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最大限度開放市場|新京報社論

2024-09-12心靈
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充分彰顯了中國擴大國際合作的積極意願和支持經濟全球化的鮮明態度。
▲概念圖:2024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自11月1日起實施後,中國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實作「清零」。圖/IC photo
新京報社論
中國外商投資領域,再次迎來重大訊息。
據新京報報道,9月8日,【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4年版)】正式釋出,限制措施由31條減至29條,刪除了「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以及「禁止投資中藥飲片的蒸、炒、炙、煆等炮製技術的套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2個條目。這意味著,新版負面清單自11月1日起實施後,中國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實作「清零」。
近年來,中國不斷放寬外資準入,2017年至2021年已連續五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其中,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領域限制措施已於2021年率先實作「清零」。此次修訂,則將此擴大到全國。
眾所周知,制造業是中國開放最早的領域,也是市場競爭最充分、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最緊密的領域。尤其是在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擡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的大環境下,全面取消這一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充分彰顯了中國擴大國際合作的積極意願、支持經濟全球化的鮮明態度和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與立場。
開放發展的中國,對世界各國都意味著機遇。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清零」,一方面,為全球投資者投資中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開啟了更廣闊的天地;另一方面,外資投資中國的機會不斷增多,也意味著將給中國民眾提供更豐富的、高品質的消費選擇。
當然,對國內的制造業企業來說,外資和內資將完全享受同等待遇,在更多領域實作公平的「同場競技」,也給自身的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勢必將倒逼各領域的制造業企業要更註重練好「內功」,習慣在一個更充分競爭的市場中贏得發展機會。
這是壓力,更是機遇。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中國持續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外資企業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也將在技術、理念等多方面為中國企業提供新的經驗和參照,同時帶來更多開放合作、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並促進更多高端發展要素的匯聚和流動。由此,最終也將利好中國制造業不斷提升現代化水平。這方面,特斯拉在中國設廠,給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註入的「鮎魚效應」,就是代表性案例。
事實上,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證明,外商投資一直是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紐帶。中國工業化的實作和制造大國地位的確立,都和不斷推進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息息相關。而實作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升級,同樣離不開更高水平開放的助力。
可以說,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全面「清零」,既是著眼於當前發展形勢的順勢而為,也是對過往成功發展經驗的遵循。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日前,商務部等三部委明確,擬允許在北京等多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中醫類除外,不含並購公立醫院)。而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明確,持續推進電信、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開展放寬科技創新領域外商投資準入試點,擴大銀行保險領域外資金融機構準入等。這預示著,在電信、醫療、金融等服務業領域,中國也將向世界張開更大的懷抱。
越開放越自信、越自信越開放。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清零」,將給更多行業擴大開放積累經驗和信心。而中國的全面開放姿態和不斷向前的開放步伐,也將更加堅定外資投資中國、紮根中國的信心。由此,中國與世界雙向奔赴、開放共贏的格局,必將進一步鞏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