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 萬億帝國的覆滅
一年多前,恒大系的四支股票市值達到頂峰。
中國恒大 HK3333 市值最高3590億港幣
恒大物業 HK6666 市值最高2133億港幣
恒大汽車HK0708 市值最高7077億港幣
恒騰網絡 HK1036 市值最高1644億港幣
恒大系總市值最高的時候合計高達14444億港幣。
是一萬四千四百四十四億港幣。
而截至如今,恒大系股票市值合計只有1833億,一年多的時間,總市值蒸發了87%,蒸發超過1萬2千億。
一個萬億帝國、行業巨頭,從富得流油仿佛瞬間變得只剩下個空殼。
什麽原因呢?
答案是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風險,指的是企業因多種外部或內部的不利因素經過長時間積累沒有被發現或重視,在某段時間共振導致爆發。
恒大的擴張策略極為激進
憑借許家印及其集團一直以來與政府的良好關系。在發展擴張戰略和對足球、汽車等產業的豪爽大筆投資。都可以看出來,恒大的擴張一直奉行著「以規模取勝」的方針。
從1997年至今,恒大透過利用資本杠桿(負債),高調經營,從一個員工不足20人的地產企業發展成年營業額超4700億,員工近9萬人的巨頭企業。
激進的擴張策略除了帶來超高的增長速度之外,也給恒大帶來了超高的負債。
截至2017年的年報顯示,恒大集團的負債總額已經超過1.5萬億,令人咋舌。
錢花哪裏了?
大體上講,錢流向了三個地方。
第一,拿地。至今為止,恒大已經拿了2.93億平方米的土地,在奉行規模化擴張的過程中,自然需要支出大量資金。這無可厚非。
第二,部份現金進了股東們的口袋。恒大地產非常喜歡分紅,連續9年有分紅,累計分紅了1500多億,而許家印家族占股超70%,一套操作下來,家族到手千億。錢都分了,自然就沒啥現金流了。
第三,恒大多元化投資,恒大不光建房,還有了造車計劃,前前後後投了500來億,一分錢沒賺不說,還虧了不少,單單恒大冰泉就賠本數十億。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也是年年燒錢。
之前的文章說過,負債高不一定是壞事,極高的負債同樣會帶來極高的資產增長速度。
舉個例子,同樣依靠房地產起家的王健林和萬達集團也曾依靠高杠桿,成為中國首富。
但從2017年開始,萬達集團毅然開始壓縮債務,透過「賣賣賣」的拋售產業方法回血。
2018年僅僅一年,債務便從4000多億壓縮為2000多億。
因此在疫情爆發以及國家管控期間,萬達集團雖然實力大減,但即使沒有好肉吃,也好歹保住了自己的飯碗。
當年被嘲笑得狼狽不堪的王健林,在潮水退去後,風評變成了「斷臂求生」、高瞻遠矚。
為什麽萬達會懂得提前開始割肉、規避風險呢?
因為中國政府其實早早就開始推行去杠桿化。
所謂的去杠桿化,指的是盡量避免企業負債經營,或盡量降低企業負債率。
這是防範金融危機的必要措施。
中國近數十年來經濟的騰飛,離不開杠桿的支持。諸多成功的企業,無一例外都是透過融資進行負債經營。
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賓(1989)曾將「過度舉債」稱為現代經濟的「阿基里斯之踵」。
經濟學家萊因哈特和羅格夫在【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一書中回顧了人類800年歷史長河中發生的金融危機,指出幾乎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過度舉債。
如果用傳統的預警指標去看待中國經濟,中國債務問題其實早已進入了高風險區域。
因此,為了規避未來可能出現的金融危機,為了鞏固中國經濟體系的穩定,去杠桿化勢在必行。
因此,國家推行一系列政策進行去杠桿化。
其中最對房地產行業進行沖擊的,就是「限購、限貸、限售、限價、限土拍、限商改住」的六限政策。
萬達聞風而動,得以保全自身。
但恒大不以為然。
恒大集團有著「大而不倒」的自信,認為自身規模龐大到一定的程度,高度互聯,有著巨大杠桿,使得政府都沒有膽量任由自己倒閉,所以即使出現危機,政府為了穩定社會局勢,也一定會出來救場。
但恒大低估了中國政府對於去杠桿化的決心。
六限政策的鐵手推行、銀行業信貸額度緊縮,再加上疫情反復對於資金鏈的摧殘。
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業績下滑,恒大不得不也得跟上壓縮債務的道路。
降價促銷、變賣優質資產,不但網傳結束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甚至旗下的恒大汽車及恒大物業都已經在找尋賣家。
但這個坑實在挖得太大了,割肉時機遲了一步,需要割的肉也就更多了。
直至今年,恒大仍有5717.75億有息負債,年內有2400億到期債務。由於自身風險太高,投資人失去信心,股市融資的路走不通。銀行貸款受到極大限制。而即使發行企業債券,也不會有人買賬。
現在,似乎只剩向國家和各級政府求援這一條路。
用恒大自己的話說,確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至於恒大的未來,我們無法猜想,只能拭目以待。
至於恒大一旦陷入破產,對於已經購買恒大期房又尚未交房的群眾來說,會出現什麽情況?
後果太慘,不想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