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咨詢與治療中的,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有什麽區別?

2021-10-14心靈

一、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是以現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為依據的臨床心理治療方法。跟其它療法相比,它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首先,它的治療過程比較明快,具有以實證研究為根基的理論基礎,療效可觀察,套用範圍廣泛。 跟精神分析療法不同,精神分析心理學是先有臨床治療和效果,然後再建立理論假說,行為療法則是先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然後再以這個原理和基礎為指南,去尋找必然存在的解決某些人的心理問題的治療方法。

譬如大家所熟知的「巴甫洛夫的狗」,經典條件反射的實驗,還有桑代克的操作條件反射,都很直觀,大家一看就明白是什麽反應,產生哪些變化。

其次,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是一個比較紮實的開放體系。 後來的行為學派的心理學們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使之不斷完善與深化,創造出許多新的治療方法。

放松療法、系統脫敏療法、沖擊療法、代幣管制法、模仿法等技術,皆屬於行為療法的範疇。它的特點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 是對個體的非適應力行為進行矯正,通常把要矯正的行為稱作靶行為,是一種系統的、操作性很強的方法。

具體操作是如何呈現的呢?我這裏舉一個虛擬的系統脫敏療法的操作例子片段,對話如下:

咨詢師:之前我們布置放松的家庭作業,你有練習過嗎?

來訪者:有,按照老師的要求,我在家裏有練習,每天做3次,每次的時間是15分鐘。

咨詢師:效果如何?

來訪者:還可以,不過效果還是不太明顯。

咨詢師:好,我們現在繼續放松,想象一個畫面,你覺得能夠有效放松的,讓你覺得舒適的環境。

來訪者:好的。(閉上眼睛),我想象現在是在海邊,只聽見海的聲音,特別靜謐,周圍沒有人,海裏面有幾條魚在遊來遊去,只聽見海風吹拂的畫面……

咨詢師:這時候,此時此刻你覺得緊張嗎?

來訪者:不緊張,覺得很舒適。

咨詢師:如果按焦慮等級評分,該評多少,還記得我們之前所劃分的焦慮等級麽?

來訪者:記得,這時候可以評1分。

咨詢師:好的,現在請閉上眼,想象一下,你和你媽媽在對話,她和你交流的樣子。

來訪者:(點頭)。

咨詢師:焦慮程度是多少?

來訪者:1分。

咨詢師:和爸爸在一起,繼續想象同父親交流的場景。

來訪者:感覺還是很害怕,是3分,覺得有些恐懼。

上述對話,是系統脫敏療法的常見實施過程,透過想象-放松的反復交替,想象與家人對話的情境中不再緊張,假如還是有不自然的地方,那麽就繼續運用這種想象、放松反復交替的辦法,然後囑咐在生活中也找機會同父母去運用,反復實踐,鞏固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來訪者表示與父母交流不再恐懼,精神狀態已大為改觀,再也不會害怕與家人會談。

這就是行為療法的大致使用過程,其它行為治療雖然跟系統脫敏過程不太相像,但是相似的地方也差不多,主要會有幾個方面:

1、了解來訪者非適應力的行為原因,搜集資料,準確把握影響的因素。

2、確定行為矯治的目標行為,把非適應力的行為找出來,然後觀察、檢查和記錄,進行練習。

3、對實施的行為改變情況給予正負強化。比如來訪者做的過程裏完成度很高,咨詢師會表揚、獎勵來訪者,給予支持,進行正強化,同時根據來訪者轉變情況,適時調整咨詢和治療方案。

在咨詢過程中,行為療法的方式在於「行為」,會談的過程作為輔助,有可靠的治療方法以及步驟,便於觀察和控制,也容易感覺得到變化,這是與其它咨詢方法不同的地方。

二、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的產生,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其領域的代表人物是貝克和艾利斯。隨著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目前認知療法已成熟完善很多,實際運用也有較大突破。

認知療法非常重視研究來訪者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所謂不良認知,主要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信念或者先發,往往這些認知會導致情緒和行為產生問題,咨詢的目的就在於矯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從而使來訪者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改變。

常見的認知療法的代表性理論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ABCDE理論,這是最常見的。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事件)

B :Beliefs(個體對誘發事件的評價、解釋、看法)

C :Consequences(個體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D :Disputing(同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辯論)

E :Effects(透過疏導以後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為)

如果咨詢師在咨詢裏采用這個技術,那麽一般會在調整過程中對來訪者的認知和過程進行調整,通常會根據來訪者的實際情況,發放表格,然後讓來訪者去進行面對。

認知療法的特點,跟前面的行為療法相比,就是具有結構性,不管是治療的哪種心理問題,咨詢師都會在咨詢中堅持固有的結構,這種結構通常會以 搜集資訊-分析-疏導-家庭作業-作業反饋 的形式來進行開展。

在確定咨詢目標框架以後,後期的咨詢步驟都會用這些方法來進行,如果沒有解決,就會在咨詢中重復,直到達到目標以後,再變換咨詢內容,這裏面比較直觀的是家庭作業的形式,家庭作業是認知療法必不可少的一部份,家庭作業完成得越好,那麽咨詢的效果就會比較好。

家庭作業的具體內容和模式不是固定的,表格不是千篇一律,根據來訪者不同的特點,還有調整的內容,咨詢師需要不停地改變家庭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也會有千變萬化的設計。

咨詢中,咨詢師與來訪者常見的會是分析、認知當中的交流與溝通。這裏我再舉一個虛擬的例子:

咨詢師:你在與妻子的溝通中感到不安、焦慮,當時你主要是在想什麽內容?

來訪者:有點復雜,我有點不太清楚自己想的是什麽。

咨詢師:具體是怎樣的呢?

來訪者:我覺得她總是會批評我,指責我做的東西不好,比如家裏的衣服亂放,她就要罵我了。

咨詢師:就是說,你在遇到妻子罵你的時候,想的可能是你的東西沒有放好,她會指責你,所以你會覺得不安、焦慮,是這樣吧?

來訪者:是的。我就在想,如果我沒有放好衣服,她肯定會發火的,覺得我很懶,不關心體諒她,她會覺得我對她不好。

咨詢師:你之前說你有整理好衣服的,有按照她的要求做好自己的生活,但是現在她還會指責你,跟你所說的不太一樣。

來訪者:嗯,除了衣服之外,洗碗、做家務之類的,她也要求我做,對我的要求很高。

為了有效咨詢,咨詢師會在會談裏面問一些關鍵的話,同時對一些內容進行反饋,也就是幫助來訪者認清自己的思維是不是合理的,有效的,檢查一下此時的思維對情緒、行為有沒有影響。如果有不良影響,那麽就要去糾正它,直到來訪者不再感到不適為止。

三、認知行為療法

阿倫·貝克最初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處這種心理治療形式的時候,是將其命名為認知療法的。在治療過程中,發現行為療法的部份特點也比較適用,針對抑郁癥的治療具有很好的療效。於是貝克設計了一套結構化、著眼於抑郁癥的心理治療方法,用以解決當前的問題並矯正功能不良的想法和行為。

從這個時候開始,認知療法很多時候在公開場合下就被「認知行為療法」所代替了。

後面大家熟知的各種療法,CBT、DBT、ACT等各種技術,實際上是其發展的形式,最初是來自於貝克的模型,所有認知療法的形式和框架都有參照前面技術的過程不斷完善。

一開始的時候,治療的技術還是有很多局限性,不管是行為療法還是認知療法,都有缺陷,為了改善治療的效果,認知行為療法融合了許多領域的技術和理論,慢慢形成的一個體系。

在講認知行為療法的時候,不要把CBT等同於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的體系是很龐大的,也絕非CBT、ACT、REBT、DBT這些符號這麽簡單,裏面的形式千差萬別,即使是認知行為療法的咨詢師或者治療師,也有自己的特長。

譬如一個咨詢師說他擅長CBT,但是他不一定擅長DBT,DBT裏面的核心技術和理念,他有可能完全不了解。同樣的,也不一定擅長ACT,對於正念等技術的使用也不熟悉。只有咨詢師系統學過了這些技術,並把這些技術運用在工作中,靈活和熟練掌握了,才能說明這個咨詢師是掌握了這個技巧的,否則也很難說他真正理解這個療法。

在不同的療法技術背後,操作形式和過程千差萬別,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工作流程和內容皆有不同。

至於認知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認為是相等的嗎?非公開不嚴謹的場合,可以這麽說,但如果到學術研究和討論的地步,還是有很大的差異,需要分開來進行說明。

我個人覺得,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系,認知行為療法是行為療法、認知療法發展的過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的理論和體系。

在現實工作中,其實沒有摳得那麽細,咨詢師對於使用哪種技術,往往是取決於來訪者的問題和內容來進行調整,療法之間也有整合的過程,比如CBT技術操作裏面,也可以使用正念,跟ACT技術裏面使用正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來訪者覺得哪種技術對它幫助大,咨詢師就可以用哪種技術,要是覺得不合適,就可以調整。而且,認知行為的技術有很多,具體形式和操作也很復雜,每個咨詢師都有自己擅長的技術,用自己所熟悉的技術就可以,也不需要學雜,專精於幾項,足以套用很多咨詢工作。

技術招式是表面,真正做好咨詢,還是共情、真誠、熱情等咨詢態度,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才是咨詢工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