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將過去。
這是提振之年、叠代之年、裂變之年、抽象之年。
看國外,杜林普再次上台、馬斯克忙著「夾筷子」、巴黎奧運隨性松弛、巴以沖突不斷、伊朗總統墜機、日元貶值、西班牙水災……
看國內,「一攬子增量政策」提振經濟、「144小時過境免簽」廣納賓客、00後奧運健兒驚艷巴黎、【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球、北京中軸線成功申遺、2025年多放2天假、微短劇占領小屏……
今年,阿勒泰成為打工「牛馬」的「精神原鄉」,新西南成為中國最好耍的地方,年輕人奔向C城尋找生活的第三種可能,飄一代、飄二代紛紛跑到縣城成為「縣飄」,人們在平替、貴替、優替之間尋找極致的性價比。「生活可以被平替,但人生不能。」
今年,人人都在忙著轉換新賽道,尋找新姿勢再次起跑。有人熱衷於預制人生、山姆代購、寵物代遛,有人熱衷於開「街裏cat」店、搞義烏批發、玩身心靈療愈,有人熱衷於爆改妝容、和紙片人約會、打造離職博主IP。
今年,無論你是淡人還是濃人、天命人還是打工人、霸道總裁還是保潔阿姨,先別管班不班味、延不延遲退休,騎上你充滿passion的小電驢,「種完麥子,就往南走」,哼著神麴【新造的人】,先去趟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嘗嘗吉林「鍋包又」、鐵嶺火勺、天水麻辣燙,看一看應縣木塔、林芝桃花,最後去趟上海,看看長滿了「寶總」的黃河路,水靈靈的你,最好是帶上8個瑞士卷,進電影院看一次【好東西】……
【新周刊】「2024中國年度新銳榜」如約而來,盤點年度風雲,為這一年的中國立榜,測量時代的體溫。這是【新周刊】第24次釋出「中國年度新銳榜」,年度新銳榜單是我們的價值觀和風向標,也為公眾提供判斷和心得;同時釋出的「新勢力榜」,是為了發現中國新銳力量;「最佳化生活貢獻榜」,旨在褒獎中國美好生活供應商。
2024年12月20日,「2024中國年度新銳榜」將在北京新銳登場。2024年的榮譽屬於他們,2025年的希望屬於每個人。
增量政策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努力提振資本市場,並首次明確提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這被視為對此前中國三大金融部門降息、降準、降首付等寬松新政的「官宣背書」。
一系列重磅利好政策推動股市暴漲,A股重返3000點,截至9月26日收盤,滬指上漲3.61%,深指上漲4.44%,創業板指數上漲4.42%。
而就在國慶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釋出會上介紹了「一攬子增量政策」的五個方面,即加大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幫扶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提振資本市場。
與「存量政策」相對應,「增量政策」就是做加法,既增強政策力度,也逐步增加更多創新性舉措。具體而言,大部份中國家庭中占據70%資產的房產,其相關政策無疑最受關註。
10月1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四大中央部門打出一套「組合拳」:提出「四個取消」——取消限購,取消限售,取消限價,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標準;「四個降低」——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降低住房貸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貸款利率,降低「賣舊買新」換購住房稅費負擔;「兩個增加」——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年底前將白名單專案的信貸規模增加到4萬億元。
期待房價像股市般觸底反彈並不現實,畢竟過去幾年的房市最多只能算處於相對低位。就像「止跌回穩」這一說法所示,新一輪政策的目標並非再次制造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消化庫存、維持房價穩定才是第一要義。無論是樓市還是股市,真正能夠持久的永遠不是「牛市」的瘋狂,而是信心與冷靜。(文/陳敏)
延遲退休
2024年9月10日—13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透過了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明確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策部署,適應中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充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決定從2025年1月1日起,同步啟動延遲男、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用15年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60周歲延遲至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從原50周歲、55周歲分別延遲至55周歲、58周歲。
決定同時明確,職工達到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時,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但提前時間最長不超過3年,且退休年齡不得低於原法定退休年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介紹,7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勞動者需求日趨多元,對法定退休年齡進行調整主要出於三方面考慮。
一是有助於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40歲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8.6歲,且新增勞動力參加工作的起始年齡普遍後移。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可以更好地釋放人力資源紅利。
二是有助於增加勞動力有效供給。王曉萍介紹,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且未來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進一步降低,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能夠減緩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趨勢,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三是有助於滿足勞動者工作生活安排的多樣化需要。王曉萍稱,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條件的不斷改善,勞動者對退休時間的早晚有不同的訴求,希望有一些彈性、多一些選擇, 現行的退休年齡政策有必要相應作出調整。
同時,王曉萍表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立足中國發展實際,充分考慮社會關切,體現自願、彈性的原則,采取漸進的方式。(文/簡墨)
巴黎奧運會
2017年9月13日,杜文·巴哈宣布2024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是巴黎,這使得巴黎成為繼倫敦後世界上第二個至少舉辦了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城市,也是繼1924年巴黎奧運會百年之後,再次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當地時間2024年7月26日,巴黎奧運會盛大開幕,開幕式在著名的法國地標塞納河上舉行。本屆奧運會延續了巴黎一貫的浪漫主義,被媒體認為是史上最為大膽、優雅、有趣的奧運會。
女性主義也在本屆奧運會上得到了最全面的展示。開幕式中,十座女性鍍金雕像緩緩升起,分別代表了十位在法國各個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女性。本屆奧運會的會徽由金牌、奧運聖火和作為法國國家象征的瑪麗安娜共同組成;此外,「松弛感」更成為本屆奧運會的關鍵詞,從開幕式到閉幕式,法國人自由慵懶的個性彰顯無遺。
這屆奧運會創造了多個首次——歷史上首次不在體育場內舉辦開幕式,運動員乘船入場;首次男女運動員比例完全平等,男女運動員各有5250名;首次不設定主場館;首次設立「碳預算」;首次允許男性參加韻律泳比賽;首次使用鐵作為奧運金牌的主材質;奧運村餐廳的素食餐比例首次過半;首次使用紫色跑道;首次與殘奧會共用會徽……
此外,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獲得了40金27銀24銅總計91枚獎牌,其中有22枚金牌來自中國00後奧運健兒。他們在小眾專案上同樣表現優異:18歲的鄧雅文在自由式小輪車專案奪得金牌,15歲的楊思琪創下中國隊在奧運沖浪專案上的最好成績,14歲的崔宸曦在女子滑板街式決賽中奪得第四名……巴黎奧運會在中國掀起了一股運動熱潮,全民健身、全民運動已經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了萬千國人的日常生活。(文/宋爽)
144小時過境免簽
今年,「China Travel」徹底火遍全球。
外國遊客在中國各地旅行,除了遊玩當地知名景點,還迅速打入了當地公園及其相親角、海底撈、旅拍換裝店等,一時間,城市的角角落落都長出了背著大包的「老外」。
這一火爆現象的背後,離不開一個關鍵詞——「中國144小時過境免簽」。這是中國為進一步便利外國人來華而實施的一項簽證政策,該政策允許來自特定國家的旅客在中國過境時,無須申請簽證即可停留144小時。
政策實施後,入境遊客數量顯著增加。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達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免簽入境外國人達854.2萬人次,占比52%,同比增長190.1%。
因為有144小時的停留時間限制,不少外國人也體驗了一把「特種兵式旅行」。抱著對陌生國家的諸多隱憂來到中國的「144小時特種兵」們,沒想到吃不夠、玩不夠竟成為他們最大的問題。不少人甚至透過去鄰近國家待滿24小時再返回中國的形式,來滿足自己被徹底激發的旺盛的探索欲。
「China Travel」在海外影片網站也一度成為熱門話題,舉著相機準備分享自己奇特經歷的海外旅行博主,帶來了「億點點」震撼:智能的支付方式、便捷的出行交通,連看似再普通不過的連鎖酒店,靠智能家居也能引來一連串「amazing」。
不少外國旅行博主舍棄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轉而來到三四線城市旅行。他們用鏡頭記錄的內容足以打破長久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也由此引來了人們對中國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的一系列感嘆和討論。
總的來說,「city不city啊」的靈魂發問,來了就知道答案。(文/曾寶氣)
阿勒泰
如果選一個地方代表2024年打工人的「精神原鄉」,那一定是阿勒泰。
今年5月,由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改編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上線,雖然僅有8集,但豆瓣評分從開分時的8.5分一路漲至8.9分。同月,【新周刊】推出雜誌專題【只有阿勒泰知道】,讓這個遙遠的秘境線上上、線下都火了一把。
阿勒泰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可可托海國際滑雪度假區更成為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斬獲2024年冬博會「年度熱門冬季旅遊目的地Top10」獎項,成為國內滑雪場的天花板。數據顯示,光在今年上半年,阿勒泰地區就接待遊客1846.64萬人次,同比增長30.25%,實作旅遊收入163.41億元。
在蒙古語中,「阿勒泰」意為「黃金」「金子」。這個地處新疆北部,與俄羅斯、哈薩克、蒙古三國接壤的寶藏旅遊地,因「阿爾泰山七十二條溝,溝溝有黃金」之說而得名,而且無論走到哪裏,仿佛都會遇見陽光下的金色雪山和毛發閃爍著光芒的小羊羔。
阿勒泰,也是輕盈生活態度的一種意象。在劇中,開小賣部的張鳳俠和女兒李文秀之間有一場經典對話。女兒問媽媽:「我雖然笨手笨腳,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吧?」媽媽不同意她,說道:「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就這麽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
在我們的生命長河中,一定有過和李文秀相似的心境,憧憬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質疑自身的渺小,最後發現通往理想生活的小徑,就在從未著意的腳下。這就像李娟在書中所寫:「走在街上,無數種生活的可能性紛至沓來,走在街上,簡直想要展開雙臂走。」
那是被困在大城市格子間的所有人的遠方,一種可以企望的遠方。阿勒泰也像李娟渴望成為的那個「姑娘」——任性、光明、從容、快樂,從不對「活著」這件事感到失望。(文/瑪麗奧)
AI打工人
從2023年OpenAI釋出GPT-4開始,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敘事就沒有停止過。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最新報告【工作的新未來】預測,50%的現有職業將在2030—2060年間被AI取代。
面對迫在眉睫的deadline和KPI,打工人已經顧不上幾十年後的未來,或主動或被動地,他們開始將日常工作外包給人工智能。不到兩年,AI工具就以驚人的革命性速度滲入辦公室格子間,深刻地改變了普通打工人的工作流。我們幾乎已經難以回想,在沒有「AI牛馬」可以「使喚」的年代,我們怎麽寫千篇一律的周報、月報,怎麽一遍遍修改PPT方案,怎麽硬著頭皮生啃上百頁的報告和外語資料。
但就像我們從肯恩斯從未實作的「每周工作時長15小時」預言中學到的,提高勞動效率並不一定導向生產力解放。
在另一些領域,AI打工人不再局限於打輔助,而是真正站到了台前。從AI客服到AI虛擬主播,再到AI面試官,這些「天選打工人」物美價廉、全年無休。他們永不疲憊,永不抱怨,無論面對多少負面情緒,都能心如止水地完成工作。
真正的恐怖故事或許是:在AI打工人的背後,隱匿著無數廉價的數碼勞工,他們以「肉身」餵養AI,直到有一天被AI所取代。菲爾·瓊斯在【後工作時代】中寫道:「今天,機器在下棋、寫流行歌曲和自動駕駛汽車方面超越了人類。自動化商店允許顧客自行購物結賬後離開,無須人工結賬。……在光鮮的表面之下,這種和諧建立在越來越嚴重的壓迫、監視和原子化的基礎上。」
所以,我們談論AI打工人,究竟是AI在為人類打工,還是人類在為AI打工?又或者,兩者皆非?(文/陳敏)
縣飄
2024年,縣城的魅力被重新發現,「飄在縣城」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新周刊】提出了「縣飄」的概念,並在專題中探討了這個人群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大理旅居擺攤的手工藝人,還是考上異地縣城編制的年輕人,抑或是湧向縣城買房的90後農村寶媽,對他們而言,「縣飄」是一種可進可退、充盈自在的狀態。
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國人身體和心靈的出走與回歸,從來不曾停止。早在2000年,【新周刊】聚焦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異鄉人,提出「飄一代」概念;2017年,又續寫了走向世界的「飄二代」。從「飄一代」到「飄二代」,再到如今移動路徑相反的「縣飄」,「飄」所指向的,是流動的自由、選擇的自由。
「不是大城市去不起,而是小縣城更有性價比。」一側連線鄉村,一側通往都市,縣城成為一種相容並包的存在。對於來自鄉村的「縣飄」來說,縣城有更豐盈的生活,離家鄉不遠,他們可以把縣城當作新起點,做好向更高線城市沖鋒的準備;對於來自城市的「縣飄」來說,縣城有更松弛的生活、更濃郁的煙火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下沈到縣城。
從前,人們常說「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一線城市的打工人不得不在物質選擇和精神追求之間進退維谷;如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則讓「地理套利」成為可能,「縣飄」們可以透過遠端辦公從一線城市賺取高薪,同時享受三四線城市的自然環境與低生活成本。
穩住人生的生活方式有許多,飄在縣城就是其中一種。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843個,刨去977個市轄區後,有1866個縣域單位。這其中,哪一座是你的理想之城?(文/陸一鳴)
霸道總裁
2024年,任何影視作品產生的影響,似乎都沒有微短劇大。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在11月釋出的【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國微短劇使用者規模達到了5.76億人,占網民總數的52.4%。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將達504.4億元,有望超過內地電影全年總票房34.4億元。
但當熱情消減,我們重新將目光集中在微短劇創作以及傳播上時,微短劇發展的不足也越發明顯。一方面,微短劇數量猛增,創意卻越來越趨同,這在微短劇題材和情節設計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回看近兩年市場上流行的爆款微短劇,無論是角色設定還是情節設計,幾乎都逃不開「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總裁為女友豪擲千萬元」等劇情。
另一方面,為了烘托男主角與女主角的「偉光正」,微短劇中的男配角、女配角常常被塑造為泯滅人性的存在,諸如女兒逼迫母親向男友下跪道歉、兒子為了面子不惜殺死母親等荒誕至極的劇情,在微短劇裏早已屢見不鮮。
究根溯源,這些劇情之所以出現,無非是因為機構弄混了藝術和生活的邊界,盲目將吸引觀眾的註意力作為微短劇創作的唯一標準。為了快速抓住觀眾的註意力,實作流量倍數式增長,編劇不惜編排嚴重脫離實際生活和現實邏輯的劇情。
藝術源於生活,也可以高於生活,但藝術一定不能脫離生活。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在10月31日和11月22日先後釋出兩個管理提示,其中一條要求壓縮「霸總」題材微短劇數量,提升質素,不得以「霸總」類的字眼吸睛。
制作機構只有真心為觀眾奉獻制作精良、畫面精美、打動人心的短劇,才能真正紮根乃至蓬勃發展。(文/簡墨)
巴以沖突
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如今,戰火持續已一年,巴以在加沙走廊軍事沖突不斷,人道危機加劇,停火談判陷入僵局。一年來,巴以沖突中的死亡、分離、逃亡、炮火不斷,給無辜生命帶來慘烈悲劇。【人民日報】評論道:巴以分治70多年來的歷史一再表明,雙輸是沖突和暴力的必然結果。
這輪巴以沖突中,各方運用多種新戰法、新技術,如發動無人機襲擊、透過人工智能辨識打擊目標等,甚至將傳呼機、對講機等通訊器材用作致命性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2日,加沙走廊衛生部門發表聲明稱,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軍在加沙走廊的軍事行動已導致4446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5358人受傷。聯合國婦女署在當地時間2024年4月16日表示,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巴勒斯坦加沙走廊已經有超過1萬名婦女被殺害。
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顯示,總體而言,約80%的加沙走廊人口依賴人道援助,成千上萬人面臨饑餓和疾病威脅。其次,沖突嚴重沖擊經濟。據以色列央行估計,該國經濟增速預計從2023年的4.5%下降到2024年的1.5%。
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埃及、卡塔爾等國一直試圖斡旋,但在2023年11月促成巴以短暫停火、部份遭扣押人員獲釋後,多輪談判再無實質進展。國際調停雖然持續進行,但由於信任缺失和中東地區復雜的地緣政治局勢,停火難以達成。
新華社評論認為,巴以沖突的當務之急是停火止戰,避免更多的平民傷亡,避免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國際社會各方都應為此而努力,大國尤其應該帶頭遵守國際法,為局勢緩和負起應有的責任。(文/宋爽)
抽象
抽象本是青年亞文化的一個分支,是年輕人精神生活的一片自留地。在以「抽象」為名的網絡話語空間裏,有純粹的、無須過度思考的梗和樂子,有用幽默與荒誕重構嚴肅話題的創意巫師,有天生內建笑點與傳播度的抽象聖體。人們可以在其中看到打破常規思維和語法邏輯的語言,以及大量區別於主流文化的荒誕、誇張、反常規的衍生產品,沈浸其中,樂此不疲。
現代人壓力太大,嚴肅表達往往帶來的是深重的疲倦與無意義感,於是在許多難以分析的事件和重復的日常裏,一些反常規的、輕松有趣的表達方式,往往能起到解壓的效果,達成微妙的成就感。
於是,抽象文化在社交媒體與新媒體平台的催化下快速擴散,在2024年達到了新的高峰,小紅書還將「抽象」評選為本年度關鍵詞。
抽象文化的大眾化,除了源於各個平台的一眾抽象聖體與經典抽象事件或文本的反復傳播,也有賴於主流圈子的一些名人(如陶喆、鄧超、黃子韜、向佐等)身體力行的推廣。抽象從亞文化圈進入主流文化圈,既表明了主流文化對亞文化的吸納,也是亞文化自我調適與演變的結果。二者在共同的時代情緒抒發與精神訴求下,達成了一種可貴的默契。
需要註意的是,抽象也代表了一種語言功能退化、精神生活快餐化的趨勢。因為嚴肅表達(如文學)的衰落而導致的語言匱乏和文化扁平現象,不應該被忽視。抽象確實可以有效解壓,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但切記:適度玩梗令人愉悅,過度玩梗使人迷茫。
如果不太懂抽象,也不必感到驚慌。正如【新周刊】在雜誌專題【過於抽象】中說的:「如果你遇到看不明白的抽象人和抽象梗,不必焦慮,因為也許在你搞明白之前,它們就會蒸發在灼熱的聲浪裏——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像苔蘚一樣在互聯網的角落隨時生長,又隨時湮滅。」(文/詹騰宇)
編輯 L
插圖 翟硯軍
營運 Hallucinog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