵的事實,經得起任何人(包括執法人員)的查證。

到了這一步,只怕很多人已經認定「張三就是小偷」了。

然而,我隱瞞了兩點:

1、這兩天我兒子在家,而這小子之前曾偷拿過家裏的錢。也就是說,我家丟的那1000塊錢有一定可能是被我兒子拿去充遊戲幣了;
2、我的確給張三打過多個電話,但那些電話都是淩晨三點半打的。並且第二天上午,張三就給我回了電話。

怎麽樣,是不是覺得張三可能是「被冤枉」的?

然而,我還是隱瞞了兩點:

1、我們已經夫妻雙打拷問過兒子了,確信他這次沒拿家裏的錢;
2、張三的確給我回了電話,但當我問他「有沒有拿1000塊錢」的時候,他一直支支吾吾,最後幹脆掛斷了電話。

怎麽樣,是不是又覺得張三的嫌疑上升了?

這個遊戲還可以繼續玩下去,我可以確保每一次說的都是事實、沒有任何謊言,但我說出來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目的就是要把受眾引向我想要他們「思考」的方向;至於那些可能影響「結論」的事實,當然就選擇性隱瞞了。

並且,我這樣做還從源頭上規避了責任風險,因為我一直都只是在「提供真實資訊」,並沒有給出任何「張三偷了錢」或者「張三沒偷錢」的結論,那些「結論」都是公眾自己「思考」出來的。也就是說,即使有人被我誤導辱罵甚至毆打張三,我大概率也不需要承擔什麽責任,因為「結論」是那些人自己作出的、辱罵和毆打行為也是他們完成的,我只是「陳述事實」而已,何錯之有?

實際上,上述「文字遊戲」只是「低配版」,「進階版」的帶節奏手法還有很多:

比如,虛空類比。先講個真假難辨的故事——北宋時期曾有個叫「張三」的人,是官府通緝的慣偷。雖然來我家做客的「張三」與歷史上的張三實際上沒有任何聯系,但由於兩人名字相同,就容易給受眾帶來「現如今的張三也可能是慣偷」的印象。

再比如,制造反差。先鋪陳一段背景,說我與張三關系是如何如何好、我曾經數次幫助張三,給受眾造成「張三忘恩負義」的印象,制造容易引起憤怒、挑起情緒的反差。

再再比如,強化刻板印象。張三是A地人,而A地近期曾發生一起備受關註的惡性案件,於是就故意在介紹張三時說「張三來自A地,就是前段時間發生××大案的A地,據說張三老家離那個犯罪分子家不遠」。雖然張三來自何地與其是否拿我家的錢沒有任何必然聯系,但這樣一描述,就可能給受眾帶來「A地無好人」的印象,進而加深對張三的惡意揣測。

綜上所述,那些透過造謠傳謠在互聯網上「帶節奏」的,大多屬於垃圾級,一遇到辟謠就很難招架;真正難對付的是故意「只說一部份對其有利的事實」,讓受眾自己「下結論」。類似話術在互聯網上屢見不鮮,特別是現如今的快閱讀時代,一條短影片長則數分鐘、短則只有區區幾秒,如果創作者有意截取資訊「帶節奏」,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