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賈康:高科技領域、傳統產業都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實作乘數放大效應

2024-08-18財經

8月15日, 由澎湃新聞【新引擎】周刊主辦的2024新質生產力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主題為「新改革 新動能:穿越周期」。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行程中,必須依靠和實作「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推動的經濟發展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素變革。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

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在談到對新質生產力內涵的理解時,賈康指出,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之一是,質變特征的「階躍式升級」,「從基礎理論層面認知‘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首先是緊扣‘質變’概念的創新發展路徑上的‘階躍’,即供給側躍遷式發展帶來的具備質變特征的生產力新水平新境界新質態。」

賈康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個內涵是質變特征的「要素組合升級」,「在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的臨界點上,出現了質變特征的同時,還要註意在另外一個視角上、也具有質變特征的要素組合的升級。」即生產力發展中供給側要素組合的升級最佳化帶來的具備質變特征的生產力新水平、新境界、新質態。

賈康表示,供給側的要素除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之外,還包括科技創新成果、制度要素、管理要素、數據要素等,「這些如果都作為供給側的要素加入到多個要素的組合裏,就不是簡單給勞動力的傳統三要素做加法,而是做乘法,實作乘數放大效應。」

比如,人工智能產生巨大的生產力乘數效應,是供給側各個要素的組合升級涉及科技創新,生產力三要素組合升級可表示為:(勞動力+勞動物件+勞動工具)×科技創新。「這裏科技創新成果的作用是乘數、是放大,所以可稱為第一生產力。」賈康說。

賈康表示,在現實生活中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是在其兩方面內涵的綜合認識基礎上,有機結合「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全要素生產率」作「因地制宜」、「因域施策」的客製化掌握。高科技領域、傳統產業乃至「夕陽產業」都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現在特別強調因地制宜、因域施策。總體而言,可以說高科技領域更直觀側重於數碼化前沿突破,其他領域應在‘數實融合’軌域上更側重於‘怎樣融合’的方案設計。」

賈康強調,中央要求「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應包括把握住科技前沿創新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有機結合,來對沖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傳統供給要素支撐力的下滑,而形成升級發展新動力源的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思想觀念創新等的有機結合。

上海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談到上海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時,賈康認為,基本思路方面,在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努力中,應繼續以「上海自貿區原則體系」,作為推進全域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創新依據,采取「企業負面清單+政府正面清單與責任清單」,即企業「法無禁止即可為」,在以高標準法治化保護產權、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充分調動一切聰明才智去試錯創新,才能形成所期待的活力局面;政府方面則「法無授權不可為」,要有正面清單,且有權必有責,事前事中事後要發展績效考評,量化結果成為對官員體系問責的獎懲依據。從而以改革攻堅克難形成強勁新動力源——制度創新伴隨思想觀念創新,充分開啟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潛力空間,上海應爭當中國首屈一指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化先行區。

賈康建議,一是在營造高水平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同時,特別註重發展和引進股權投資、創業投資主體、包括國際上可爭取的風投、天使投,全力給出在上海使數碼化「人工智能+」頭部企業脫穎而出的良好土壤條件,爭取以直接融資支持為主在新質生產力前沿有重大突破。

二是在「有效、有序市場+有為、有限政府」的結合中,以「現代化治理中的躍遷」為取向,升級發展上海與周邊的產業集群,包括培育和激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積極促進各行各業有高水平「因城施策」的「數實融合」,開創更有活力的產業升級新局面。

三是在實質性推進教育、科研體制改革之中,充分利用上海的教育、科研、人才優勢,大力發展「政產學研金」的結合與協同攻關,並以最開闊的胸襟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一切積極成果,引入「外腦」,助力上海的超常規創新發展。

四是註重在上海提升「硬實力」的同時,以經濟、社會、人文、環境、開放等多維度的統籌發展、興利除弊,打造上海「軟實力」,更好擦亮城市名片和提升國際範圍內的美譽度,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面綜合支撐,引領躍遷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