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的一年,小米汽車已經開始未雨綢繆。12月29日,離新年還有3天時間,小米推出了2025年1月份的購車權益,雷布斯再次展示其敏銳的市場嗅覺。
與12月購車權益相比,2025年1月全系繼續贈送價值8000元的Nappa真皮座椅和Xiaomi Pilot增強智駕功能終身免費使用權。在此基礎上,新增「車載網絡服務三年免費使用權(15G/月)」「2024年鎖單使用者加送兩年車載網絡服務(15G/月)」。以上購車權益,在2025年1月1日-1月31日期間支付5000元定金的使用者即可享受。
看似「輕描淡寫」的購車權益,實則是為繼續吸收訂單而做的充分準備。2024年,小米SU7銷量突破13萬輛,超額完成全年銷量任務,若不是受限於產能,小米SU7很有機會創造更驚人的新勢力產銷紀錄。據業內博主的數據統計,小米SU7上周訂單量持續破萬,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勢頭,但進入1月,想要繼續保持這種勢頭,小米必須做出全新的應對方案,這也就催生出2025年1月份的購車權益。
強如小米,也需要保持熱度
劉強東曾說過,「不要跟雷軍比行銷。」現在,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實際上,提前推出2025年權益策略的車企不止小米汽車一家,但唯獨小米汽車的權益備受關註。一方面因其擁有龐大的潛在購車群體,即時關註著小米汽車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春節前車市一向慘淡,這已經是市場慣例,小米汽車為了保持使用者的購車新鮮感,以及保住春節前的購車熱潮,以全新的購車權益保持小米車市的熱度。
詳解小米SU7的購車權益,Nappa真皮座椅目前已成為大部份高端新勢力品牌的購車權益,無論價值高低,此項權益比較常見。
增強智駕功能終身免費使用權就很有誠意了,目前絕大部份主流智駕品牌都無法做到全系標配高階智駕,甚至是主打智駕的品牌,都無法做到全系車型高階智駕免費送,僅能贈送折扣,用來抵扣智駕包的價格,使用者最終還需要自己掏一部份錢去購買高階智駕包。小米汽車能夠做到,說明其深知智駕是2025年的重頭戲,將本次權益延續下去,意味著小米汽車要在開年就為車市定調,高階智駕,一定要全系免費標配。
新增的車載網絡服務三年免費使用權,是小米汽車對市場敏銳洞察後的結果。我們知道,智能化新能源車,相比智駕,更離不開網絡服務,脫離網絡意味著整車娛樂系統失效,同時也意味著智能化車型失去了核心產品價值。因此,流量對於一款智能化電轎來說,意義遠大於Nappa真皮座椅這類機械部件。
所以,針對12月的購車權益小米汽車雖然只是做了輕微的改動,但確實滿足了當下使用者對智能化電轎包括智駕、舒適性、網聯化的需求,這也是開篇提到雷總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
此外,按照當前新能源市場形勢,結合小米汽車2024年已釋出的財報表現,小米汽車有能力也有成本應對2025年的車市內卷。如此看來,1月份的購車權益或許只是一個開始。隨著春節過後車市復蘇,更大的內卷還在後面等待著小米汽車,以小米的調性,上述這三項權益,也很有可能變成常規權益一直延續下去。
2025年,內卷的維度將更加豐富
前文提到,小米並不是唯一一家在2024年底就釋放2025年1月購車權益的車企,但其是最具代表性的車企之一。從2024年底各車企動作來看,2025年的車市或將跳過冷靜期,開年便會異常火爆。
如果說2024年只是單純的卷售價,2025年或將提高門檻,在卷售價的基礎上,加上卷權益和卷配置。並且,這幾個維度極有可能不是分開進行,而是誰有能力將它們放在一起來卷,誰就有希望拿到更大的市場份額。
這方面,依然是比亞迪率先出擊。12月26日,搭載「天神之眼」的騰勢D9上市,意味著比亞迪全品牌將在2025年加入「智駕戰」。新款騰勢D9上市後,直接拉動了騰勢的整體銷量,有數據統計,騰勢上周鎖單輛達到6500輛,騰勢D9貢獻巨大。
按照比亞迪的規劃,主銷車型中的平價車,2025年均要上車高速智駕,也就意味著高速智駕將被下放到10萬級車型上,甚至更低價位的車型也有希望搭載。而售價15萬以上的車型,將搭載高速+城市智駕系統,也就意味著,小鵬MONA 03剛剛卷下來的智駕市場,極有可能要被撼動了。
而小米SU7提供的Xiaomi Pilot智駕系統免費送,一旦成為2025年小米汽車的常規操作,意味著高階智駕在20萬級的純電車型上必須成為標配,否則將無法在性價比上形成競爭力。
關於高階智駕,華為相對有發言權,余承東不止一次表示搭載高階智駕售價20多萬的鴻蒙智行產品依舊處於賠錢賣的階段,此前鴻蒙智行已經采取過一次策略,將智界S7低配車型打造成純視覺端到端智駕解決方案,但這顯然是無奈之舉,畢竟華為主推的仍然是基於激光雷達的端到端智駕體系。
因此,2025年打響的「智駕成本戰」,有多少品牌能夠在不持續損失利潤的情況下跟進還是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大部份車企,咬著牙也要參與智駕內卷,畢竟卷不過2025年,終將要走向高合極越們的命運。
在本就捉襟見肘的利潤面前,卷權益也是必選項。2024年已經為權益內卷定調,部份品牌甚至打出了現金+配置超過10萬元的權益補貼,這也就令消費者對明年車企還能玩出怎樣的權益花樣,充滿了期待。
從理想ONE無法OTA,特斯拉突發降價等與權益掛鉤的車企行為來看,權益已經與品牌口碑進行了深度捆綁。如果說此前只是車企試水,且新能源市場並不成熟,而現在新能源車市場正趨於成熟,之後車企在推出任何權益政策前,應該要考慮清楚對品牌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負面的,畢竟每一次新權益的推出,不只是潛在車主在盯著,老車主同樣在意車企背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