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商業銀行如何發展養老金融?

2021-08-31財經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4億,占比達18.7%,處於輕度老齡化階段,預計「十四五」末期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前後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人口老齡化將是中國今後較長時間的基本國情。

「十四五」規劃明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早些年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也釋出了相關政策檔,鼓勵加大養老領域金融支持力度,推進產融結合。

關於養老金融尚無標準的定義,各方對於其內涵與外延還存在不同的理解。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釋出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6)】將養老金融概念界定為指圍繞社會成員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

一是養老金金融,指為儲備養老金資產進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動,包括養老金制度安排和養老金資產管理;

二是養老服務金融,指為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求進行的金融服務活動;

三是養老產業金融,指為養老相關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持的金融活動,

而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創新適合養老服務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支持拓寬有利於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多元化融資渠道」「推動完善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最佳化保險資金使用」「著力提高居民養老領域的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等四個服務方向,可以說是官方對養老金融概念範疇的間接界定。

根據服務物件不同,本文將養老金融劃分為養老金金融、養老個人金融和養老產業金融三大子領域。其中,養老金金融指面向制度化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所提供的金融服務;養老個人金融指面向個人客戶所提供的全生命周期、以養老財富規劃和管理為目標的金融服務;養老產業金融指面向養老產業鏈上的參與主體所提供的以投融資為主的金融服務。

目前,以銀行和保險為代表的眾多金融機構紛紛加大養老領域規劃和布局,但成熟的商業模式尚在摸索中。本文圍繞養老金融三大子領域,分析養老金融市場整體情況、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的現狀,結合自身業務實踐,提出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路徑的相關思考和建議。

養老金融市場整體情況

1、養老金金融市場格局已基本確定,但尚有發展空間

國家積極推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市場化運作步伐,養老金市場早已成為各家金融機構競爭的領域,發展較為成熟。

養老金市場化行程加快,機構競爭激烈。 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速推進,市場化投資運作規模逐步增加,全國社保基金資產穩步增長,投資運作日益成熟;第二支柱養老借助職業年金落地實施迎來了市場大幅擴容。養老金市場參與機構眾多,涵蓋銀行、保險、基金、證券、信托、私募股權基金公司(除委托投資方式外,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透過信托貸款、股權投資基金等形式開展全國社保基金的直接投資)等,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隨著進入市場化投資的養老金資產規模逐步增長,投融資環節成為競爭焦點(見表1)。

註:根據監管披露整理,保險機構包含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養老保險公司。

養老制度改革將持續推進,利好政策可期。 2018年5月,第三支柱養老啟動試點,成為改革重點和市場熱點,盡管目前市場規模有限(據銀保監會披露,截至2020年底,共有23家保險公司參與試點,19家公司出單,參保人數為4.88萬人,累計實作保費收入4.26億元),但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正積極推動完善政策,做好系統建設和產品創新的準備,將帶來養老金市場發展新機遇。養老金制度事關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發展,預計國家將持續推動養老保障體系改革,提高制度化的長期養老金資產積累,預期中的利好政策包括支持個人養老金賬戶超繳、打通第二、第三支柱養老個人賬戶等。

2、養老個人金融加快發展,但有效產品供給不足

伴隨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老年客戶金融資產總量快速上升,養老個人金融市場不容忽視,金融機構紛紛加大對老年客戶服務的資源投入。

特色產品日益豐富,品牌效應較為明顯。 在監管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各類金融機構廣泛提供養老個人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養老財富管理(如養老目標基金、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消費融資(如農戶養老貸 、「以房養老」、住房反向抵押保險)、風險保障(商業護理險、老年防癌險等老年專屬保險)、財富傳承(家族信托、家庭信托)等多元需求。同時,各金融機構也不同程度打造「金融+」養老綜合服務生態體系,滿足老年客戶在養老居住、旅遊、醫療、法律、教育等方面的非金融服務需求,例如中國銀行的「歲悅長情」、泰康保險的「幸福有約」等。

全生命周期產品供給缺失,普惠內容偏弱。 目前,養老個人金融產品普遍存在概念化、同質化、期限短等問題,部份產品尚無專門的政策規範,全生命周期的個人養老金融產品供給不足,個人養老資產缺乏有效配置渠道,老年客戶的金融產品滲透率偏低。海外常見的住房反向抵押保險/貸款、商業護理險等產品,受國內法律、政策等影響,市場實踐有限。配套的非金融權益大多普惠內容偏弱,例如,銀行提供的非金融權益多面向中高凈值客戶,保險公司常見的「大額保單+養老社區入住權」模式,保費門檻在百萬元以上,養老消費信托則往往采用與中高端養老機構會員費對接的模式。

3、養老產業金融發展較晚,產業融資渠道偏窄

近年來,養老產業迎來戰略發展機遇期,但仍處於初創期向成長期的過渡階段,市場尚不成熟,主要表現為:養老服務行業連鎖化、品牌化經營不充分,頭部效應尚不明顯,養老服務結構性供給不足;老年健康醫療、教育、用品等相關行業界定不夠清晰,產品服務供給同質化,概念化,亟待規範。因此,金融機構介入不足,產業信貸規模偏小,融資渠道單一。

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但規模總量不足。 養老客戶經營狀況參差不齊,整體信用風險偏高,養老機構多為民非性質(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簡稱,即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以及公民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社會組織),民非授信未列入銀保監會兩增兩控普惠考核範疇,銀行信貸動力不足;養老專案多為慈善醫衛用地或租賃物業,缺乏抵質押物,擔保公司介入意願低,增信措施有限,授信難度大。除國家開發銀行發揮開發性金融中長期資金優勢,積極支持政府或國企主導的養老社區或養老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外,國有銀行紛紛制定養老產業授信指導意見,但尚未取得實質性創新突破,產業授信多為單點專案落地,未形成成熟產品模式進行規模化推廣復制,因而授信規模總體偏小。

金融資本探索參與養老產業,但落地專案有限。 養老服務行業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長、回報率偏低,在國內過去長期經濟高增長率的背景下,較難吸引金融資本。上海、江蘇等多地省級財政支持設立康養領域政府產業引導基金,但實際運作效果缺乏市場公開資訊披露。

相關報告顯示,紅杉資本、經緯中國、真格基金、騰訊投資等境內外創投基金自2015年開始開展境內養老領域投資,涉足安和護養、愛照護、小柏家護等少量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企業。部份上市公司,如雙箭股份(002381.SZ)、宜華健康(000150.SZ)、南京新百(600682.SH)等透過子公司布局康養產業,雅達養老(831664.NQ)、朗高養老(839367.NQ)、愛儂養老(870924.NQ)、盛泉養老(873449.NQ)等個別養老服務企業掛牌新三板,但尚無養老服務為主業的企業登陸主機板市場。

相比較,香港H股市場有三家養老院舍類別的上市公司,包括松齡護老(1989)、嘉濤(2189)和恒智(8405),市值分別約為10.5億港幣、6億港幣和4億港幣。

此外,境內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試點不涵蓋養老服務專案,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2017年保利一款租賃住房的類REITs涉及養老服務。【養老產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發改辦財金〔2015〕817號)釋出以來,根據Wind統計,目前全市場共有67只存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發行總額為603億元,余額為406.5億元,多為湖南、四川、貴州、湖北等中西部省份的縣市級城投公司,債項評級多為AA或AA+,整體信用資質偏弱。

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的現狀

1.養老金金融起步早,主要形成兩大業務模式。

傳統上,商業銀行重點拓展養老金金融,主要包括社保存款、受托、賬管、托管等養老金服務,采取兩大典型業務模式:

一是中國銀行等多數商業銀行由行內設立獨立的職能部門,其中部份商業銀行和旗下基金公司合作實作養老金全牌照經營;

二是個別銀行試點成立專門的養老金管理公司,此類公司和養老保險公司相同,具備年金受托、賬管、投管和發行養老保障管理產品的業務資格。

受保險系業務起步較早、傳統年金團險業務基礎較好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養老金金融的優勢集中在賬管、托管業務,受托、投管市場份額較保險系機構相對低。

2.養老金融整體布局加快,商業模式尚在摸索。

近年來,主要商業銀行普遍提升養老金融的戰略定位,加快業務整體布局,進一步夯實養老金金融服務,積極爭取全牌照經營,加大養老產業信貸投放力度,打造養老個人金融綜合服務和品牌,創新推出社區銀行、養老服務示範點、農戶養老貸、「以房養老」等特色產品或服務。

金融同業中,保險公司搶先發力,透過整合集團人身保險、另類投資等板塊,以養老社區為觸點,發揮醫養結合優勢,打通「金融+實體」「保險+服務」,形成集投資、保險、醫療、養老於一體的緊密型養老生態全鏈條。相比較,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實質性產品創新有限等問題,受投資雙非股權(非金融企業、非上市公司股權)資本占用的約束、非自用不動產投資的限制,透過旗下綜合經營公司直投養老產業鮮有成功實踐,成熟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

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的思考

「十四五」期間是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視窗期,銀發經濟將是未來的基本經濟形態。商業銀行應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全面布局養老金融三大子領域,緊抓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養老消費升級等發展機遇,增強居民養老財富積累,提升老年人的支付能力;積極拓展多元化金融工具,扶持和培育品牌化、數碼化的優質養老產業客群,推動養老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揮金融力量,助力養老供需兩側發展;同時,推動自身長遠獲客、黏客,實作養老金融的整體收益平衡和可持續發展,構建長期穩定的新業務增長點和增長極。

1、提升養老金金融服務,夯實業務發展基礎

構建以投融資為核心的養老金資產全鏈條服務能力。 商業銀行應依托旗下多元經營平台或成立專業養老金管理公司,全力獲取養老三支柱全牌照;發揮銀行公信力,積極提升受托服務能力,依托受托主導作用,帶動一站式養老金管理服務全方位發展;發揮資產和客戶資源優勢,提供資產專案(包)推薦和管理、貸款服務等衍生投融資服務,賺取養老金資產管理鏈條的核心價值;開發多元化金融投資產品,如養老金產品、資產證券化、養老目標基金等,對接養老金資產,透過提升產品化投資,提高資產投資效率。

加快創新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和服務模式。 參考海外經驗,未來國內第三支柱養老的政策方向大概率采取賬戶制管理模式,即以銀行賬戶為核心實作個人養老金繳費及金融產品交易。個人養老金賬戶兼具唯一和封閉執行的內容,將為商業銀行帶來重新瓜分個人客戶資源的業務機遇。商業銀行要緊跟政策動態,打造全生命周期、全產品研發和銷售能力以及客製化的智能投顧服務。以第二、第三支柱個人賬戶為載體,加強交叉銷售,實作養老金客戶向銀行個人客戶轉化,為未來「大養老」個人賬戶做好準備。

2、擴大養老個人金融服務,樹立行業品牌形象

建設為老服務特色渠道,發展老年友好型金融。 面對數碼化轉型趨勢,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網點的社交與生活服務內容,最佳化硬件環境和服務流程,加強與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老年大學等的合作,增強面向老年客戶人文互動的密度和深度,向社區延伸為老服務,推動網點轉型發展,使其成為以家庭為單位獲客、活客的重要渠道;加大創新科技套用,適老化改造線上渠道,精準客戶畫像,實作客製化產品展示和推播,破解老年客戶「數碼鴻溝」難題。

創新為老服務個人產品,滿足全生命周期配置需求。 為順應資管新規要求,建議商業銀行建立註重長期收益與風險考量的產品體系,透過適度提高波動率,增強中長期限資管產品收益水平,增強產品吸重力。商業銀行可根據不同階段的風險偏好、財富積累、收入現金流等特征,形成不同年齡客群的差異化、系統化產品組合;借鑒海外經驗,研究采取住房租賃、貸款分期、保險等形式盤活老年客戶資產,提高支付能力;創新引進癡呆險、商業護理險、家庭信托等,滿足財富傳承和風險保障需求;探索以家庭為單位的產品服務和財富規劃,由「個人養老」金融服務轉變為「家庭養老」金融服務。

打造「金融+」場景生態,探索全新服務模式。 商業銀行應發揮對公客戶資源優勢,積極引入第三方商戶權益,圍繞老年客戶全方位消費需求,打造線上醫療、家庭醫生、高端體檢、消費購物、家政服務、養老照護、旅居康養、遊學助學、線上社交、公證養老等境內外非金融權益和優惠體系,借助金融資源構築金融流量入口。

3、突破養老產業金融,培育優質產業客戶

加大源頭行銷力度,批次獲取優質客戶資源。養老客戶經營狀況參差不齊,產業政策性強,商業銀行應加強銀政合作,批次獲取培療機構轉型、居家社區適老化改造等領域的政府支持性企業和專案清單,加大和央國企、大型民企等旗下養老板塊或公司的合作,輻射獲取跨區域、全鏈條的優質專案資訊。

探索創新信貸產品,積極培育頭部養老企業。 商業銀行應加強行業研究,建立符合養老服務行業規律的專項信用評級模型,實作對養老機構經營和財務指標的精準預測,提升借款人第一還款來源可信度;積極引入擔保機制,創新動產、不動產、股權、床位收費權等抵押擔保模式,拓寬養老專案融資擔保範圍;綜合考慮養老服務業經營要素,對抵質押率、流貸資金使用用途、經營期限等適當調整要求。

此外,商業銀行還可以透過科技賦能,助力政府和企業「智慧養老」平台開發,透過系統對接,精準獲取全鏈條關鍵性數據,降低客戶管理和營運成本,並為信用評級、授信審批提供數據支撐,解決養老機構財務管理薄弱帶來的授信難題;加大線上智慧支付服務滲透,積極開展養老服務行業數碼人民幣試點套用,幫助養老機構節省第三方支付手續費,降低結算成本。

利用多元經營平台,拓寬養老產業融資渠道。 商業銀行應密切關註國家機關、國有企業培療機構轉型政策動態,研究REITs、資產證券化、養老產業專項債等創新工具,為轉型專案包提供融資支持;采取包括保證擔保、風險儲備基金、風險緩釋基金等在內的多層風險緩釋措施,助力城投平台、國有企業發行養老服務行業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降低債券發行條件、融資成本和違約風險;投貸聯動,聚焦大型企業的養老板塊或企業,關註潛力型企業的生命發展周期,把握未來企業上市結束、新一輪行業整合的並購重組業務機遇;開發養老服務機構責任保險、雇主責任險、器材財產險等保險產品,積極參加各地財政支持的養老機構統保專案,降低養老專案的經營風險和融資成本。

依托智慧開放銀行,促進產業資源要素聚集。 養老產業尚處於初創期向成長期過渡階段,資訊不對稱問題較為明顯,商業銀行應發揮網絡渠道和金融科技優勢,構建線上線下協同的開放式平台,協助各地政府引駐優質養老機構盤活閑置物業,引進境外先進養老企業開展境內養老產業的股權、產品、技術、培訓等合作,推動B2G、B2B、B2C的資源對接和融通創新,支持養老企業實作品牌化、連鎖化經營。

戰略性開展產業直投,探索金融和非金融融合服務的發展規律。 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國家鼓勵國有企業培療機構轉型用於養老的優惠政策,依托旗下直投、壽險等多元經營平台,開展銀政、銀企合作或合資,探索專業化、規範化自建老年大學、公益互助養老、康養旅養等非金融場景生態建設,以產業直投平台和專案為抓手,為行業研究、金融創新提供實踐支持,「以小帶大」實作全鏈條批次獲客。

相關政策建議

1.加快推進養老三支柱建設。

一是盡快完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政策,研究打通養老三支柱個人賬戶、公積金賬戶。建議允許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超額繳費,為鼓勵針對超繳賬戶發行費率優惠的合格產品,建議參考全國社保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免征投資增值稅和印花稅。

二是加快養老金市場化建設的步伐,建議伴隨職業年金受托管理服務的逐步成熟,考慮引入市場化受托機制,允許年金法人受托機構接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管理;擴大商業銀行設立養老金公司試點,有助於銀行發揮綜合經營優勢,推動養老金專業化管理。

三是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實作養老三支柱、住房公積金稅優額度統籌共享;參考全國社保基金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免征年金基金的投資增值稅和印花稅。四是由於目前中國長護險覆蓋面不寬,護理等級評估標準體系不統一,各地籌資水平糊保障待遇不夠規範,未能有效發揮長護險對養老照護服務需求的有效支撐作用。對此,可借鑒日本的經驗,建議加快長護險全國落地,帶動養老服務業發展。

2.鼓勵個人養老金融產品創新。

一是盡快出台規範養老專屬存款和銀行理財的政策,指導銀行開發全生命周期個人產品。

二是鼓勵企業建立積累型薪酬福利計劃,引入市場化規範管理,允許銀行系受托機構開展養老保障管理業務,借助銀行公信力,推動國內受托文化建設。

三是營造良好的政策、法律和財稅環境,鼓勵開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商業護理險、「家庭養老」等創新。

3.拓寬養老產業投融資渠道。 養老產業政策方面,

一是養老機構多為民非性質,融資難度大,制約了行業發展,建議進一步推動落實營利性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享受同等優惠政策,全方位解決民非養老機構轉企的機制問題。

二是加快推進康復輔具、醫療器材、護理培訓等相關行業標準化建設,搭建全產業鏈資訊管理平台,推動各類資源有效對接。

三是推動土地管理部門和物權登記機關統一養老用地抵押登記標準,在土地性質及使用方式上適當突破,緩解養老用地價值低、變現難的問題。

養老產業金融政策方面,

一是盡快推動民非養老機構貸款享受普惠金融政策,獲得更為優惠的貸款利率。

二是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作用,支持全國性養老領域擔保機構設立,探索增信集合債券等創新工具。

三是在基礎設施領域公募REITs試點的基礎上,鼓勵開展養老REITs試點,探索有效結束機制,給予政策支持。四是進一步完善養老產業貸款統計口徑和標準。

鼓勵銀行開展康養產業直投。建議鼓勵銀行透過旗下多元經營公司,將直投等資金以股權、基金等形式投資養老護理、老年教育等領域,盤活閑置資源,增加養老供給,加大產融結合,探索金融和非金融融合服務的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