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論證過包產到戶讓農業大大增產,
「農民自發選擇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於它比較徹底地解決了農業中勞動監督困難的問題,使農民的勞動報酬直接與其努力程度相對應,因而具有巨大的調動勞動積極性和提高產量的效果。」(林毅夫等,1999:261)他的理論是:原有的體制限制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問題到1984年基本解決了。
生產隊模式結束到小農模式回歸是1978-1984農業增長主要原因。
為什麽總說到1984年呢?
很簡單,因為1985糧食大減產,他的理論直接破產了。
該年糧食總產量37911萬噸,較上年減產2819.7萬噸,降幅達6.9%。
1984年全國基本徹底完成了包產到戶,那麽按他的理論預測,1985應該極大的豐收年,為什麽會出現大規模減產呢?
1978之後農業增產的主因,是國家擡高糧食收購價格,許多農民為了掙點錢,甚至讓孩子輟學來種地。
到1985,他們覺得大局已定,於是壓低收購價格,糧食產量直接崩了。
一切都源於收購價格,跟包產到戶關系不大。
林毅夫支持包產到戶的理論,與其說是經濟學,不如說是投名狀。
現在的經濟學還沒有完全獨立出來,依舊處於一種隱晦的跪舔統治階級,也就是資產階級的階段。
經濟學家需要財富,而統治階級需要經濟學理論,來為他們的統治提供合理性。
這種互相依靠就像是給經濟學加了裹腳布,想要突破是難上加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