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路虎女司機逆行插隊打人」事件,隨著警方不斷公開和回應資訊,案情越來越清晰,但輿論熱度卻並未隨之迅速下降。
經調查,肇事者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警方依法對其並處行政拘留10日,罰款1000元。有媒體報道,肇事者還因逆行,被處罰200元並扣3分。就對肇事方「家中拘留」的謠言,警方也透過媒體及時進行辟謠。應該說,當地警方的處置是及時的,就案件目前的進展來看,也是依法依規的。
網絡輿論依然有質疑,背後的原因是復雜的。決定案件最終定性的受害者傷情鑒定結果尚未公布;肇事者「不具有公職身份」已經澄清,但「為何如此跋扈」的問題仍未得到解答;雖然警方已對肇事者依法處置,但肇事者並未向受害者道歉並作出賠償,案件還未畫上句號。同時,在這個案件中,肇事者逆行、插隊、打人、出言不遜,與受害者作為退伍軍人的顧全大局,不在客人、特別是孩子面前動手,形成了鮮明對比,恰好打在人們的「情緒點」上。這體現了中國社會對公序良俗的主流看法,也是對公平正義的集體追求和樸素期待,當然會引發無數網民的關註和討論。
與此同時,在事實尚未厘清時,公眾追求公平正義的樸素情感往往容易被「盯上」。在很多輿論熱點事件中,「流量」是事件熱度維持高位的助燃劑。在自媒體時代,吸引註意力、獲取流量,成為一些個體或組織透過吸引和利用網絡流量來獲取經濟利益的經營手段。吸引流量可以成為合法廣告推廣、觀點呈現的利器,也可能成為不法分子透過誇大宣傳、造假造謠、抹黑攻擊、煽動對立、拉踩引戰等方式牟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特別是在網絡輿情爆發或者熱點網絡事件發酵時,不管是非真假、對錯黑白,蹭流量、拉關註、漲粉絲,並實作經濟利益的變現,已經成為許多網絡賬號,甚至網絡推手、網絡水軍的第一反應。因此公眾尤其需要仔細甄別,嗓門高的不一定是真理,關註多的不一定是事實。
自媒體時代復雜的網絡生態,給輿論關註的事件的執法帶來新的挑戰。在類似於青島「路虎女司機逆行插隊打人」案件中,不僅考驗執法部門的執法專業能力和法治素養,還考驗執法部門甚至整個地方的公共關系能力和網絡素養。當地公安機關依法依規處置案件,讓人民群眾看到了關鍵時刻的法律力量,走出了重要一步。
面臨當前的輿論環境,對這類案件的處置,不能僅僅停留於一板一眼的「依法辦事」,還需要照顧到普通民眾因受到暴力違法行為沖擊而產生的種種社會心理,透過更加專業的法律處置和輿情處置,撫慰他們的心理焦慮。隨著案件深入調查,公安機關應依法及時釋放更多的案情資訊,當地宣傳和新聞部門也應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增信釋疑。讓可靠的資訊及時充分地釋放出來,讓權威的聲音及時穩定住輿論場,荒誕不經的「陰謀論」就會無所遁形,「黑流量」也將難以得逞。(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