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大院住著近4000位老人,物業如何跨界做養老?

2024-12-11心靈
海澱區復興路40號院是典型的「雙老」小區,樓齡老,老年人口占比近40%,就餐不方便、買菜跑太遠,不少老人都為居家養老犯愁。如何讓老人不出大院就享受到養老服務?屬地永定路街道決定鼓勵物業跨界開展大院式養老。老物業服務小區幾十年,熟悉居民情況是其先天優勢,可隔行如隔山,「物業+養老」怎樣開展起來,怎樣實作持續營運,怎樣提供居民滿意的服務,都是擺在屬地及物業面前的難題。記者實地探訪發現,經過不斷摸索、調整和完善,如今物業不僅建起社區食堂,還在小區裏開設了超市、副食站,提供家政、送醫等一系列服務,頗受老人歡迎。
現場
「三站一堂」客流不斷
12月9日記者來到復興路40號院,一進小區西門就發現路邊十分熱鬧,多位居民正聚在一家副食站的售賣視窗前,玻璃窗內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熟食。「我最愛吃這兒的醬牛肉和豬蹄,肉做得香爛入味,而且比外邊賣的還便宜。」年近80歲的王女士買完熟食,又到對面的果蔬站買了些蔥姜。果蔬站面積只有約90平方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瓜果蔬菜、蔥姜大料、油鹽醬醋、日常用品等擺得滿滿當當。記者在果蔬站停留的十幾分鐘裏,前來購物的居民絡繹不絕。店員說,老人購物還可以刷養老助殘卡,享受折扣。
副食站受居民歡迎。果蔬站與副食站的旁邊,就是小區裏的社區食堂。剛到中午11點,就有老人陸續前來就餐,還有不少老人拎著飯盒打包帶回家。記者註意到,食堂專門蒸了兩款米飯,一款偏硬有嚼勁,一款更加軟爛,每當有老人來盛飯時,工作人員就會詢問想吃哪一種。
再往小區裏走,還有一間便民站,裏邊掛著愛心助老服務內容及價格表,列出了上門理發助浴、陪同就診、入戶照料、家政保潔等40多項養老服務。
社區黨委書記劉梓婷告訴記者,這些副食站、便民站、果蔬站、社區食堂是小區裏頗受大家歡迎的「三站一堂」,社區食堂每天的就餐人數達到300多位,副食站和果蔬站的日均客流量也都有二三百人次。居民張女士說,自從「三站一堂」開起來,老人不出大院就能享受各項養老服務。「不過,提供這些服務的並不是專業養老機構。而是我們小區的老物業!」
緣起
「雙老」小區養老需求迫切
復興路40號院始建於1986年,是中國鐵建的家屬大院,也是典型的「雙老」小區。現有常住居民3188戶,約1.2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3986位,80歲以上老人539位,90歲以上老人82位。老人對居家養老的需求十分迫切。
居民李先生在大院裏住了近40年。他說,院裏的居民樓是陸陸續續建起來的,有些樓房建得早,在設計上與現在的居民樓有很大不同。「比如我家那棟樓,雖說有電梯,可電梯只在3層以上停,而且停在半層。我住在5樓,得先坐電梯到4層半,再走樓梯上半層。」年輕時他並未覺得有多大影響,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問題逐漸凸顯。「三站一堂」開設前,買菜購物得去小區外邊的超市,一來一回路上就得走二十多分鐘,夏天下雨不方便,冬天太冷不願多出門,一旦下雪路上結冰更是不敢走,很多老人養成了囤貨的習慣。這樣一來,雖然出門次數少了,拎著沈甸甸的小推車爬樓又成了難事。
就餐問題也是老人的一大困擾。劉梓婷介紹,最初為解決老人的就餐難題,社區協調物業在單位食堂裏開設了一個外賣視窗,可這只是臨時應急的辦法,無法從根本上滿足老人的用餐需求。半年前,鐵建集團進行改革,物業公司有了餐飲經營資質。屬地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解決社區養老問題的契機。
老人到社區食堂就餐。「養老服務與其他服務不同,需要與居民建立十分密切的聯系。我們設想過很多養老布局的方式,也想過聘請第三方養老機構進社區。但新的養老機構需要重新了解居民情況、與居民建立信任關系,這一點對有著上萬人口的大院來說,並不容易。而且大院是典型的老舊小區,空間有限,第三方機構如何開辟合適的經營場地也是難題。」街道民生保障辦公室科長楊明月說,鐵建物業服務大院20余年,對小區老人的情況最為熟悉,這對開展養老服務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先天優勢。於是,工作人員找到物業進行協商,希望物業能夠增加為老服務專案。今年4月,屬地與物業協商達成一致,「物業+養老」服務有了初步方向。可讓物業跨行做養老,到底該怎麽入手?
探索
物業如何「絲滑」跨界
「物業+養老」並不是一個新概念,這一跨界養老模式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均有探索。縱觀諸多「物業+養老」案例,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跨界成功,讓老人切實享受服務,同時實作自身營運可持續。復興路40號院面臨同樣的挑戰。
楊明月說,街道、社區與物業多次協商,並與居民溝通,最終決定先利用小區閑置空地建設副食站、果蔬站。可小區公共空間畢竟有限,不能承建大規模設施,其他為老服務的場地仍需在現有空間裏擠出來。為此,街道協調物業重新劃分辦公區域,壓縮部份辦公空間,騰出幾間用房建設社區食堂和便民站。「一方面能讓空間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另一方面也能為物業省下房屋租賃費用,這樣一來,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物業的經營壓力,更有余力為居民提供優惠服務。」
場地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如何實作「絲滑」跨界?屬地再次與物業協商,選出一名合適的養老服務負責人。童茜從小在院裏長大,進入物業後,又調入餐飲企業工作,有著物業與餐飲的雙重經驗。於是,街道找到她,希望由她擔任負責人,把「物業+養老」的活兒幹起來。童茜爽快地應了下來,憑著餐飲從業經驗和對小區的熟悉,她原以為開食堂、做養老並不困難。但隔行如隔山,真正起步才發現並沒想象中那樣容易。「很多東西都不懂,需要從頭學起。」童茜說,「養老服務」是一個模糊的大概念,老人具體需要什麽服務,理發助浴、陪同就醫、家政保潔……各項服務什麽價格合適,量血壓、做體檢、用藥指導……諸多專業服務專案物業暫時無法提供,需要與第三方養老機構接洽,如何篩選這些機構,如何判斷其資質,如何為老人爭取更加優惠的價格……這些都需要逐一厘清。為幫助物業實作跨行,屬地帶隊到多家優秀社區學習先進經驗,物業也聯系了諸多養老機構「貨比三家」。
「什麽都得摸索著來。就拿果蔬店來說,對從沒做過店鋪經營的物業來說,就是不小的挑戰。」童茜說,她對食堂餐飲業務熟悉,所以最初想為果蔬店與社區食堂選取同一家供貨商,以為這麽做最經濟實惠。「可實際操作發現,食堂做菜和店裏賣菜完全是兩碼事兒。」她說, 有的供貨商提供的貨品「賣相」欠佳,供餐飲食堂並無影響,放到店裏卻很難出售。有的供貨商一天只提供兩次配送,遇到需要增加的貨品就難以及時補充。「一家小小的果蔬店,供貨商連著換了四五次。」
老人在果蔬站采購。完善
將根據需求繼續最佳化細節
今年夏天,「三站一堂」在屬地與物業的逐漸摸索中開辦起來。但劉梓婷坦言,即便已經做過很多功課,開辦之初依舊遇到過很多困難,也收到過不少居民的投訴和建議。「最初我們幫著物業做調研,知道多數老人喜歡吃面食,食堂便推出了一款餛飩。可多位老人來找我們反映,說大份餛飩既多又貴,吃不完太浪費,所以我們很快進行了調整,推出了便宜的小份餛飩。」
「果蔬站也經歷了多次調整。」劉梓婷說,一開始,果蔬站的定位是售賣瓜果蔬菜,物業進了一大批新鮮的水果、葉菜,可很快就發現,店裏顧客寥寥,果蔬賣不出去,又無法長期儲存,大量果蔬都爛在店裏。劉梓婷萬分焦急。而另一邊,居民也反映,樓下好不容易開了店,大家急需的貨品卻不售賣。「做飯突然發現蔥姜蒜沒了、食鹽醬油用完了,這些最著急買。」「一些生活用品從外邊超市拎回來不方便,最好下樓就能買到。」……社區了解到居民的訴求後,立即與物業協商,果蔬店逐漸增加貨品品類,適當減少果蔬數量,增設油鹽醬醋、日常用品等。果蔬站逐漸升級為社區超市,店裏的生意隨之日漸紅火,居民生活也更加方便了。
楊明月說,屬地在政策指導、宣傳引導、居民協調上提供支持,幫助物業完善服務,如今半年過去,物業不僅成功跨行,還從「盡量不虧損」變成了「能微薄盈利」,逐漸找到為居民提供優惠服務與自身良性運轉之間的平衡。「我們還會繼續最佳化細節,把大院式養老辦得更好。」
社區食堂門口增設適老化設施。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鹿藝佳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