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不幸的童年,真的需要用一生來治愈麽?

2019-11-21心靈

童年經歷越痛苦的人,長大後談戀愛就會越痛苦。因為他們內心的創傷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那他們長大後,在進入一段親密關系時,就會不自覺把自己內在的關系模式投射到外部關系上,且越重要的關系,他們投射得就越厲害。

以下這三種跡象,都說明一個人有嚴重的童年創傷。

首先第一個,一談戀愛就患得患失,凡事總喜歡往最壞處想,不僅想得多,還特別悲觀,精神緊繃,我們管這種叫做災難化思維。

就比如,可能對方只是有事,晚回了你訊息,你就覺得他是在跟別人聊天,或者他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你就會不自覺地聯想更多,覺得他是不是不愛自己了,是不是變心了,不自覺誇大對方的任何負面行為和事件。

而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思維,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痛苦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認可。

比如說他小時候可能遭遇過一些創傷性的事件,想把這些事和父母溝通,但父母得知這個事情後,非但沒有表達理解,甚至還反過來責怪孩子遇事不小心,那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配得到認可的。

於是為了減少自己受傷的可能,保護自己,他們就會習慣性地預知創傷和感知危險,本質上這是他們在童年時期習得的一種內心防禦機制。

其次第二個,喜歡猜測身邊的人想法,並刻意去迎合、討好別人。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的形成,大概率是因為他們的養育者是一個「易碎的客體」,一旦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他們的父母就會馬上情緒崩潰,這就導致他們習慣了從小看人臉色行事。

就比如,一個孩子對爸爸說:「爸爸,菜很鹹,下次可以少放點鹽嗎?」一個內在擁有「結實的客體」的父親,就會感受一下是不是真的鹽放多了,如果是真的,他會欣然接受。

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安全,他的大腦就會建立「我是被允許表達不同意見的」這樣的神經元,等他成年之後,他就更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更懂得拒絕,在人際交往中也會更加自信,積極,情緒穩定並且不怕面對沖突。

而如果是一個內在屬於「易碎的客體」的父親,可能會直接把碗摔在地上,暴怒沖孩子吼:「不愛吃別吃!」那這個孩子就會一瞬間會楞住,接下來,他會體會到父親巨大的痛苦,並把這種痛苦歸因到自己身上,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於是之後,他再也不會對父親表達一絲絲的忤逆,他會把自己馴化成一個「討好型人格」。

最後第三個,在關系裏極度慕強和厭蠢,喜歡挑剔對方的失誤和缺點,而很少看到對方的優點和付出。

比如對方可能只是反應遲鈍了一下,或者不小心做了一件錯事,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從內心深處感到煩躁和憤怒,沒有耐心。這可能就是因為你從小遭遇過來自高自戀父母的情感虐待,得到的批評指責遠遠多於鼓勵和誇獎。

比如你小時候數學題沒有做對,或者考試考砸了,你父母反饋給你的可能是冷漠、失望和指責,哪怕你已經很努力了,你的父母也只會視而不見。甚至在他們眼裏,你是不被允許有不好的表現的,任何錯誤都會引來責罵,哪怕是不能馬上學會什麽東西,也會被嫌棄。

那這就會導致你對自身的「弱」難以容忍,你覺得只有自己看起來足夠聰明、足夠精明才能得到父母更多的愛和認可,長此以往,你就會逐漸把對愛的渴望,轉變為對智力、認可的渴望,開始產生強烈的智力吸引和厭蠢。

於是長大後,當你看到伴侶做錯事時,就仿佛看到了小時候那個弱小的自己,立刻激起了你的憤怒和焦躁,而這一切恰恰就是你童年時每次想不明白數學題時,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虐待的重演。

正如有句話說的:「我們對他人的挑剔,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不安」,我們不允許他人出現的那個部份,很有可能也是我們曾經不被溫柔對待的部份。

明白嗎?很多時候,其實你在關系裏所表現出來的擰巴、分裂,歸根結底是因為你的童年創傷沒有得到修復,甚至你都沒有重新看到自己的童年,那你的人生就會不斷陷入重復。

所以為什麽要了解原生家庭和創傷?這並不是為了方便我們指責和甩鍋,而是為了讓我們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裏習到的錯誤的部份,改善糾正,然後重新過好我們新的人生。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