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能源轉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推進,關鍵礦產已成為全球主要大國戰略博弈的新領域。「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非經濟因素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影響在不斷加大。」
「新質領航·盛‘礦’可望」第三屆五礦產業金融論壇26日在上海舉辦。
在9月26日舉行的第三屆五礦產業金融論壇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中國鋁業集團原董事長葛紅林強調,「關鍵礦產」在全球範圍內的關註程度不斷上升。
而縱觀整個有色金屬行業,葛紅林認為當下面臨多重變局和挑戰。其首先談到的就是,關鍵資源仍是行業發展的首要問題。「隨著中國對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需求規模的不斷擴大,礦產資源如何安全、足量、穩定供應依舊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其援引數據指出,2023年中國進口有色金屬礦產品實物量超過2億噸,有色金屬行業總體「外采比」達到58%。而22種有色金屬礦產中,有18種依賴進口,12種礦產進口占比超過50%。在傳統大宗金屬中,近10年銅礦、鋁土礦等大宗礦產進口量均翻了一番;而鎳、鈷、鋰等新能源礦產進口比例更大。
葛紅林還提醒,要防止有色金屬行業企業的盲目擴張。值得註意的是,這一問題不僅存在於中低端產品中,近年來如新能源銅箔材料等中高端產品領域也同樣顯示出擴張較快、供大於求的現象。
五礦資本(600390.SH)黨委書記、董事長趙立功在上述論壇上強調,資源礦產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同樣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五礦資本近年來正不斷充實自主可控全產業鏈金融工具箱,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迴圈。
「碳酸鋰現貨價格指數(MMLC)」就是最新的工具之一。今年3月,由五礦產業金融研究院、五礦期貨、上海鋼聯共同研究的「碳酸鋰現貨價格指數」正式釋出。據悉,該指數價格樣本采集覆蓋上下遊企業共計150家,致力於成為國內和國際鋰電產業鏈企業認可的中國碳酸鋰價格參考,從而推動中國鋰電產業鏈更穩健地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礦山開采和冶煉環節的「綠色低碳」也是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存真提醒目前的現狀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法律法規、政策檔對企業進行ESG資訊披露提出嚴格的要求,但有色金屬行業缺乏專門針對行業的專項ESG資訊披露標準。
馬存真指出,截至今年6月30日,釋出了2023年度ESG、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有色金屬企業共67家,占比44%,與A股上市公司中報告釋出比例基本持平。其中有46家企業披露了範圍一的碳排放情況,有47家企業披露了範圍二的碳排放情況,只有3家企業披露了範圍三的碳排放情況。
「這主要是由於國內或行業的資訊披露體系建設正在起步當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評級標準及報告鑒證體系;同時,由於國內的標準、準則缺少國際互認,導致企業需要不斷滿足不同的準則標準相關要求,以及應對各種第三方機構的核查評估,增加了合規成本。」馬存真進一步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正式批準並公開釋出了T/CNIA 0246-2024【有色金屬企業環境、社會及治理(ESG)資訊披露指南】。該【指南】已於2024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也是中國有色金屬行業的第一份ESG資訊披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