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勢頭迅猛,不少廠家紛紛蜂擁而入,電動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競爭也在加劇。
5月份特斯拉開啟裁員計劃,給出了較為優厚的裁員補償金,其後理想汽車,廣汽,本田一汽,上汽等紛紛拉開了裁員帷幕,裁員風潮由國外轉向國內。
廣汽本田成立25年以來首次進行了裁員,給出了N+2+1.8的優厚賠償方案,針對此次裁員,廣汽本田回應稱:為了保證公司的可持續經營,加速戰略轉型,提升人員效能,措施包括生產領域部份員工第一次勞動合約到期不續約,自願解除勞動合約等。
廣汽本田的員工主動報名,要求裁員和獲得裁員經濟賠償。
上汽集團也開始醞釀「裁員計劃」,因為歐委會釋出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擬對進口自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7.4%-38.1%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其中上汽所面臨的反補貼稅額度最高,為38.1%。
這對所有中國電動車汽車企業來說都是一個不好的訊息,意味著未來中國電動汽車的出口受阻。
多家車企裁員訊息不斷,反映出當下車企生存的艱難。裁員潮背後的原因是企業業績下降,利潤下滑,出口受阻,非常時期只好開啟降本增效的模式。
汽車行業如此內卷,多家企業紛紛開啟裁員潮的原因還在於各大車企為了繼續爭奪市場份額,繼續加大投入,繼續加快研發,不斷推出新產品,吸引消費者人群。
這導致行業內卷進一步加劇,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為了應對這一局面,車企不得不透過大量裁員來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改變目前不利的經營狀況,企業被迫陷入惡性迴圈。
新能源車企在發展初期為了迅速占領市場份額,招聘大量員工,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昔日的藍海轉變成了競爭激烈的紅海,新能源汽車企業需要從快速擴張轉化成精細化經營。
根據多家車企的報告顯示,不少車企營收同比增長,但凈利潤同比、環比分別下降。車企利潤縮水、人員冗余,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裁員成為市場重壓下的首選。
對於廣汽、上汽等傳統車企來說,這次裁員是為了集中資源支持電氣化轉型,最佳化企業結構,確保電動汽車領域的轉型能夠順利進行。
汽車是重資產、回報周期漫長的行業,一些品牌在實施裁員、降薪等管理手段壓縮成本之後,如果其業績、財務仍無起色,那麽未來可能會持續進行第2輪、第3輪的裁員,直至被迫結束市場。
裁員大潮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未來電動車行業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各種變數,競爭會愈演愈烈,裁員現象依然有可能會發生,部份車企可能會被迫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