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被投射和承載了很多他人的東西。從開始的理想化到後來的妖魔化,從小事到大事。其實大眾關心的是,你自己到底能不能搞好自己的事情,這背後有一個安全感邏輯:如果咨詢師自己都不幸福或者家庭破裂,怎麽能讓訪客好呢?
心理咨詢從業者大致是分兩大類:
1、 第一類是療愈他人,自己不成長。 這往往與咨詢技術有關,比如認知行為療法,就是指導他人做幹預的,這觸及不到自己(或者觸及較少較慢)。解決問題為主,這和醫生有點像。一個名醫可能治療了很多病人,自己個人生活是另一回事。大家完全不需要太擔心。
2、 第二類是療愈他人,自己同時成長。 比如心理動力學技術、人本療法技術,這都需要以自身作為載體去參與其中,帶動或者互動訪客成長,這個時候自身的變化、療愈會直接影響咨訪效果。
咨詢師首先是作為真實的人去工作,但要做到這個真實非常不容易。不自覺的就會戴上各種面具、防禦、角色,這需要咨詢師自身的成長。
總體上來說,咨詢師都是一生在成長的。 這個行業因為見到了太多的人性和人背後的艱難不易,更容易觸動自己反身。就像我們熟悉的各個學派創始人,開始他們生活可能很不幸、自身也有很多困擾,後來他們不斷修通自己老年基本都是一代宗師的那樣風範。榮格、基利因、、、、
我遇見不少位從事臨床多年的咨詢師,國內的、國外的都有,基本上他們都是很有人格魅力、對人的通達,氣場越來越好。這是這個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的。
其他的行業,要想成功,盡量還是用腦不用心的,為了達到高效率。
但是心理咨詢這個行業,要用腦更要用心。用心就要梳理情理自己的情結和投射,這樣才會越來越純凈、純粹,更容易看到訪客的點。就像鏡子,鏡子蒙上太多灰塵和變形,是不能給與訪客準確的畫像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
之前認識一個心理咨詢師,離婚。周邊也有一些心理從業者覺得自己婚姻不幸福,或者孩子教育不好。是不是學了心理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1、這個問題是普遍和共性問題, 在當代社會環境,心理咨詢師可以替換為任何一個職業,比如:之前認識一個「XXX」,離婚。。。。這也都很講得通。共性問題。
2、 其次,婚姻幸福與否取決於兩個人,不取決於咨詢師一個人。 兩人的匹配、人格成熟度、三觀、經濟基礎。。。都會影響婚姻品質。咨詢師能幫助別人,但是一般是幫不了自己家人的,所以在婚姻家庭中,咨詢師就像平常的人一樣會感到無力。
可能痛苦更多:很多人是懵懂不知,所以痛苦不強烈,但是咨詢師如果看透了對方,也熟知對方和自己的差異,還要承受,這就會痛苦疊加,這也是咨詢師離婚的原因之一;
從另一個角度上,咨詢師更多的開始個人成長和為自己負責、可能就會跳出社會習俗和集體文化的束縛,更追求個人生活品質,也會發現自己以前選擇有問題從而導致離婚。
3、孩子教育和養育 ,我所見到的大部份咨詢師的孩子都養育的更好,更加勇敢、自由和不壓抑。
4、 咨詢師這個群 體因為入行門檻低,專業訓練不足,很多個人問題的人也加入,所以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和差異,所以看到有部份個別現象,也是很正常的。所有的行業都一樣。需要鑒別和自己去區分。
5、學了心理學,如果只是學 ,不用在自身身上,而是去分析別人、只是賣弄知識,這是很難改變自己的,只是在維護自己的自戀;如果踏踏實實練習技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懷有一顆虔誠和懺悔的內覺去審視自己,更容易改變自己和改變性格,命運。
世間最美是暗夜中的星辰和對自己內心的真實。
這需要勇氣、智慧、和方法(心理學)。
關註我 @田凱 ,心理咨詢12年,為你分享更多業內知識和行業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