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還有人認為在輕量化的方面,摩托車和汽車極端落後……
我也是醉了,到底是汽車摩托車極端落後,還是某些人腦中的認知體系極端落後??
難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人不知道MOTO GP和F1嗎?
一個人力驅動的單車去碰瓷汽車摩托車不是自取其辱嗎?
不過為了不影響本文主線,我把關於輕量化的內容放在本文最後。
說到底,就是這個市場實在太小了,利潤總額也很低。業外廠商沒興趣進來,業內廠商賺不到足夠多的資金爬上去。
以中國為例,全年進口運動型單車也就大幾萬輛,這還是包括山地公路bmx死飛等全系列的總量,再加上捷安特美利達3000元以上的大幾萬輛(郭嘉政策,台產GM也不算進口),全年中高端運動型單車市場就這麽多,你覺得中高端套件需求量能有多少?
這點市場容量對於國內總銷量千萬級別的汽車摩托車行業零部件企業來講根本提不起興趣,自然也談不上會去挑戰shimano的壟斷地位。
另外,單車零部件本身的物料成本並不高,關鍵在於研發成本和市場行銷成本。
比如shimano研發並推出一套頂級tt變速套件,可是TT(鐵三)車一年才賣幾輛?如果把給職業隊和贊助運動員的量去掉,全中國一年可能也就賣幾十台?一套變速器按一萬塊計算,哪怕全部TT車都配頂級套件,總銷售額也就三五十萬吧。
說實話這點銷售額在shimano營收中都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有沒有凈利潤都很難講,只不過作為單車頂級零部件廠商,它必須推出對應的產品來彰顯自己的行業地位。
但對於一個沒什麽技術和市場積累的零部件企業來說,搞這種tt變速套件,就算能做到50%的占有率吧,一年幾十萬的銷售額,別說覆蓋研發投入和物料成本了,連給員工發薪金的流水都不夠,棺材板都賠沒了,還拿什麽挑戰shimano??
又比如近兩年國內比較火的公路車碳纖維輪組廠商V和F,你知道他們一年賣多少對輪組嗎?
實際也就幾百對,這還是把低端高端全算上的總量。
對應的,全國3000元以上級別的碳纖維輪組,零售總量也就六七千對。
就算你投個二十萬做前期研發,二十萬做模具,十萬做行銷推廣,如果最後大賣了500對,你算算分攤到每對輪組上的成本是多少?
而它們最新推出的碳輻條輪組,模具都是獨立研發的,全年銷量頂天也就大幾十對。假設銷售五十對吧,即使只分攤20萬的模具費用,每一對輪組就要分攤4000塊,再加上固定的物料成本和各環節利潤……最終售價怎麽可能便宜?
但如果銷量變成200對?那模具分攤就變成了1000塊,最終售價一下子可以下調大幾千……
公路車用的鏈條油,某些進口高端貨幾十毫升要賣100多塊錢,宣稱技術上多麽多麽牛逼。
可單車鏈條的工況,怎麽比得上汽車發動機裏的運動部件呢?人家高溫高壓高速高裏程……要多虐有多虐,但民用領域裏非常高端的金美孚機油,一年換一次跑一萬公裏輕松愉快,1L也不過100塊錢。
shimano的競技級鏈條,一根要一兩百。但你去淘寶搜搜摩托車鏈條,那工作強度是單車能比的嗎?但一根也是一兩百。你再去搜汽車發動機正時鏈條,那工作環境、強度、精度、壽命……一根也才三四百。
有人說「單車鏈條能變速啊」……好吧,你去看看CVT變速箱裏的鋼帶,全球只有博世能生產,那麽大一坨鋼鏈子,又是全球壟斷,上百千瓦的負荷,幾十萬公裏的壽命,一根也才賣你八百塊而已。
單車中軸和後撥導輪上用的軸承也能被商家吹出花,但是在整個工業軸承範疇內,單車就是典型的低負荷低轉速場景,一點技術挑戰都沒有。別說和高鐵飛機動力系統裏的軸承比,連同樣幾萬塊的汽車摩托車發動機裏的軸承都遠遠比不了。你查查幾十塊錢一個的skf的標準工業軸承技術指標,能承受大幾百公斤的負荷,每分鐘上萬的轉速,以及足夠長的壽命、足夠低的雜訊和震動……你現在還覺得單車軸承有技術含量嗎?
馬牌倍耐力的競技單車胎,一條中端貨要兩三百,頂級要五六百;但如果你想買家用汽車輪胎,五百塊可以買到馬牌倍耐力16寸的中高端系列,如果預算提到一千塊左右,就基本可以選高端系列了。
對比起來,為什麽單車輪胎、鏈條和鏈條油、高端軸承顯得那麽貴?
正如前面討論的碳纖維輪組的例子,就是因為絕對銷量太小,所以即使單個產品的物料成本並不高,但卻要分攤非常高的研發、市場費用。
換句話說,單車高端零件價格高並不是因為它們所具備的絕對技術含量有多麽牛逼,而是因為賣得實在太少,造成綜合成本居高不下……
一個佳明530要兩千塊,但市面兩千塊的手機硬件配置領先530十年不止吧?於是很多人覺得其中必定有利可圖,義無反顧沖了進去(比如行者),然後才發現用做手機的思維做單車碼表就是找死,因為碼表絕對銷量太少,成本根本降不下去。
但如果中國中高端運動單車的銷量能達到乘用車銷量的1/10,也就是兩百萬輛左右,那你一定會發現各種跨界新廠家沖進來,把各種配件價格打得低低的,相關部件的效能還能大幅提升。
補充一點關於輕量化的內容。
首先要聲明,只比較絕對重量,不參考工作負荷是毫無意義的。
和汽車摩托車相比,單車就是低速極低強度,零部件自然不需要很重,所以說一個車架800g比摩托車車架輕純粹是偷換概念,否則玩具店裏200塊的電動模型車輕量化技術豈不是更牛逼?用一張白紙折成的紙飛機豈不是在輕量化上吊打世界所有戰鬥機??
因為單車運動領域有個指標叫「功體比」,這裏我也借鑒一下:
頂級公路單車,我就算你整車5kg,持續執行功率735w(1馬力),功體比就是0.2p/kg。
要註意單車實際是個沒動力的架子,我就不把人體發動機那60kg算進去了,否則功體比完全沒法看了……
典型的moto GP賽車:200p 160kg,功體比1.2p/kg。
典型的f1賽車:1000p 750kg,功體比1p/kg。
實際現在的f1是被國際汽聯限重限動力系統的 ,十幾年前的f1賽車功體比甚至能接近2。
0.2vs1.2vs1(2)
數據擺在那裏,我就奇怪了,在輕量化角度,摩托車和汽車怎麽就成了「極端落後」了??
而且公路單車速度多少?下山偶爾沖個100,平路算你45不算吃虧吧。
moto gp和F1是多少?200-300區間沒啥問題吧?
45摔個車,和250摔個車,差別在哪裏?
motogp 和f1可不是只傻拼速度和輕量的,還有諸多用來保命的設計。而騎單車,就只能指望頭盔和騎行服了。
就算市面的量產機動車,1.5噸300匹,也不是什麽稀罕指標吧?
同樣是0.2P/kg,但人家內建動力,可以坐五個人,有空調有氣囊有多媒體,不怕刮風下雨日行一千夜行八百……一個單車有啥優越感呢?
還好沒哪個死忠粉敢說單車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比摩托車汽車強,何況還沒請飛機出場呢。
說白了高端單車就是一個小眾高端健身社交工具罷了,圈子裏吹吹水自嗨下無所謂,跨圈曬優越感前請自重。
同樣是業內頂級產品,是騎sworks找女朋友好用,還是開法拉利蘭博基尼好用?這還用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