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心理咨詢如何將首單轉化為長程咨詢?

2020-03-07心靈

(目瞪口呆.jpg)第一反應是,為什麽需要這樣做呢?這就好像在問怎麽才可以讓每個門診病人轉化為長期住院,怎麽讓第一次帶心愛的寵物來看病的人,未來每周都需要帶它來看病一樣。(作為鏟屎官,在貓咪生病的時候也看了很多方法論,才知道某些醫院是怎麽讓寵物簡單感冒或小毛小病一直好不透,需要一直回診的~)醫生的小金庫強壯了,行業信任度倒是有可能這麽被做壞掉的。

  1. 台灣新竹生命線員工協助中心(2001年起運作至今,台灣第一個本土EAP服務單位)的EAP服務,平均 1.7次 結案,之後會有個案管理師追蹤。
  2. 台灣的高校心理咨詢中心,通常以 6 次為一輪咨詢的上限。也就是說,大部份高校學生的咨詢會在 6 次以內結束。若需延長,要送出申請說明原因,並且仍 以增加 6 次為上限

盡管以上兩種咨詢都是 完全免費 的,或包含在學費學生權益內,或由公司買單,因此排除了可能是最大宗原因的 「金錢有限」 ,但是仍然以短程或超短程咨詢為主。為什麽?

  1. 個案願意花在這上面的耐心與時間有限。 (不要說投資什麽都不如投資自己了,投資自己、自我關懷也有很多種方式呀XD…… )
  2. 資源有限(每天可能冒出有更迫切需要的個案,沒辦法留在咨詢室一直一直一直談下去)。
  3. 如經評估當事人需長程咨詢,會轉給心理咨詢合作單位而不由EAP中心提供服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倘若是家暴性侵兒虐等成人/家庭輔導案,即便這些案子往往由資深心理咨詢師接下治療任務,社工等跨系統與之合作,也時常需要幾個月或以年為計的努力,才能起到效果。

私以為,如果是在跟督導討論過後,認為當事人的問題確實需要透過長程咨詢來解決,那麽,在這樣的情況下,反思「我如何能夠讓自己的首單做得更好?」或許討論的空間還比較大一些……

另一種情況是,你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是「目前的評估與工作方向基本是對的,在第一階段你也與個案建立了較好的關系,只是自己的處遇能力還不如純熟心理師之細膩、果斷、流暢、堅定,因此起效和進展相對比較緩慢「,那麽,同樣在督導的監督下,與個案開放地討論咨詢效果目前進展如何,ta認為咨詢歷程中你做得好、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都是提供一個機會讓個案可以思考ta從這段咨詢裏收獲了什麽,相比付出的,是否是ta所要的。

BTW,瞄了一眼答題,有好多的答主似乎都對提問感到憤怒,提出倫理為重的觀點。我猜這種憤怒也許是設身處地理解著來訪者坐進咨詢室的心情而引燃的。當一個人用盡渾身解數卻屢屢受挫碰壁,ta不再能夠忍受情況繼續變糟,決意來到一個陌生人面前,勇敢地攤開、面對這些議題帶來沖擊情緒、無力感、關系激蕩,開始傾訴和求助時,ta通常是非常希望自己可以盡量快地好起來的,可以更有內外在資源與方向去應對這一問題,或是,學著如何穩居在安定身心的範圍內。

如果提問者是咨詢師,面對這樣的求助者,想要盡量讓「每一個」來訪者都變成長程個案,那麽的確是挺「不與來訪者同步」,也「不以當事人福祉為先」的。事實上,對大部份來訪者來說,除非他們有意願要投入長期的時間與對應的金錢,不然咨詢師如何努力,也不太可能會實作這一偉大目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