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共情是一種什麽能力?

2019-11-21心靈

太長不看版:

共情,是仔細窺探對方內心,接納並認同對方的一切情緒,包括極端的負面情緒的能力;

是堅守彼此行為邊界,而非全盤接受所有要求的能力;

是20%的情緒與80%的認知,

是關心對方的回答、好奇對方的想法,理解並接納對方的感受的能力。

共情,是認可所有情緒都是對的,即使想要淪陷一切

學堂君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個咨詢案例:

一位女士的丈夫因為一場意外喪失了雙腿功能,因此這位女士要一個人照顧三個孩子和病榻上的丈夫。在丈夫病情惡化之際,她的憤怒達到了極點,向咨詢師說道:「要是我有駕照,我真想開車撞進XX,大家同歸於盡,一了百了」。

如果你是這位女士的朋友,或是這位咨詢師,你會如何回應她呢?

「我明白你的心情,但你要為孩子想想啊」
「我明白你的心情,但是你丈夫該多內疚啊」
「不需要駕照啊,直接撞就是了,沒有駕照也可以」

一位心理咨詢師選擇了第三個回答:

「不需要駕照啊,直接撞就是了,沒有駕照也可以」。

(圖源網絡,侵刪)

也許你會好奇,這樣回答不是火上澆油嗎?

不。

真正為她的憤怒火上澆油的,是不把她表現出來的憤怒當一回事。

「聽我(咨詢師)說完「不需要駕照」,她先是一楞,看了我一眼,突然笑出聲來。接下來雖然她還在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憤怒,不過已經懂得抽離憤怒的情緒了,像是把自己的憤怒放在眼前,看著這團憤怒進行描述一樣。」

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有機會像做ppt匯報那樣,結構化地梳理並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情緒感受。我們容易憤怒地說出傷人的話,容易委屈地言不由衷,容易害羞地吞吞吐吐..……畢竟,那些實際的、有策略的、有效率的語言往往是用來提高社會協作的有效性,而不是為了幫助我們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一旦試圖用高效的社會語言來表達自我時,就會像原本奔馳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忽然駛入砂石路一樣,怎麽都感覺不舒服。

而作為傾聽者,我們首先可以做的,正是仔細窺探、撫摸對方的內心感受,直到我們看到每個人的立體性和其情緒的鮮活,直到我們認可:你的情緒永遠是對的, 即使是想淪陷一切,那種心情也是對的。

這,就是共情的能力。

(圖源網絡,侵刪)

無論我們是失望、悲傷、絕望還是無助……當負面情緒被人認同和接納時,負面情緒才有可能煙消雲散,我們才能從情緒中脫身。

是的,所有的情緒都是 「對」 的。

但行為不一定。

共情,是堅守彼此的行為邊界,而非接受所有要求

還有一位母親和兒子的故事:

一位母親發現自己高三的孩子正在抽煙,她想制止孩子,又覺得保持和孩子的溝通最重要,於是決定放寬心態看這件事情。她和孩子說: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你爸爸說他在你這個年紀也這樣,但如果你在學校抽煙被抓到,會對你有影響,所以我希望你只是在家抽煙。」

(學堂君內心OS:多麽溫柔的一位母親)

一段時間後,孩子說自己不容易買到煙,問母親是否可以替他購買。

(學堂君內心OS:這熊孩子怎麽得寸進尺!)

這位母親雖然不太情願,但話說在了前面,也只好偶爾給兒子買煙。但她開始擔心,如果這樣下去,孩子會不會要求她連朋友的煙也一起買,於是又不免開始懷疑自己做的對不對...

學堂君讀到這裏,正為這位母親憤憤不平時,看到作者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共情中的傾聽者,要守護好自己的邊界。

共情,並不代表要接受所有要求。

(圖源網絡,侵刪)


為想抽煙的兒子跑腿買煙,這個行為並非共情,不責備孩子想抽煙的心才是共情。

我們共情的物件,應該是對方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隨意地接受TA的行為和價值判斷。如果無法分清兩者的區別,我們作為傾聽者的界限就會受到侵犯,原本打算實踐的共情也會失去方向。

咨詢師給了這位母親這樣的反饋:「您只要不責備孩子想抽煙的心,理解這樣的想法,那麽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感受到母親完全的信賴和理解,母親扮演的角色到這裏就足夠了。孩子是否能解決買煙的問題,是否能應對因為抽煙被學校處罰的風險, 這些都是孩子要在自己的界限內決定的事。

母親擔心:「如果孩子反問,不是媽媽說抽煙沒關系的嗎?我是未成年人,又不能買煙,那叫我怎麽辦,我真的會啞口無言。」

咨詢師回道:母親不反對抽煙不等於需要連煙都買好。「媽媽完全理解你想抽煙的心,但是學校和社會對未成年人有一定的約束和規範,媽媽既不能改變什麽,也幫不上忙,而且媽媽不想連煙都幫你買好,那是你要自己解決的事。」

上面這個故事中的母親便陷入了一個共情的常見誤區:當我帶著關切去溝通時, 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要附和對方的一切 。但這樣的附和並不一定能帶來好的溝通體驗和結果。

無論是親子,還是伴侶,朋友,「犧牲」這種美德,有時反倒會輕易地,無聲地破壞人與人之間的界限,為一些兩難的悲劇埋下伏筆。

你有你的情緒,但我也有我的。

「看到對方難受而伸出援手卻無法保護自己的狀態,就像不會遊泳的人看見落水者,急著跳進水裏救人一樣,兩個人都將面對悲慘的下場。」
(圖源網絡,侵刪)

共情:20%的情緒、80%的認知

學堂君原本對共情的樸素理解是:共情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

但似乎不完全是這樣——

「溝通時,情緒上的共情只需要占20%,剩下的80%應該留給認知上的共情,這樣我們才能聚焦最核心的問題。」

也就是說, 共情不僅是進入感受相同的情緒狀態,更是願意理解、接納對方可能有那樣的情緒或感受的一種態度和認知 。例如,雖然我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知道你現在難過得就像XXXX。

(圖源網絡,侵刪)

因此,我們也不必為了強求共情而擔心說什麽才好,完美的表達並不存在。真正重要的是 關心對方的回答,好奇TA的想法 ,這種態度勝於一切。

互動:你認為共情是什麽?你有過成功共情他人的難忘經歷嗎?

作者:大千

編輯: @Giocandaa

歡迎關註心理學科普平台@京師心理大學堂,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出品,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任何形式的轉載請知乎私信聯系。

參考書目

鄭惠信. 2022-06. 你是對的. 北京: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