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三體動畫版在一片罵聲這種狀況下還能賺到錢嗎?如果能的話是透過怎樣的商業模式呢?

2023-01-07財經

可以用【三體】動畫版導演林銘浩的第一部作品來評價——我們不捉妖,我們只是妖怪的搬運工。

藝畫開天的【三體】投資肯定過億,在一片罵聲中收回成本應該不難——大冤種的贊助商費用加顏面掃地的B站的流量分成,或許還能賺一點挨罵補貼。

動畫【三體】開播前,藝畫開天的估值是25億,一片罵聲中,估值可能會變成2.5億,總體而言還是虧損的多。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藝畫開天得對林銘浩得有多大迷信一樣的自信——僅有一部沒有評分的作品——就強行硬挺他總導演【三體】,讓郭敬明去拍攝【紅樓夢】都不會這麽魔幻——畢竟郭敬明有多部作品且有評分做參考。

最合理化的猜測是,導演林銘浩很有錢,自費出了1億元,就為了過一把癮。

【三體】影視化改編的個人感想:

【三體】本就不適合改編,尤其是改編成以人物和劇情為賣點的通俗劇,劉慈欣的科幻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先有創意,再用故事和人物呈現創意,即故事和人物對於劉慈欣而言並不重要。

作為個人閱讀體驗,第一次讀【三體】時完全沒有被故事和人物所吸引,無論羅輯還是程心——邏輯和呈心——程心直到宇宙的終結,她的人物性格都沒變過,理性和感性鎖死了這兩個人物。

最大的吸重力就是其中關於科幻的創意思想,二向箔、水滴、二維展開、黑暗森林、降維打擊等等,後來再多次閱讀,每次都是跳過情節,只看核心創意部份,想象這些創意影像化的可能性。

像庫布歷克的【2001太空漫遊】——弱人物全實景,那兩個太空人幾乎分辨不出誰是誰,人物只是一個串起科幻場面的連線作用。

總感覺【三體】最具有可行性的改編是混搭紀錄片的模式,把三體的核心創意盡可能的影像化出來——無論是輔以動畫、特效、CG等等所有實作方式,能看到這種二維化的太陽系——那怕用繪畫方式來呈現也可行——戈達爾雜糅風格。

至於人物和故事,在充滿無法想象的十維宇宙視覺呈現面前,反而覺得一點都不重要。

【三體】的時間跨度太長了,這種前後宇宙尺度的時間跨度,早就遠超人類可以想象的時間極限,這就從根本上不可能實作【三國演義】那種電視劇的形式。每一集之間的斷裂和跳躍是常態。

正常的改編邏輯絕不適用於【三體】,可參考的模式就是詩電影——或特許以參考【石榴的顏色】,拍攝成詩科幻模式的電視劇,是最大的可能性。

或者,把三體的重要核心創意分門別類,每個重要創意涵蓋幾個小創意,組成若幹個創意組,每組重新填充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季一季的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