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觀察者網創始人、成為資本董事長李世默在觀察者網舉辦的2024年第一季度「圓桌縱橫談」上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提升產業附加值,「如果有一天,我們為刺激經濟而‘撒’的錢,其中多數利潤都是我們自己在掙,這樣的經濟才是我們國家想要的經濟。」
觀察者網創始人、成為資本董事長李世默
李世默表示,常有國外的經濟學家、企業家問他,這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中國的宏觀經濟、資產負債表、政策工具箱都非常好,「像以前那樣,(中國)政府‘隨便’做些什麽就能讓經濟飛起來,為什麽不去做?」
「我揣摩到現在,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國家要想讓經濟飛起來,很快就可以做到,但這種‘飛起來’的經濟不是中國需要的經濟,中國要的是一種不一樣的經濟。」李世默說。
他舉例稱,「比如,想要促進消費很容易,直升飛機往下‘撒錢’,消費不就起來了嗎?像是汽車,如果10年前政府要發錢讓大家買汽車,大家也買了,我們國家能從中賺到多少呢?很少。因為當時我們整個燃油汽車行業幾乎都是外國資本在主導,我們國家的附加值非常低,我們花錢買的車,利潤全是外國人的。」
李世默表示,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買車都買新能源車,附加值都是我們自己的。但是,目前像新能源車這樣的行業還很少。」
他認為,如果有一天,中國人花的錢、為刺激經濟而「撒」的錢,其中多數利潤都是中國自己在掙,「這樣的經濟才是我們國家想要的經濟」。
李世默表示,中國的制造業產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美國、日本、德國加起來還要大,但制造業毛利率也就12%到15%,還比較低。而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產能在全球占比很大的時候,他們制造業的毛利率能達到百分之四、五十。
「產能的價值是巨大無比的。這個錢現在我們沒有掙,都被別人掙去了。如果我們能掙到,就能給實作共同富裕、應對人口老齡化‘買單’了。」
李世預設為,國家希望風險資本投資的領域,其產能的附加值、制造業的附加值要能夠提高,「這只有透過科技,以及新的行業,如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學(才能實作)」。
「在這些領域,中國從一開始就在引領,這些領域的產能附加值非常高。產能附加值上去之後,我們的消費、我們花的錢,才能讓我們自己的企業和經濟獲得更大收益。」李世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