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中國式現代化奮進者|90後企業家,為全球能源低碳轉型貢獻中國力量

2024-04-23財經

在哈薩克的廣袤平原上,一排排旋轉的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為當地源源不斷地帶來清潔電力;在朔風飛雪的塞北瓜州,裝備工廠裏一台台釩電池電堆正在有序生產,為電力系統的轉型升級擴充能量……

寰泰能源在哈薩克投資建設的風電專案 本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這些綠色能源專案,全都由「90後」企業家、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逸布局投資。在他的帶領下,如今寰泰能源在全球的新能源電站並網、在建及儲備專案規模達1.9GW,已成為中亞地區最大、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供應商,是中國民營企業出海的典範。不僅如此,南逸還在儲能技術創新領域發力,創立「寰泰儲能」,為全球能源低碳轉型積極貢獻青春與力量。

南逸

投身綠色能源,共建「一帶一路」

1990年出生的南逸,2015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工程科學專業。彼時,適逢國家大力提倡共建「一帶一路」,全球能源結構也正從傳統的石油、天然氣向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轉變,南逸意識到這是一個機遇。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投身海外清潔能源建設,做一個「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家。

2015年11月,南逸在上海松江註冊成立了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並隨即開啟「空中飛人」模式,奔往全球各地跑業務。同月底,他與哈薩克的合作夥伴成立了合資公司,在哈薩克共同開發、投資、建設新能源專案。隨後,公司第一個海外專案落地。2017年6月,在阿斯塔納舉辦的「未來能源」世博會開幕式上,南逸與合作夥伴簽署了在哈投資意向書及100兆瓦光伏電站專案投資協定書。

公司「走出去」的第一個專案落地「一帶一路」首倡地——哈薩克,意義不言而喻。2018年5月,南逸帶著3名工程師,踏上哈薩克大地開啟建設之旅。

去了以後,南逸發現,哈薩克在新能源領域幾乎是全新的市場。由於當地沒有大型新能源專案的先例、缺少新能源專案設計規範,整個建設周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不知道根據哪條標準來執行,當地政府不知道怎麽審批,整個建設就是互相溝通、試探、學習和成就的過程。」南逸說,遇到問題,自己只能帶領團隊一遍遍地去磨合,去溝通。

為了全身心投註於專案建設,他在哈薩克一待就是半年,與專案部的同事日夜駐紮在施工現場,甚至連當時正懷孕的妻子也無暇顧及。「她到現在還怨我,說那時候產檢都是她一個人去的,」南逸苦笑道,「好在她生孩子的時候我趕回來了。」

回憶起在一片荒蕪的戈壁灘建設光伏電站的日子,他仍然記憶猶新。「我們當時就住在工地邊上,連手機訊號也沒有,網絡還是我們後來自己拉的。因為建光伏和風電站往往是比較偏僻的地方,你也可以想象到戈壁灘上的沙塵是比較多的,每天回去車子都要洗;而且氣溫也很極端,冬天有零下30℃的極寒天氣,夏天又很熱,當時(回國後)我母親都說‘怎麽去了曬黑了不少’。」

寰泰能源在哈薩克投資建設的100兆瓦光伏專案

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南逸和他的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100兆瓦光伏電站專案的建設,並於2019年9月成功並網。

在並網儀式上,哈薩克副總理、阿拉木圖州長等官員及商界人士120余人親臨現場。南逸在並網儀式上說:「我們將努力成為中哈產能合作的促進者、文化的傳播者、友誼的增進者。」而他也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話。

寰泰能源在哈薩克投資建設的100兆瓦光伏專案

打響中國品牌,打造中國標準

「我們的海外投資,對我們國家和投資所在國有什麽好處?是‘一錘子’買賣,還是能促進兩國的交流,讓更多人參與並從中受益?」這是南逸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據統計,在哈投資期間,寰泰能源帶動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產品和服務貿易出口達42億元;在原有中國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公司轉化了【GB50797-2012光伏電站設計規範】等近10個技術標準,帶動相關工程技術規程、中國技術標準「走出去」。

此外,專案建設及運維期間,南逸大量僱用當地勞動力,高峰時期共創造就業崗位近3000個,為當地培養了大量新能源電力工程師,極大提升了當地新能源電力技術水平。

為了響應「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他還號召團隊創新推出「100%中國制造、100%哈國施工」的建設方案:一方面,透過發揮公司旗下工程公司和設計院的技術力量,不斷最佳化電站建設方案,在當地實作了較同行業更低的度電成本,為老百姓提供可負擔、可持續的清潔電能;另一方面,透過中歐班列等跨境運輸方式,將中國制造的器材元件運抵哈國專案現場,帶領中國企業抱團發展。

寰泰能源在哈薩克投資建設的光伏專案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今,寰泰能源在哈薩克共持有新能源專案規模共計800MW:其中8個專案入選「中哈產能合作重點專案清單」;已建成投運的新能源電站總規模380MW,可滿足約60萬戶當地居民的用電需求,每年幫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萬噸。

2023年10月,「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寰泰能源與烏茲別克簽署500MW風電專案購電協定(PPA),標誌著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又開拓出一個巨大市場。根據協定,寰泰能源不僅將建設中亞地區首個山地風電站,雙方還將以人民幣進行計價,助力人民幣國際化行程。

「透過使用人民幣計價,不僅可以避免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降低成本,有利於向烏提供更具可負擔的綠色電力;更重要的是,這將是中企出海對各細分行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有益嘗試。」南逸說。

在他的帶領下,寰泰能源不斷在團隊、融資、度電成本、風險管理等方面形成顯著的核心競爭力,協同中外夥伴取得豐碩合作成果。目前,寰泰能源已成為中亞地區最大、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供應商,助力「中國品牌」樹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瞄準儲能創新,推動行業發展

2020年中國提出「雙碳」目標。隨著「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新能源發電量占比不斷提高,電力系統對新型儲能的需求越發強烈。

乘勢而上,南逸於2021年4月在上海松江註冊成立寰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集自主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為一體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專註「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業務。

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是一種新型儲能技術,采用釩電池作為儲能單元,透過液流電池的方式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從而實作電能的儲存和釋放。在實際套用中,釩電池儲能就像一個巨型「充電寶」,可在新能源電力中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充分彌補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問題,是「雙碳」行程中的有力支撐。

為突破釩電池儲能的科技創新,南逸主導團隊攻堅克難、自主研發電堆部件,不斷探索釩電池前沿領域的「無人區」。創立至今短短3年,企業已在電堆開發、系統自動化、低成本高效率膜研發、電解液制備等科技創新領域具備了有利競爭。

截至目前,寰泰儲能共獲批專利(含在審)99件,其中發明專利40件,已成為世界釩液流電池領域技術領先、為數不多的全產業鏈頭部企業。南逸透露,當前,該企業自主研發的第三代釩電池儲能器材,相比前代產品在電流密度上提高了約50%,各項指標均處於行業領先水平。

寰泰儲能酒泉工廠

在南逸的帶動、激勵下,企業的創新能力、研發能力持續增強,推動行業不斷發展。2023年,寰泰儲能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產品獲批松江區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專案;獲評松江區G60科創走廊一類重點扶持企業;加入全國釩套用技術推廣中心儲能委員會,企業高管成為國家液流電池標準化委員會委員。

「清潔能源是真正能夠造福地球和人類的事業,我們將努力去開啟清潔能源的美好未來。」南逸說,寰泰將把「新能源+高效儲能」的高質素發展道路走穩走好,持續為「一帶一路」倡議和「雙碳」戰略註入寰泰動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