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為什麽武則天最後還是把皇位還給了李家?

2017-12-18財經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建立大周取代唐朝,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近代學者郭沫若稱其治國「有貞觀遺風」。然而人生在世多無奈,在主觀感情因素和客觀條件兩方面的共同影響下,她最終還是選擇了還政於李唐,沒能避免武周的一世而亡。

↑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相傳是按武則天的形象塑造

主觀感情因素的影響

1.與唐高宗李治的真摯感情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如意娘】是唐太宗駕崩後,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時寫給唐高宗李治的,寫出了她淒婉而又執著的相思之情。

詩中的「看朱成碧」可不是說武則天有紅綠色盲的癥狀,而是出自南朝梁代的王僧儒【夜愁示諸賓】中的詩句「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講她對李治的相思之情達到了心神紛亂、紅綠不辨的地步。後面幾句更是將她憔悴、恍惚的狀態以及對李治毫不掩飾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出來。

後人多推測她作此詩有博取李治的感情、助自己脫出當尼姑的困境等目的,但武則天若是沒有相應的人生經歷和真情實感,即便文才再高妙絕倫,也難以寫出這首令詩仙李白聽了都 「爽然若失」 的情詩。

此外,在丈夫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為他親筆撰寫了充滿哀痛的【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及歌頌其功德的述聖紀碑碑文。她在稱帝後也未修建帝王陵寢,而是要求死後與李治合葬。

↑ 位於乾陵內的述聖紀碑

由這些點點滴滴之事看來,武則天與丈夫李治一直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她而言,李治是丈夫,也是解救她脫離青燈古佛命運的貴人,還是此後最為親密的政治夥伴。

因此,她對傳位舊怨難消的武氏族人、而讓李治這位影響自己一生的貴人香火斷絕之事,在感情上會有一定程度的抗拒——尤其是在她晚年也常常吟誦【如意娘】的時候。

【資治通鑒·唐紀·唐紀二十】記載,鳳閣侍郎李昭德對武則天說道: 「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

這裏的「天皇」是李治的尊號,武則天為「天後」。

武則天對李侍郎所言的反應是什麽? 「太後亦以為然。」

她的心裏依然還是為李治留下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2.與武氏族人的刻骨仇怨

武則天的父親是李唐開國功臣應國公武士彟,母親是有隋朝皇室血統的楊氏。有這樣的家世,武則天本應度過一段舒適富足、無憂無慮的少年生活。殊不料,自武士彟死後,武則天同父異母的兄長武元慶、武元爽掌握了家產,與族兄武惟良、武懷運等人對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有失禮不敬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作為楊氏的女兒顯然也吃到了不少苦頭。走投無路之下,她只得隨著母親背井離鄉,一路顛簸遷居長安。

待武則天一飛沖天,成為母儀天下的大唐皇後,她立刻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報復行動:流放武元慶、武元爽並致二人憂懼而死,設計嫁禍武惟良、武懷運並將他們處斬等等。作為一個在政治上需要武氏親族支持的皇後,竟能對可以倚靠的助力們狠下毒手,個中緣由除了減少丈夫李治和大唐朝臣的猜忌,也有武則天與武氏族人,尤其是這幾位「好大哥」的深仇大恨。雖然史書未有記載,但也不難推斷武則天小時候受到了他們多麽嚴重的傷害。

等到武則天為帝之後,難免會時常想到當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武元慶的兒子武三思中的一人繼任為帝之後,自己痛恨的兩個「好大哥」之一必然會昂然入主宗廟,享受身為先帝的香火和榮耀。而自己這個武周的開國之君,怕是要與故去的唐高宗李治一樣,被扔進遺忘的角落,旁觀著「好大哥」子子孫孫的祭拜表演。武則天怎麽能容忍昔日的仇人身後如此風光呢?

客觀條件的影響

1.宗法、祭祀制度的影響

古代宗法、祭祀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強勢如武則天也難以抗拒。皇位繼承自古傳子不傳侄,且歷任皇帝皆於太廟祭祀先祖,供奉香火血食。

↑ 北京清代太廟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繼位為君後必然會將武元慶或是武元爽作為太廟中的先皇祭祀,而武則天這位跟他們一家頗有仇怨的姑姑就顯得地位尷尬、前景不妙了。若是以親生兒子李顯、李旦等為嗣,則武則天至少不失以皇後身份入太廟享受代代祭祀的待遇。以古代人「事死如事生」,對待身後之事極為看重的態度而言,選擇讓親生兒子繼位顯然是更令人心安的選擇。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記載,武三思、武承嗣兩人謀求儲君之位,以「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為由多次給武則天做思想工作。名臣狄仁傑則一方面搬出唐太宗、唐高宗,另一方面則用「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袝姑於廟者也」這一句話,將武則天心中的顧慮直白的講了出來,進一步令她堅定了想法,召回了兒子廬陵王李顯。

↑ 狄仁傑畫像

2.民心所向

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帝王的統治使大唐日益強盛,國泰民安,為李唐皇室贏得了民心,受到天下人的廣泛支持。武則天自登基以來,打著復李唐神器旗號公然和暗中反對她的人數不勝數,迫使她不得不費盡心力平定各路叛軍,並啟用周興、索元禮、來俊臣、丘神勣等酷吏大肆清除異己。然而民心所向,不是她區區十幾年的高壓統治就能扭轉的。武則天任用的有能之士如狄仁傑、魏元忠、李昭德、張柬之等人皆是李唐擁躉,其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也為避禍而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嗣。

【資治通鑒】還記載,有一次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河北道元帥,討伐突厥。此前周軍一個多月募兵不滿千人,等百姓聽說太子為元帥後,應募者頓時雲集而至,很快便達到五萬之數——李唐之得民心,可見一斑。

在群臣、百姓甚至枕邊人都是李唐的支持者的時候,武則天也認識到立武氏族人為嗣是逆勢而為,風險巨大。

3.武氏家族「後繼無人」

武氏子孫大都文不成武不就,且多有品行不端、人格卑劣之徒,在朝在野都不得人心。

武則天堂弟武懿宗心思陰險、殘忍狠毒。他在討伐契丹叛軍的戰爭中狼狽撤軍、盡顯怯懦,對待幽州難民卻殘暴無比、肆意殺戮,在朝廷和民間聲名狼藉。

侄子武三思、武承嗣把精力都放在阿諛奉承、勾心鬥角、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之上。他們二人身居高位,在治國理政方面卻毫無建樹,反而搞得朝堂烏煙瘴氣,被武則天打下了「承嗣、三思,是何疥癬」的差評。

武則天的堂侄武攸宜被封王拜將,盡享榮華富貴,結果在討伐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等人的戰役中漏了底子。他充分展現出了一名紈絝子弟的風範,「輕易無將略」,導致「前軍敗,舉軍震恐」,最後靠著突厥人的神助攻才好運過關。著名詩人陳子昂在他麾下屢次請戰,不但不被允許,還被他一怒貶職,憂憤之下作出了千古名詩【登幽州台歌】,無疑也是對他的一種另類的嘲諷。

相較於上述幾人,其他武氏子孫就更是無所作為。面對這樣一群無才無德的親戚,武則天不但不放心將政權相托,更不放心自己死後他們的自保能力——忠於李唐皇室者對他們的清洗,一定會非常殘酷。所以人到暮年,武則天還不得不想方設法讓武家與李家透過聯姻等方式交融合流,來保障自己家族的存續。

↑ 乾陵無字碑

從主觀的感情傾向,以及宗法、祭祀、民心等等客觀條件來看,比起強推武家不肖子孫遺禍家族,武則天立親生兒子為太子、還政於李唐是更佳的選擇。她的選擇,也為大唐邁向未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歡迎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們關註~謝謝!)

(本文部份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