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為什麽各派的經濟學往往馬後炮厲害、預測力疲軟?

2023-08-29財經

因為兩個原因:

  1. 復雜性科學的性質決定了,能夠準確預測復雜經濟系統執行、同時又足夠簡潔具有可讀性的模型,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
  2. 經濟學最大的意義,不是準確地去預測經濟系統的運作,而是透過提供啟發性的認知世界思考框架的方式,挖掘出隱藏在現實經濟現象背後的關系,從而指導實踐

一、復雜性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完美的經濟學模型不可能存在

189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速的測量者,艾拔·邁克爾遜宣布:科學的大廈即將建成,人類將解開一切未解之謎。那時的科學家們堅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謎團,都能夠用各種數學工具解開,包括微觀的、原子化的個體行為是如何引發宏觀的系統性行為的

但是,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現象,幾乎不可能用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型去描述

比如:如何預測某地區一個月後的天氣?如何預測股市的漲跌?

過去,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現象之所以難以預測,是因為影響變量太多,觀測手段難以兼顧導致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逐漸發現,即便是非常簡單的場景,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也會產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體問題 :三體問題不存在解析解。雖然我們可以用數值方法計算出任意時刻的數值解,但三體本質上是個混沌系統,任何一點輕微的擾動,都將令系統狀態變得不可預測

即便是存在解析解,能用簡潔的初等函數表示,同時也不會導致模型不會過於復雜,也是一種奢望。例如, \frac{sin(x)}{x} 的原函數、橢圓的周長、一元五次方程式的求根公式,這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其答案也已經是無法用初等函數表示得了的了

這種復雜性,註定了對於現實中的很多問題, 有解析解是一種偶然,有可用於數學建模的簡潔解析解更是偶然中的偶然。 這,就是復雜性科學

也正是由於復雜性的原因,布裏斯托大學生態學家尼格爾·法蘭斯(Nigel Franks)曾指出:盡管1只螞蟻的行為很好預測,但若把100只螞蟻放到一個平面上,它們就會不可預測地兜兜轉轉。若預測包含50萬只螞蟻的蟻群的集體行為,對任何一個生物學家來說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預測螞蟻的集體行為已經如此困難,更別提把螞蟻行為復雜地多的人類行為了

因此,理想中可以準確預測經濟現象的經濟學模型,本來就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經濟學就是一無是處的,這正是接下來要說的第二點:

二、經濟學最大的意義不是準確預測,而是揭示隱藏的關系、指導實踐

正如 @笠道梓 在她的回答中所言的,想要追求準確的預測,應該去搞統計學、搞機器學習。只關註預測結果,不是經濟學家的追求

盡管經濟學中也有計量經濟學這樣的搞數據分析的分支,但 在計量經濟學中,模型的擬合優度(Goodness of Fit)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辨識(Identification) 。在實際科研工作中,只要處理好了內生性,你的 R^{2} 就算只有0.2、0.3都沒關系(事實上0.5以上都已經很少見了)。你如果只因為R^{2} 值低就認為某個經濟學模型很差勁,對方只會認為你很業余。如果你投擲一個R^{2} 值非常高的模型,對方第一反應也不會是認為這是個好模型,而是會質疑是不是存在過擬合(Overfitting)的問題

這是因為,由於前面說所說的復雜性科學的原因,現實中的經濟學模型,為了保持簡潔性,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地反映出經濟系統的方方面面,只能用幾個有限的假設來框定模型成立的前提條件。這些假設固然會導致模型的推演相對於現實有所偏差,但它對於揭示隱藏關系的價值仍然不容忽視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為什麽有偏差的模型仍然是有價值的

很多人都知道肯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也知道這個模型裏的貨幣外生假設(即認為貨幣供給是由央行控制的外生變量,其變化影響經濟執行,但自身不受經濟因素的影響)為其招致了許多抨擊。也許上世紀70年代的「滯漲」證明了肯恩斯的模型是不符合實際的,但仔細想一想,這個錯誤的模型真的就全盤否定了肯恩斯的理論嗎?

在國民收入決定模型中, y=\frac{\alpha+i}{1-\beta} ,其中y是國民收入,α是必須要有的自發消費,β是邊際消費傾向,i是投資

肯恩斯透過這個模型證明了,利率(影響i)和財政政策(刺激消費,進而影響β),是決定國民收入最重要的變量。貨幣政策即使有效,也是透過影響利率的傳導機制間接實作的。在經濟低迷,利率降無可降的時候,貨幣政策作用是有限的。

這個模型遭到了以弗列特曼為代表的的貨幣主義學者的猛烈抨擊,但他們抨擊的點在於,沒有考慮貨幣對國民收入的重要影響、並且高估了對利率的控制能力, 而不是利率和財政政策的影響是錯誤的

是的,這個模型裏沒有表示貨幣的項,這就導致了沒有控制貨幣這個變量時,有可能會出現調整了i和β,國民收入也沒有增加的情況,影響了模型的準確性

但是, 這並不影響肯恩斯的模型中,利率和財政政策,會對國民收入造成影響這個結論。 試想,如果「當貨幣供給不變時,利率和財政政策會對國民收入造成影響」這個命題成立的話,那麽貨幣供給變化時,利率和財政政策的變化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貨幣供給的影響,進而影響國民收入。 盡管肯恩斯的模型在預測現實經濟運作中失敗了,但它揭示國民收入、利率和財政政策之間的關系的嘗試,仍然是有巨大價值的

這也就是為什麽,盡管在「滯漲」危機中遭到了新自由主義者的反攻倒算,但肯恩斯的理論仍然是傳世經典,並啟發了後世的新肯恩斯主義(DSGE)、後肯恩斯主義(MMT、SFC)等一系列優秀的模型

三、如何處理經濟學模型與經驗數據的關系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真如我所言,那經濟學豈不成了不可證偽的偽科學?

事實上,盡管經濟學模型難以預測經濟危機,但並不是毫無任何預測價值的。畢竟一門學科最大的意義仍然是指導實踐

首先,我在介紹計量經濟學時,提到了辨識(Identification)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核心在於,不追求絕對精準的擬合,退而求其次, 把模型中已知變量、已知機制系數的偏差縮小 ,從而驗證某個因素對被解釋變量有沒有、有大概多大、多直接的效果,從而判斷該不該對這個因素采取政策手段幹預。這才是計量經濟學的目的, 而不是去找到被解釋變量的全部影響因素和機制

其次,在建立模型後,我們仍然能夠在有限的尺度內,進行一定程度的準確預測。盡管無法預測下一個經濟危機什麽時候到來,但對於各種貨幣、財政政策是否能夠改善收入、就業這樣相對小尺度的問題,仍然透過模型進行預測。由於時間和受眾範圍尺度都比較小,各種幹擾因素尚未發揮顯著影響,這種時候透過數據分析手段,仍然能夠檢驗模型預測的效果是否得到了實作。時間一拉長、影響範圍一拉大,混沌理論開始發揮作用,我們才能說不奢望模型預測的結果仍然成立

關於復雜性科學,相關推薦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