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中國汽車市場一直都是海外車企的天下,日系車、德系車、美系車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就在最近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的訊息傳來,讓人不禁想問這國產車真的崛起了?
一、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
據界面新聞的報道,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持續攀升,最新的市場占比已經突破七成。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分析,2024年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93.1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70.1%,銷量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10.4個百分點。這也是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占比首次超過70%的大關。
1至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384.9萬輛,同比增長21.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64.6%,銷量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9.3個百分點。從歷史數據來看,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在2021年至2024年間持續攀升,從41.2%增至65.8%,這一增長趨勢在全年的多個季度中均有所體現。
相較之下,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有所下降。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1至10月,德系、美系、日系、韓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4.9%、6.5%、11.2%和1.6%。具體到10月份,德系品牌的市場份額為15.8%,而日系品牌市場份額下滑速度更快,從此前高於德系車的市場占比一路下滑至不足14%,美系和韓系品牌也僅剩2.1%及1.1%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品牌中,比亞迪依靠在新能源領域的強勢地位取得遙遙領先,吉利作為另一個突出的例子,其銷量雖然在年中有所波動,但從7月份開始明顯回升,10月銷量達到年內第二高點。
二、國產車崛起了?
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這一數據不僅讓業界為之震動,也讓廣大消費者重新審視國產車的實力和市場地位,我們該怎麽分析這件事呢?
首先,中國品牌乘用車銷量占比首次突破70%,這一成績雖然在表面上看似出乎意料,但深入分析後發現,它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汽車工業多年來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合資生產模式到如今自主品牌的強勢崛起,中國汽車行業經歷了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的過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技術積累的增加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國品牌汽車無論是在設計還是效能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為市場份額的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如今,國產乘用車不再是粗制濫造、低質低價代名詞,而是用全方位優質體驗 「圈粉」 無數。車內座艙更是 「內卷」 賽場,比亞迪搭載可旋轉大屏,整合豐富娛樂、車輛控制功能,開放式 DiLink 系統支持海量第三方套用,宛如移動智能客廳;理想汽車聚焦家庭出行場景,多座椅布局搭配 「皇後座」 等貼心設計,配合全車語音互動、小憩模式等舒適功能,讓車內成為溫馨 「小家」。空間維度,深知國內消費者對 「大空間」 執著,哈弗 H6、五菱宏光等憑借越級軸距、靈活多變儲物設計,兼顧日常通勤與全家出遊載物需求,實用性拉滿。售後體驗也在持續升級,蔚來汽車打造 「一鍵加電」、專屬服務群、社區營運等創新服務生態,都讓中國消費者弱化購車顧慮,增強品牌黏性。
第三,伴隨汽車產業的發展、文化自信浪潮湧起,中國消費者對國產車態度完成從 「觀望質疑」 到 「傾心信賴」 蛻變。80、90 後購車主力軍成長於國家高速發展期,民族自豪感深植於心,看待汽車不再僅重 「洋標」 光環,更關註產品本質。資訊時代下,網絡平台、汽車自媒體拆解評測常態化,國產車高性價比、技術亮點被充分曝光,消費者可多維度對比篩選,破除資訊差,眼見為實見證國產進步。以性價比為例,相同價位區間,國產車配置往往 「武裝到牙齒」,全景天窗、自動泊車、座椅加熱通風等舒適性、便利性配置一應俱全,外資車卻常因成本考量 「缺斤少兩」,精明消費者自然傾向 「物超所值」 國產選項。
第四,從長期來看,國產車面臨著廣闊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國產車的信心不斷提升和市場的日益成熟,國產車有望在市場上取得更大的份額。另一方面,國產車也需要在技術創新、產品品質、服務體驗等方面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以應對市場競爭。因此,國產車銷量占比首次突破七成標誌著國產車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競爭環境,如何鞏固並擴大已有的成果將是接下來需要重點關註的問題。